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简介:全书从当年作者追求张兆和开始,到两人终于结为夫妻,经历新婚远别,乱世飘零,期间沈从文写出大量家信,信中有湘情景致,有离愁别恨,无不洋溢着这位作家最真挚的情感。一九四九年,正准备投入大量精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的沈从文,终止了文学事业,也走下了北大中文系的讲台。这之后沈从文的愁苦以及人生的转变,对文学生命的思考,无不在家书中再一次体现出来。(沈从文简介及作品介绍)。
2、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3、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4、试看今日歌坛,仅凭一首歌唱遍天下的歌星歌手比比皆是。而一首口水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岂可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量齐观。
5、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6、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早年,他曾是“北漂大军”中的一员,尝遍生活艰辛;后因文成名,创作出了《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经典作品。他的后半生则备受政治打击,放弃了文学创作,转而从事考古研究工作。
7、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8、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9、《唐宋铜镜》是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是沈从文。图册选编了唐、宋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铜镜图片931幅,同时,自战国到隋代有代表性的铜镜和唐、宋各代铜镜的摹绘图与拓片,也选编了72幅,作为附录。书前有《题记》一篇。
10、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沈从文简介及作品介绍)。
11、而他笔下的湘西人,更是富有强盛的生命力、洒脱的生命形态和执着的生命追求,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12、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13、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14、《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15、另一方面,对于傩送的碾坊故事却是通过人们的议论而呈现的,碾坊第一次出现作者安排在端午节老船夫和熟人的谈话中,为下文翠翠所听到的有碾坊作嫁妆的团长女儿做铺垫,让后面议论出现傩送的婚事在碾坊和渡船的选择顺理成章。
16、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7、他是20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18、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沈从文小说边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诗意。
19、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20、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
21、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22、1917年,沈从文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1934年写作完成的小说《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1949年以后,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23、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小学毕业后曾随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后于1923年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学习写作,并曾去北京大学旁听,“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尔后,沈从文陆续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等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24、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25、就沈从文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分为两种。一种表示理想的湘西。文中的女孩充满了真理,仁慈和美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融洽。同时,当地习俗也充满民族特色。这些与当时饱受战争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沈从文所描述的美丽的湘西世界,这也是发掘中国真正的民族精神,内在的顽强生命力。
26、| 投稿请发送稿件至:tougao@vread.cn
27、《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沈从文散文选》 《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学术著作
28、《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29、12月14日(本周三)晚19:00,豆瓣读书联合十月文艺·豆瓣Club,举办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主题直播活动,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以《边城》和《湘行散记》为引子,与大家聊聊沈从文的文章与人生。
30、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31、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32、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2)
33、(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84:43
34、再来说说沈从文这个人。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曾于88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文论集《云南看云集》等。
35、预备兵技术班里的教官,是个杠杆技术极好的人,沈从文“不管作什么总去作,不太关心成败得失”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跟这位教官的训练中形成的;在怀化镇,拉风箱打铁的小工人是多么勇敢又快乐地工作着,不关心劳动的苦累;抑或在寒冷的十一月下溪里泅一阵水,不在乎严寒冻骨甚至个人生命。他们为快乐而活着,没有太多的利害考虑。
36、内容简介: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37、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沈从文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38、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随笔集《九个人》、《不任性的灵魂》、《迷恋记》、《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漫长相遇:书和成长的故事》;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39、阅读沈从文的作品,你见不到他的愤怒,他的痛苦与呐喊,他宛如山壁般望眼即是山水,清风,暖阳,写的都是美景。他的作品低沉,平静,隽永,作品里很少会有坏人这一角色,强盗也好,妓女也罢,大都是真善美可爱的人儿。天知道他承受过多少的苦恨,才能让心底这样的柔软,对人世这样的悲悯。我从沈从文作品里真真学到许多。明白人生的徒劳,落日与水鸟,往复再往复,不过如此,我们应像一位隐士,又知道人理应要强健,要硬扎,要结实,不能辜负日头,得像一位战士。
40、解放七年来,因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同类镜子格外多,才知道它是楚国的产物,叫作‘楚式镜’比较正确。从现实材料分析,青铜镜子的发明,虽未必创自楚国,但是楚国铸镜工人,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丰富镜子装饰艺术,无疑有过极大的贡献。”这一评价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41、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42、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沈从文
43、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共结集出版作品高达80多部,其中包括除诗歌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散文和戏剧,一生著书文字多达500多万字。
44、20世纪是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中国从被外强疯狂宰割的封建国家,到上个世纪90年代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在这样的100年里,中华民族的的先贤们奋斗不止,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宗教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涌现出的一批灿若星河的大师。
45、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从文家书》
46、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47、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沈从文《边城》
48、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