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②)《海德格尔:回到形上学基础之路》,参见瓦尔特·考夫曼:《存在主义:从陀思妥也夫斯基到萨特》,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19页
2、(1)(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9年。
3、采撷一段岁月的温情,守着心中的那份怀想,等一场春风,念一人安暖。
4、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又只能从艺术作品去判断。海德格尔从艺术作品的物性开始,以《农鞋》为例,逐渐得出:艺术作品的存在既不是通过作品的外在物因素,也不是通过对器具“有用性”的体现,而是包含着“一个世界的建立”“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那作品要建立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呢?
5、我也不能够清晰地描绘它。这一思想如何“作用”,我对此一无所知。也可能是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思不至于在一年之内就被廉价抛售,而有必要在如今把思的路引向沉默。要使思能起“作用”,要用上300年的时间,这也是可能的。(4)
6、存在,有诗为证。诗歌,我们在这里。没错,诗是对“我在这里”的一场语言的展开与追溯,是人的第二生活,一切放到了文静之中,它应该:自然而又奇特,质朴却又新鲜。
7、所以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先来看一看同时代的人的关系,再来看一看同派系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各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孔子、老子、孙子的关系。孔子:儒家思想最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8、海德格尔还认为,我们从未绝对掌握存在者整体本身,但我们确实发现自身是处于以某种方式被揭露在整体中的存在者之中。掌握存在者整体本身和发现自身处在整体中的存在者之中,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在原则上就是不可能的。而后者则经常发生在我们的具体存在中。当然,事情看起来是这样:好象我们恰恰在日常活动中总是只附于这个存在者或那个存在者上,好象我们是在存在者的此一范围或彼一范围中消失了。(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9、在第二个笔记文本片断中,海德格尔提示我们:
10、1953年,海德格尔出版了《形而上学导论》。次年,相继出版了《演讲与论文集》和《什么召唤思?》。1956年,出版了《走向存在问题》。
11、他认为:“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聚合。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们对这些物之总和的表现的想象框架。它比我们自认为十分亲近的那些可把握的东西和可攫取的东西的存在更加完整。世界绝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艺术的本质就被规定为真理自行被设置入作品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的过程: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世界,推出大地,揭示出存在者的存在。
12、在静谧的时光里,读书、品茶、赏花,用内心的柔软,安暖生活。
13、(15)(德)海德格尔:《关于荷尔德林的恩培多克勒残篇》,《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
14、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艺术并不局限于审美兴趣。艺术品是有意义的。他们有哲学家所说的意图内容。对海德格尔来说,这意味着它们是真理的源泉,是世界揭示自身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们展示了真理本身的本质,即它是“揭示”。“你可能会说,艺术作品披露信息。换句话说,它们是条件反射的:它们不仅是关于某物的,也是关于它们自己的。
15、1935年,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16、人性的存在表现为人类自己动手把世界创造得有理有条。
17、人性,是花香对赋予她生命的粪土与老根的梦牵魂绕!
18、唐 朱庆馀 《送吴秀才之山西》诗: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
19、在解答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地基上,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
20、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层次丰富、内容复杂的文章,几乎涉及了所有与艺术哲学和美学有关的东西——甚至更多。
21、形而上学的“康德之问”:“相对的”形而上学
22、“……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时代”一词在此指的是我们自己还置身于其中的时代。
23、“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说:“存在”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可以说,“存在”这个概念是晦涩难懂的。因此,更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24、海德格尔指出,希腊庙宇不再像过去那样“工作”——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没有分享对存在的理解,就它们的意义而言。古希腊艺术品,如慕尼黑的埃伊纳雕像,已经从它们的世界中“撤退”了,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来体验它们,而不是作为揭露真相的人。
25、海德格尔写过一本小书名为《诗、语言、思》恰被高宣扬教授用来作为这次对谈的主题。作为海德格尔曾经的学生、王庆节和张祥龙曾经的老师熊伟曾这样的评论过海德格尔,他说海德格尔的课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人思,而且是诗意地思、诗意地说。哲学也或许是我们每个人诗意的远方。
26、 我们如何接近事物?一般人并不经意如此愚拙的问题,但艺术家和思想家却是严肃地对待这种“愚拙”的人。也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愚拙”,我今天来这里,想与各位艺术家讨论一位以一种愚拙的方式处理了这个愚拙的问题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海德格尔,而这种方式就是现象学。
27、从主导性追问的提出(什么是存在者)[Leitfragenstellung(wasistdasSeiende)]过渡到基础性追问的提出(存有的真理怎样本现)[Grundfragenstellung(wiewestdieWahrheitdesSeyns)],从而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看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开端的第一个终结(erstenAbschlußdeserstenAnfangs)。
28、因此,畏就是对人的被抛状态的公开,是对人沉沦的唤回本真。畏并不是惧怕任何具体事物,在畏面前,只剩下一片空无,是人作为时间性存在随时随地都可能死的可能性。也正是由于意识到死,真正的存在才成其为真正的存在。畏在死亡面前敞开了生存的一切可能性,任此在自由地纵身其间。此在本真的丧失在畏中被重新唤回,这也就是此在的个别化,把此在从共在的沉沦中引回本真。
29、煮一壶世味的茶,读一段诗意的春,铺开岁月的素笺,将那些心心念念,写意成年月里最温柔的寻常。
30、真理的本质揭示自身为自由。自由是绽出的、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任何一种开放行为都在“让存在者存在”中漂浮不定,且每每对此一或彼一存在者有所作为。作为参与到存在者整体本身的解蔽中去这样一回事,自由已经使一切行为协调于存在者整体。
31、争议,并不是因为他的哲学主张,而是他二战前对希特勒和德国纳粹的支持态度。
32、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之思”:“此在的”形而上学
33、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是一个独特的问题,要清理出存在问题乃至要解决存在问题,我们就需要进行一系列最基本的考察。但只有对存在问题的作用、意图以及动因加以充分的说明后,存在问题的独特之处才能显示出来。
34、在我看来,那是不对的。理查德•情节在海德格尔:一个介绍》(1997),发现了一个完美的当代艺术作品的例子:越南老兵纪念碑在华盛顿特区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事件,它不是一样全面的阿波罗庙或班贝克大教堂——与他们不同的是,这不是我们理解的典范。但它成功地把美国人聚集在一起,目的是引出我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的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海德格尔对圣殿的描述相媲美。
35、(14)(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赞美诗,〈日耳曼人〉和〈莱茵河〉》,《海德格尔全集》第39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0年。
36、孟子和庄子的关系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
37、(1)(3)(5)(6)(7)(8)(美)维塞尔:《回味无穷的感念》,《回答——海德格尔说话了》,陈春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第73页、第32页、第28页、第39页、第38页。
38、彭德怀元帅在其人生最低谷之时,将其粪便积攒起来种蔬菜,然后将蔬菜分给饥肠辘辘的老百姓们吃。自己命悬一线,心之所想,身之所为还是老百姓,可见元帅人格之高尚、人性之辉煌!
39、经过已经正确领会的存在论研究本身将给予存在问题以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而不止于重新捡起某种可敬的传统或促进某个至今没有透视的问题。但这种事情上、科学上的优先地位并不是惟一的优先地位。
40、如我们所知,那年头正是德国纳粹暴政肆虐时期,而且海德格尔在此前不久(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曾积极投身于运动。因此不能不令人想到:希特勒帝国的快速而灾难性的崩溃,作为尼采基本思想的强力意志,与海德格尔所谓西方形而上学在存在历史中的终结,以“一种独一无二的、令人不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了。
41、然而,这一问题作为对人类自身的追问,是人类之外的其他物所没有的追问。这不仅是对世界的追问,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追问,干系重大。所以,海德格尔要清算形而上学,重新发现和阐明这个久被遗忘了的“存在”,为人寻回“本真”。
42、煮茗听风,诗酒花茶,杯盏之中,皆是满满的幸福。
43、(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3页
44、(21)(德)海德格尔:《柏拉图:〈智者篇〉》,《海德格尔全集》第19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2年。
45、“自心从本己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无住为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闻说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著,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般木,是顿悟”海德格尔的“畏”与禅宗的“顿悟”均是由此在人生的体验而直面虚无,也正因为悟到了虚无,本真得以唤回,涅槃得以直入,简言之,意义得以生成。
46、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哲学不是源而是流。考察一种哲学,只能将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去。对海德格尔哲学亦是。
47、我发现,海德格尔在自己的一生中,曾经多次对自己走过的思想道路进行过回顾甚至是精心的总结,这些回顾性的文本是我们研究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史十分重要的一批关键性文献。其中,海德格尔在自己的秘密写作中,竟然也留下了对已经走过的思想道路的回顾和自我评点,这是一批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它们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判定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界划和一些重要文本定性的直接依据。然而,这些秘密文本中的大部分却在传统的海德格尔研究史中被奇怪地忽视了。在我这次对海德格尔文献的认真梳理中,我几乎是“重新发现”和重构了它们的思境。
48、海德格尔认为,在追问“无”的这个问题中,知性起着一定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只有靠知性的帮助才能规定“无”,将“无”定为一个问题。“无”是对存在者的一切的否定,是根本不存在者。我们在此却是把“无”置于有“不”的性质的东西的更高规定下。依照有统治权威而且简直碰不得的“逻辑”理论来讲,否定是知性的一种特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