1、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这个词的"不"在去声前,应该读"阳平"。释义: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2、许慎的《说文解字》给“训”字作了完整的解释。训,从言、从川。本意作“说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其通畅之意,认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
3、虽然他不孚众望,但看在他平日里的刻苦努力和积极向上,大家还是在心底为他默默的支持着。
4、(山高水长)比喻人品德高尚,声誉流传久远;也比喻恩德、情谊深厚。
5、(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6、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265号桂龙国际10楼
7、不孚众望:当代·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馀的事,概没提起。
8、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9、(目光如鼠)形容人行为鬼鬼祟祟、眼神奸猾。
10、因为每个汉字都含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所以使用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有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这则启事中,“不刊之论”显然是用错了。
11、“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
12、第二种,教诫曰训。如《齐书·颜之推传》:“之推撰家训二十篇,行于世。”
13、“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14、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15、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为食物,可以养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16、战士们由于战术上的失误,最终不孚众望,没有如愿以偿获得胜利。
17、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8、这一组成语不仅字形很接近,而且读音完全相同。
19、(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亦作「不足为怪」。
20、而“杏坛”则与“杏林”没有任何关系。“杏坛”之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21、实际上,这“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22、(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23、不负众望(bùfùzhòngwàng),汉语成语,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其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后引申为为人所信服。
24、不孚众望,汉语成语,拼音是bùfúzhòngwàng。孚:信服。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25、这位教授在指导学生时总是不厌其烦,有惊人的耐性。
26、地址:兴义市桔山大道兴义商城A座6楼614-615华图教育(大润发楼上)
27、不厌其烦:厌,嫌;烦,麻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语出宋代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28、不负众望: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这个词语的“不”在去声前,应该读“阳平”。
29、所以,仅依“刊”字的今义,就将“不刊”指为“不刊载”,将“不刊之论”说成是“不能刊载的言论”,那就完全错了。
30、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意思不一样,“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3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32、示例: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馀的事,概没提起。
33、(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34、(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35、上述这两个句子中也就是一个类似问题:把“忝列”使用在第三人称上。古时的皇帝自称“寡人”,那么能不能据此称皇帝为“寡人”呢?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谦虚了,而是在讥讽皇帝是寡德之人。
36、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高考题)
37、三是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意思指春天渐去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