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解释(短句70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9-09 10:54:35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解释(短句70句精选)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解释

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2、高维泰1992年元月三十一日写给袁富民的信

3、网上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名著解读。很多像于丹一样装腔作势,一惊一乍。最常见的如:

4、而它本来的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5、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

6、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7、最后这段话前面已经提过了,就是孔子区分了士的几个层次,“然”朱熹解释为“坚确之貌”,意思是一目了然、不用多解释一看就知道。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依然是个普通人,但也挺不错了,可以称之为最低层次的士了。然后子贡又问现在从政的人如何,他们达到哪个层次了?结果孔子说现在这些当官的人,他们都不配称为士,一个层次都算不上,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当时的执政者多么失望!在孔子眼中,士也分三个层次,这就是儒家对人的道德标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同样,儒家对君子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君子之道追求到什么高度算君子?你有了自觉的道德意识,你非常恪守礼仪,恪守礼乐,恪守做人的忠信,这就叫君子,但是你恪守到拘泥不化的地步,你就达不到圣人的高度。当你很通达地理解和把握忠信,才能言行真正合符忠信,你的道德境界自然也就提升了,君子走向贤人的境界,最后达到圣人的高度。理解了这个标准,不论你读“四书”还是“五经”,你会发现儒家从来没有对哪个概念下过定义,因为只要一下定义,就把这个概念限死了,儒家只做描述,而在不同的地方,所做的描述是不同的。甚至两部不同经典中,对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同一个描述,这说明儒家所有的道德标准都不是死的,而是灵活的,不同的人掌握的标准程度不同,不同的人使用的情况状态也不同。(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解释)。

8、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

9、本文源自:《孔子说过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

10、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

11、还有同样很唯美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2、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13、比如,文艺青年很喜欢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其实是首小黄诗。

14、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鞅列传》)

15、《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16、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7、这句话有人觉得这是歧视妇女,因为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但在《论语》里,“小人”说的是“平民百姓”,而“养”的意思是“相处”。孔子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官员和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孔子并没有歧视妇女。

18、从信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有以下这些层次:自信、可信、信赖、诚信、信义、信仰,以上是信的不同层次的标准。

19、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

20、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21、梨花指的是张先,海棠指的是那个十八岁的小妾,所以一树梨花压海棠其实说的是他们结婚入洞房的事情。

22、看最后这条语录,“主忠信”,忠信是做人的根本,此次讲座的主题就是从这来的。对于“无友不如己者”此句,你们怎么理解的呢?通常的解释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人会说这不对啊,怎么能这样做呢?如果我们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些高过我们的人也不会和我们做朋友,那我们就没朋友了。但我要明确地指出,这样认为或者有这个困惑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儒家的基本精神。“学而”篇整篇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怎样学习以成就君子人格,如这一章首先告诉大家,君子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庄重,如果总是嬉皮笑脸的就不会有威信、威望,别人就不会尊重你。你不自重,别人怎么会尊重你?怎么会不轻视你?重则威,一个人要通过学习培养自重的德行,自然就有威望。而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份庄重的态度,那么你学东西都是轻飘飘的,不往心里去,那么学则不固。而如何落实这个庄重?就要“主忠信”,把忠和信都做到了,这个“重而威”自然就做到了。那在择友这件事上也是要有标准的,儒家所说的“友”,跟今人所说的“朋友”大有区别,今天“朋友”这个概念都被用滥了。汉代大儒郑玄郑康成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一个师门下的师兄弟称之为“朋”,这样的人会不会多?在古代是极少的,因为在古代一个老师一辈子所教的学生不会很多,而且“朋”不是你选的,是你老师选的。而“同志曰友”,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称之为友,那友的数量会不会很多?不可能很多,所以古人常说“得三五同道足矣”,“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朋友”是很珍贵的,如果随便一个人你都称之为朋友,那你就是自甘堕落,所以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交友的根本原则,这没有错,大家不要困惑,本来朋友就没那么多,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遇不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你何必降低标准呢?儒家还说过要“见贤思齐”,这是儒家的基本心态,别人身上总有一个你值得学习的地方吧?孔子还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任何一个人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么当你以求学向道的心态与他人交往时,对方首先是你的师而不是你的友,如果对方真的是有德行的人,他也会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心态来对待你,自然把你当弟子,而当你比对方德行高的话,你愿意去教育和引导他,那你就是师。所以在儒家看来,社会关系中最常见的、重要的是这种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朋友关系。另外,从语法上分析,“无友不如己者”也是指不要和不如你的人交朋友,因为“者”字不是虚词,这句话是者字结构,这句话就表达这么个意思,所以不仅是从儒家的精神立场还是从古汉语语法上来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都是不要和不如你的人交朋友。这是儒家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也是忠的一种体现,忠于择友的标准,忠于生命的态度。

23、孔子向子贡解释“士”的三种境界,最高层级是心有所耻,不辱君命;其次为尊老爱幼,亲人称颂;再次为说话算话,言必信行必果。这三种,都比那些当政者强多了。政治家们量小器狭,什么都不是。

24、所以其实古人的意思是干什么事情大家都一起商量着来,没有谁以老大自居,多好啊!

25、重新回到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论语》里的忠,其实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例如,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当时商朝有三位特别有德行的士大夫,孔子称他们为“三仁”,哪三个人?比干、微子、箕子,这三个人有三种结局。比干谏而死,因为反复劝谏商纣王因此被杀了,《封神演义》里说因怀疑比干心有七窍,所以比干被挖心看看到底有没有七窍,就是被剖心而死。但微子和箕子没有死,箕子避祸远走他乡了,走到了哪里?朝鲜半岛,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国家叫箕子朝鲜国。前几年韩国跟我们争辩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不了解情况的人听了会觉得韩国人挺不要脸,但认真考据起来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是箕子的后代。孔子是商汤的后裔,是圣人的后裔,箕子最先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箕子朝鲜国,到周朝的时候此地也被分封了。所以韩国的历史追溯起来,他们确实是中国人的后裔,当然还有部分是朝鲜半岛的土著人,他们的传承是这样的。箕子远走他乡,微子没走,他也没有反复去劝谏商纣王而被杀,他是远离纣王等到商朝灭亡了向周武王投诚,周武王把宋国分封给了微子,大家看春秋时期的宋国,它的第一任国君是微子启,第二任国君是微仲衍,微仲衍就是孔子的直系祖宗,所以孔子说他是宋国的后裔,《史记》记载孔子临死前说自己是宋人也,就是从这个关系中来的。由此可见,殷商时三个圣贤,一个因谏而死,一个远走他乡,一个归顺周王朝还成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你们说哪个人是圣贤绝对的标准?都不是。儒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活在当下,不是用一个绝对的道德大义标准去要求所有人,而是对不同人有不同要求,因为就算同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他们在不同时刻、不同处境中所作出的道德判断和实践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职责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例如孔子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鲁国有个大夫叫史鳅,他是一个言官,职责就是劝谏国君,孔子赞扬他是一位正直的君子,不管社会风气如何,他都像一支锋利的箭,只要国君有错,他都直言相谏。但孔子同时赞美另一个人的做法——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蘧伯玉在国君无道时,选择了远离,自己独善其身去了,与史鱼很不一样,你们说哪个对?孔子称扬他们,因为他们的做法都是忠的表现,他们的选择不同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时刻不同,所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落实忠。

26、鄂君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就是上面的歌谣。歌中唱出了越人对子皙的那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

27、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28、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很多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29、我问高老还有什么事要叮咛的,高老感慨地说:“我叔父高鹏是国民军团长,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带领全团为阻击日军英勇牺牲,我一直想为他立一块纪念碑,用抗日英雄们的精神教育后人。你回去后向咱们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转达我的请求,落实我的夙愿。”我答应一定照办。

30、再比如《论语宪问》中的“以德抱怨”这句话,我们的理解是别人伤害你,你不能记别人的仇,要用德行去感化他。所以被很多道德高尚的人士所信奉。真的是这样吗?错了!让我们看看孔子的原话:“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以德报怨,那拿什么去报德呢?别人以德来对待你,你要以德去回报他。他不用德来对你,你就要“以直抱怨”。这里的“直”就是原样的奉还,别人伤害你,你要伤害回去!

31、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

32、《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3、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34、以上是关于儒家忠、信的概述,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具体谈谈在儒家思想中,忠信是如何体现的。

35、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36、2007年高老已九十二岁高龄,他又一次回乡省亲,适逢乾陵文化研究会成立,高老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深情款款地说:我有幸参加乾陵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愿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建设和乾陵文化研究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7、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8、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用错的,居然误导了这么多人。

39、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40、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4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42、这句话出自先秦的《越人歌》,全文是这样的:

43、在孔子那里,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过是个犟种,是一头不懂转圜的倔驴,不值得推崇;不能全盘否定犟种,他们有他们的价值,也算一种小小的美德吧,所以可以列在孝悌之后。

44、叙过家常,高老问候了熟悉的文朋诗友,我向他老人家汇报了家乡这几年来的巨大变化,也汇报了我近几年来学习和工作的情况,高老认真地听着,末了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孔老夫子说;假五十而学易,则无大过矣!孔子是圣人呀!他晚年读了《易经》不无感慨的说,假如我五十岁的时候读了《易经》就不会犯大的过错了!孔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98岁的高老还在学习,还叹息学的太少,这让我敬佩不已!

45、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也从正面来表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46、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4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48、高新彦中医馆 秦都区渭北社区卫生服务站  

49、孔子并非鼓励鼓励言行不一。他看到了问题所在:有些坏人在某些时候说的话,也是真诚的,也有可取之处,不可能都坏;有些好人,某些时候说的也不一定对。再进一步,即使是君子之道,完全真理,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它需要特定环境,特定时空,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纠偏。为避免名人名言被别有用心者拿来当作攻击他人的武器。因此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一个有权力的人,不能专因一个人说过什么话就去举荐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行事有缺陷就连他说的话也不理。

5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1、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看似一些“小问题”上心口不反映的是d章意识薄弱、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本质上是对d不忠诚、不老实。如果不给予重视、不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两面人”、背离d章要求,丧失作为一名d员的条件。

52、高维泰写给袁富民的信《情见乎辞:致袁富民贤君早年一封信》

53、我立即写信回复,感谢高老的厚爱和鼓励。从此以后,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每年春节他都要寄一张特制的贺年卡给我,从未间断。他每一次回家探视,都要邀我一起吃饭,聊天,打牌。高老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谦恭礼让,多才多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54、最后再说一个,“言必信、行必果”,这不用解释了吧,可是孔子后半句说啥呢?他说,“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就是个小人啊。颠覆吧?后来孟子又补了一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说,如果你人格很伟大,就不用搞“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套,说话做事符合道义就行了。他们的意思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肯定是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以前我这么想,也这么说,后来想法变了,难道不能随机应变吗?所以啊,人格上是大人还是小人,自私和利他都是表象,核心的区别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他人负责。

55、以上的开场白,是希望同学们明白儒家的每一个思想观念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涵义,体现在形式上就是礼和乐。礼是人们相互间表达敬意,并且对彼此身份地位的差别产生认同的行为方式,人们在礼中明白自己的尊卑高下,从而处在不同位阶上的人都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分。儒家文化讲安分守己,处在高位的人要懂得以恰当的礼来对待比他位低之人,而处在低位的人也要懂得以恰当的礼来对待比他位高的人。儒家讲“礼别尊卑,乐以合同”,中华文明其实就是礼乐文明,礼乐相生才是一个最佳的状态,中华文明才是一个圆满的具足的文明。现在有一种常见的说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因为我们行拱手礼的动作本身叫礼仪,而这套礼仪动作背后的精神,对别人的敬意,那称之为礼义,礼仪和礼义是一表一里,礼仪是外表,礼义是内心,你内心的敬意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但如果仅仅只是礼仪,行拱手礼的时候心里骂着别人,这能叫有礼吗?这叫伪,这样的人叫伪君子。而真正内心有敬意的人,他通过礼仪表达出内心的诚敬,这才是礼义所在。所以如果别人再问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时,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是礼乐之邦。礼乐,是表达我们情感的外在形式,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礼乐文明的行为呢?简单来说可概括为四个字——孝、悌、忠、信。孝是对父母的,儒家讲父慈子孝,父母慈爱,子女孝顺。而对待兄弟姊妹,儒家讲兄友弟恭,弟弟尊重兄长、长辈的德行就叫悌。我们来到世间基本上人人都有父母以及兄弟姊妹,所以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最基本的德行。而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还有各种社会身份,如你工作的地方肯定有上下级关系,就算你是无业游民,你也生活在某个国家、某个行政区域当中,有管辖你的人,这些都是广义的上下级关系,在封建社会就通称为君臣关系,而儒家认为君臣关系的规范是君敬臣忠。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的智慧,儒家并不主张愚忠,臣忠的前提是君敬,如果君不敬,臣可以不忠。人们常说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对吗?不对,它不是儒家的立场,完全违背了儒家的精神。《礼记》里有:“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论语》中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对“忠”有更详细的分梳,他把臣分为两类,一类是贵戚之卿,就是王公贵族们,与国君有亲戚关系的人,这群皇亲国戚凭着血缘关系成为臣子;一类是异姓之卿,通过选贤举能、察举征辟,以及后世的科举考试等人才选拔的方式进入朝中为官的臣子。孟子做了这两类划分后说,如果你作为贵戚之卿,当国君无道之时,你不能逃,因为你不能推卸你作为这个家族成员的责任,你可以推选家族中另一个有道有德的人来执政,你可以用更换人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无德无道之君。而作为异姓之卿,与国君并无血缘关系,那么多次劝谏不听之后你就该逃离,这也是很有智慧的,不然随时会招致杀身之祸。可见,儒家对忠这个概念说得非常清楚,并不主张臣忠君是无条件、无原则、麻木的绝对服从,而必须是理性地、合理地判断。《论语》中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是说邦无道时,就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去,把自己的德行坚持好。孟子把这个思想推演为一个更清晰的表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儒家关于忠的基本精神。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孔子何为耻?孔子的回答非常简洁:“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君有道,社会清明,你出来做官领受俸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相反,如果国君无道,社会黑暗,你还为朝廷做官领受俸禄,这就是耻。耻就是不知进退,不知取舍,不能自持。可见,儒家在面对政权的时候,并不是绝对的服从,丝毫不敢反抗,而是要理性地判断,这是儒家所讲之忠最核心的含义。忠在《论语》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体现在曾子的一句话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忠于谁呢?为人谋中的人可以是朋友、家人、君主等,甚至是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所以指一切他人、所有人。只要你答应了给别人做事的时候,就要扪心自问,有没有竭尽全力、尽己所能?事情是否办的圆满成功,与你是否竭尽全力并不一定是对应的,如你帮别人做一件事,因为这件事是你擅长的,所以你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把它应付过去了,效果也还不错,这时候只有你的心知道自己并没有竭尽全力。在儒家看来,尽己所能才为忠,作为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乃至圣贤,只有扪心自问做到竭尽全力、尽己所能,才能称之为忠,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德行的基本准则。在古代,一个成年人步入社会,他的最终上级是国君,做什么都是在为一国之君服务,所以忠的含义慢慢缩小为臣对君的态度,但忠的内涵依然没有变,还是要看你是否尽己所能、竭尽全力去做该做的事。但如果国君失道无德,而你还竭尽全力帮他做事,那就叫助纣为虐,愚忠不是儒家的立场。

56、推算起来,这幅楹联是1949年10月于右任先生为高维泰先生题写的,至今已有70个年头了。那时于右任先生已是七十岁高龄,也是做了三十多年国民d政府的监察院长,高维泰先生仅34岁。但于先生对这位陕西小同乡颇为器重,高先生便得到了于先生的墨宝。我也有幸目睹于先生墨宝的风采。

57、《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58、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59、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60、回过头来看《史记》中的这个故事,南子当时在卫国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可以说她在辅助她的丈夫卫灵公在管理卫国,这引起了太子篑聩的不满,他认为南子(并不是他的生母)不应该如此干涉政事,于是他采用了极端的手段,让手下的一个勇士去杀掉南子,结果这个死士最后并没有这么做,于是他只好逃亡。他的父亲卫灵公死后,南子就想立卫灵公的一个兄弟公子郢为王,但公子郢认为自己不该即位,因为他不是嫡长子,他即位是名不正言不顺,而公子篑聩因为曾派人刺杀南子,作为一个弑母之人,他即使回来也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传位给他的儿子公子辄,成为卫出公。在公子辄继位的十二年里,篑聩一直流亡在外,他很不甘心,企图从儿子手里夺回皇权,伙同孔悝发动政变,这时候子路在卫国做孔悝的邑宰,卫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子路在外地,但他听说内乱发生就马上赶回来,在半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师弟——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羔对他说,出公已经跑了,卫国已经乱了,城门已经关了,你这时候回去只会惹祸上身。结果子路回答“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我领受朝廷的俸禄就不能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逃避,但子羔也是卫国的大夫,为什么子羔选择了避难?同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他们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当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虽然还没有学生们的消息,但他马上得出一个判断,说子路会死于这场内乱,马上就有学生问,那子羔会怎么样?孔子说子羔死不了。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非常清楚的。子羔劝说子路不听,自己逃亡去了。而子路到了城门处,城门已关,他就一直等到有使者入城的时候,他跟着进去,去见篑聩,这时候篑聩与孔悝正一同登台,子路就说要杀掉孔悝这个国贼,篑聩不听,于是子路想纵火烧掉高台,篑聩害怕了,派两名大将攻击子路,子路不敌,系冠帽的绳子都断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于是放下武器,把帽子捡起来重新戴上并系好绳子,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这句话谁告诉他的呢?孔子。子路至死都遵守着老师关于如何作一个君子的教诲。据历史记载,子路最后死得很惨,被剁为肉泥。孔子最终得知子路死讯,此后终生不食肉糜,因为一吃肉馅就会想到自己的学生子路。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之间是怎样的感情?是师徒父子的感情,他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他都清清楚楚,同时心中有一份情感,时刻惦记着。孔子感慨地说,自从我得了子路这个学生,就从来没听到过别人说我的坏话。为什么呢?只要我一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子路就批评我,于是我改正了,很少犯错,自然就没有人说我坏话了。所以,在孔子的眼中,子路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诤友。我举这个故事为例,主要是想让大家体会忠和信这两个概念。

61、很多人都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迫害了你,你要原谅他,其实孔子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有弟子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62、 (解释):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63、原句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5、(解释):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66、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之民国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鞅列传》)

67、记得宋人晏殊有一首《蝶恋花》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间,我收到高老寄来的贺卡整整20张,每年一张,一年也没有落下!而我常常是想起来了寄一张,大多数时候是忘记了!仅这么一件小事上,就看到我们跟高老的差距这么大!高老是言必信行必果,谦逊包容,礼贤下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想起他老人家,就诚惶诚恐,自愧弗如!

68、“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所以这句话完整版的意思其实是:言必信行必果,只有固执的庸士才这么干。

69、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x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x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

上一篇: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和道理(短句4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和道理(短句49句精选)
  • 写母亲节的唯美句子(短句50句精选)
  • 赞美老师的对联七个字(短句77句精选)
  • 棋逢对手的意思和造句(短句79句精选)
  • 历史名人的故事30字(短句47句精选)
  • 攀登正能量的语录(短句70句精选)
  •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短句48句精选)
  • 晚安祝福语最温馨的话(短句114句精选)
  •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是啥(短句23句精选)
  • 热爱劳动的手抄报(短句32句精选)
  • 描写气势的成语(短句52句精选)
  • 妇孺皆知造句和意思(短句30句精选)
  • 关于母亲的诗句大全集(短句23句精选)
  • 网名大全男生成熟的英文【网名精选53个】
  • 激励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短句37句精选)
  • 网名大全男生成熟的表现【网名精选73个】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乙肝五项是什么(短句78句精选)
  • 昆虫记摘抄1000字(短句58句精选)
  • 陈奕迅经典歌词励志(短句11句精选)
  • 换老师家长真心感谢老师的话(短句50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赞美龙的词语(短句8句精选)
  • 经典美文摘抄150字以及出处(短句106句精选)
  • 腓特烈二世名言(短句87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解释(短句70句精选)
  •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和道理(短句49句精选)
  • 好句好段摘抄大全高中写景(短句82句精选)
  • 写母亲节的唯美句子(短句50句精选)
  • 好句好段摘抄大全带书名(短句48句精选)
  • 赞美老师的对联七个字(短句77句精选)
  • 好句好段摘抄大全renwu(短句92句精选)
  • 歇后语肉包子打狗(短句14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