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然疾病的来源那么少,因此,几乎不需要药物,尤其不需要医生。在这方面,人类的情况并不逊于其他各类动物的情况。从猎人那里我们不难了解,他们在打猎的时候,是否遇到很多有残疾的动物。他们曾经遇到不少的动物受过严重的创伤而已很好地结了疤,有的曾经折断了骨头甚或肢体,但它们的痊愈并不是由于外科医生的治疗,而是由于时间的经过,除平常生活外,也没有任何生活上的护理,同时,它们也不曾受过手术的痛苦和药品的毒害以及忌食的折磨,但它们的痊愈还是同样完好。总之,无论精良的医术,对于我们能有多么大的效用,但总可以断言,害病的野蛮人,虽然无人照管,除把希望寄托于自然外,别无指望,可是另一方面,他们除自己的疾病外,也别无畏惧,这就往往使得野蛮人的状况优于我们的状况。
2、现代性的最大挑战在托克维尔看来恰恰就在于,现在每一个人都要求被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这是古希腊罗马人在理论上就不能接受,而中古基督教则只能在理论上承认,却无法落实在“现世”而只能寄予“彼岸”。欧洲旧式贵族自由主义不再能适应民主时代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乃以“不平等的自由”为基础,即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非每个人的权利。而“民主时代”即现代的根本诉求恰恰在于它只承认“平等的自由”(equalfreedom),即自由必须是每一个人的自由,而且这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日益成为人们在一切领域一切方面的诉求,托克维尔由此以“各种条件的平等”(equalityofconditions)来概括现代“民主”。托克维尔一生以卢梭为自己最景仰的两大思想导师之说卢梭的著作他每天要读一点,这是毫不惊讶的。因为事实上他对“民主”即“各种条件的平等”所作的透彻分析,乃是直接延续卢梭对“不平等”的分析而来,尤其《民主在美国》下卷对民主基本特性的分析,在风格上都受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影响。 (卢梭的著作)。
3、当巴卜可(Babouc)将那座小雕塑献给天使易迪列(Ituriel)时,他向后者提了一个重要问题:真的因为这雕塑不全是黄金和钻石做的就要把它打碎吗?故事中提示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让人明白,伏尔泰同时认为两种真理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大革命可能愿意接受其中的一个,但对另一个则抱有深刻的拒斥。
4、卢梭说“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取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只有让孩子承受了后果,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错误并且意识到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困扰。
5、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
6、“自然教育”的阶段。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卢梭把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2岁以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教育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尤其是注重体育训练,使其身体得到自然发展,不宜勉强加速发展儿童的语言2至12岁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理智睡眠”阶段,主要教育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懂得自由应服从自然的法则,这阶段不要强迫儿童思考,不要对儿童进行任何训诫,不要强迫他们熟记故事和童话,最好是不要读书;12至15岁是第三阶段,主要教育任务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学习对象应是少年感兴趣的知识和跟周围世界以及自然有关的事物,课程应该大部分在自然界中进行,须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15岁至成人是第四阶段,主要教育任务是进行德育,培养少年良好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同时还要进行性教育,以便为他们的成年做好准备。(卢梭的著作)。
7、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觉得不可能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体系和敌对的作者之间实现和解,除非采取功能性的分类法,如可以根据任务、时代或思想进行划分。
8、简言之,托克维尔所谓“民主”的对立面是指“贵族制”,而非泛泛与专制相对而言(事实上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乃是民主时代的基本倾向,参见本书下卷第四部分)。他的所有论述因此都建立在一个非常基本的分析架构上,即民主制与贵族制的相反。在托克维尔看来,正是这种作为与欧洲贵族制相对立意义上的“民主”,才是西方现代性最根本的特征或最根本的问题性所在。因此他把“民主”主要看成是一种“现代”特有的状况,认为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都不是民主制,而只是“贵族共和国”。因为就所谓“古代最民主的”雅典而言,“公民”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的标志:“35万以上的总人口中只有2万人是公民,其他都是奴隶”;而在古罗马,所谓“大户”(patricians)和“平民”plebeians)的斗争在托克维尔看来只是同一大家庭内部之争,因为“他们全都属于贵族阶层”。他因此强调,古代所谓的“人民”本身就是指贵族,其含义与现代所谓“人民”乃截然不同。
9、这次庆典催生了不可胜数的演讲、题词、小册子和各种仪式活动,它们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对这个伟人的想象。在这次行动的组织者看来,伏尔泰首先是吹响革命号角的先锋。在被人笼统地鼓吹为具有预言能力的作家中间,伏尔泰尤其值得一提,他在1764年4月2日给肖夫兰(Chauvelin)的信中写道:“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为一场必定会到来的革命散播种子,我将很高兴能见证这场革命。”(他在津津有味地回忆被自己的“小侄子们”大加利用的“美妙吵嚷”时备感欣慰。)
10、毫无疑问,这就是为什么黑人和野蛮人常常在森林里遇到野兽而不感觉恐惧的原故。其中委内瑞拉的加拉伊波人就这一点来说是生活得十分安全,并不感觉有任何不便。弗朗索瓦·柯勒阿①曾经说过:虽然他们几乎是赤身裸体的,却很大胆地出现于森林之中,所携带的武器不过是弓和箭,但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们当中有人被野兽吞噬了。
11、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12、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族群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但势力薄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雅利安模式”。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认为它们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13、(18)JohnWarner,RousseauandtheProblemofHumanRelations
1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主动的承担责任,要做有道德、充满爱的父母,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博爱的人。
15、教育家:代表作是《爱弥儿》。这本书又名《论教育》,是教育哲学史上划时代的的著作。
16、(2)NicolasDent,Rousseau,Routledge,2005(偏向于康德主义的卢梭解释;2019年新出了中译本,译文质量尚可,个别地方有小错)(另外,Dent早年也有同名的另一本卢梭解读作品,也非常值得阅读)
17、“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他在书中这样写到。
18、整个19世纪都认为这两位哲人的观念导致了大革命,不管人们对这些观念是诅咒还是赞颂。米什莱写道:“当这两个人故去之后,大革命已经在人们头脑的高地中完成了。”此外,伏尔泰本来可以认为书籍统治世界的观念来自于他。
19、(25)CliffordOrwin&NathanTarcov,TheLegacyofRousseau(论文集)
20、特雷亚尔(Treilhard)还信誓旦旦地说,伏尔泰已经感到“革命不可能再拖延”。因此,革命者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发现的,就是革命已经迫在眉睫的传言,是新秩序正阔步到来的确证。“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酝酿中”,伏尔泰曾经说。为了看到这场“革命”(对于他的阿谀奉承者来说,这个词在1764年之后词义的显著转变以及伏尔泰对它极其灵活的使用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两三年”。这种胜利的口吻尤其贯穿于他关于宽容的文字中,而且从来没有消失过。人们可以从他的《哲学辞典》中摘录出一部文集,以《伏尔泰致三级会议的陈情书》为题出版。
21、以上七篇在商务印书馆都有中译本,但《科西嘉制宪意见书》、《政治经济学》和《关于波兰政体的思考》更建议参考“经典与解释”系列中《政治制度论》里所收的译文。英译本的话,可参考TheDiscoursesandOtherEarlyPoliticalWritings中的译本或CollectedWritingsofRousseau中的译本。
22、通过卢梭自己无法澄清的神秘方式,他周遭世界的意义改变了:然而,自我却感到自己完好如初,它执拗地追索自身的恒久不变。解释性妄想使卢梭在环顾四周时只能看见无尽的黑暗与戴着面具的脸孔。一切事物都获得了一种威迫的、监控的、龌龊中伤的意味;由此,让雅克的所有言行都变得不当和虚假:它们在回应一种想象的威胁。可是,无论卢梭的谬误多么深痼,无论他给予自己的最终“报偿”的意象多么天真,无论他为了自我申辩而针锋相对地构造的理据体系多么脆弱,我们始终都能听见一种语言,它以其美妙的旋律抵偿了他的谬误。在那狂热自称清白无辜的言语本身当中,在那密密麻麻写满了一行行工整字迹的纸页上,在他不厌其烦地重复使用的充满怨毒之情的字词里,面纱以及交流之不可能性始终在场。因为,这织成面纱的言语同样在诉说着一种透明;尽管没人知道它的力量源自何处,但它依旧化身为拍击着湖岸的碧波、如水晶般明澈剔透的涌动:揭去面纱的存在依稀显现,这是一个唯有澄明之境的时刻——一个超脱时间之外的时刻。
23、文学家:代表作是《忏悔录》、《新爱洛伊斯》。其中《忏悔录》堪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传作品。《新爱洛伊斯》是一本爱情小说。卢梭对植物学也很有研究,写有《植物学通信》一书。
24、为了正确地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必须从人的起源来观察人类,也可以说必须从人的最初胚胎的时期来研究人类。这尽管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我并不想通过人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来探讨人的构造。因此,我不准备探讨在动物的体系中人是怎样从他最初的样子,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①。我不想去研究,是否真地象亚里士多德所想的,今天人的长指甲最初不过是弯曲着的爪子;是否在原始状态中,人也象熊一样,周身是毛;以及是否最初的人由于用四足行走〔三〕,他的视线总注向地面,只能望到几步远,因而就决定了他的观念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他的观念的范围。我在这些问题上,只能作一些几乎近于想象的笼统的猜测。比较解剖学现时还没有多大的进步,博物学家的观察也还不十分确切,因而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个健全的理论基础。这样,如果我不借助于有关这方面的超自然的知识,也不去注意人类因为将四肢用于新的用途和食用新的食物而在内部和外部构造上必然会发生的那些变化,我将要推定人自原始时期以来,他的构造就和我今天所见的一样:都用二足行走,都象我们一样使用双手作事,目光射向整个大自然,并用眼睛观测广大无边的天空。
25、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26、(15)ThomasKavanagh,WritingtheTruth:AuthorityandDesireinRousseau
27、(20)ArthurMelzer,TheNaturalGoodnessofMan(施派解读)
28、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并且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
29、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30、《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31、或者用以歌颂自由(“我的心中镌刻着自由,对国王心怀憎恶”);
32、这样的分期显然意味着,时段的划分也是一种思想的划分。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反革命观点,它是菲耶韦(Fiévée)提出来的:“德行败坏之人”的兴起应归咎于伏尔泰,而卢梭则招募疯子为追随者。
33、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3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4、另一方面,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成年人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在儿童身上,主观的认为他们的思想就是儿童的思想,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在家庭中,孩子往往被当作父母的附属品,必须一切听父母的,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必须完全无条件的服从于父母。卢梭主张,“千万不要对他采取命令的方式,不论什么事情,都绝对不能以命令从事。也不要使他想象你企图对他行驶什么权威。”儿童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成年人要做的就是尊重儿童,给予他们自主的权利。
35、这样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革命者利用伏尔泰的方式既带有象征色彩但又漫不经心:伏尔泰的人性不变论对革命者的抱负是一种深层的抗拒,因为,正如路易·勃朗敏锐地指出的,更新这个世界在伏尔泰看来是“道学家的狂想”。
36、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37、至于个人认为比较关键性的专著或论文集,则罗列如下:
38、托克维尔的中心关切是他所谓“民主人”(democraticman)即现代人的基本“心态”——追求“各种条件的平等”的强烈“欲望”——与民主社会的“制度”之间的持续张力。这种张力就在于:“民主的各种制度激发并讨好人们对平等的激情,但又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这种激情”(DemocracyinAmerica,p.198)。因为显而易见,任何社会再民主也不可能达成完全的平等,但是另一方面,“民主的各种制度最大程度地发展了人心中的嫉妒情感(sentimentsofenvy)”,因此“人们越平等,他们对平等的渴求就越难满足”。因为“当不平等是社会通则时,最大的不平等都见怪不怪。但当一切都已或多或少抹平时,最小的差距都引人注目。”民主时代的基本张力由此就在于“平等所激发的欲望”与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这些欲望的各种“制度”之间的“不断交战”(constantstrife)。换言之,现代“民主”的一个基本悖论就在于,正因为民主社会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平等但又永不可能达到完全平等,人们对“各种条件的平等”的追求变得永无止境:“这种完全的平等总是在人们认为伸手可及时从人们的手指缝中溜走,就像巴斯噶说的已不断高翔而逃走;人们由此为追求完全平等而激动不已,尤其因为它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就更让人锲而不舍。”(同上引p.198)
39、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40、在卢梭的著作中,这篇《致达朗贝尔的信》把卢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与美学观结合的最密切,用语最通俗易懂,所举例证最简明和具体,容易为公众所理解。
41、(19)TracyStrong,Jean-JacquesRousseau:ThePoliticsoftheOrdinary
42、卢梭在1754年回日内瓦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回到了法国致力于文作,这一时期出版了很多的作品。卢梭以其50岁自身躯八年之中先后逃亡于瑞士,普鲁士及英国等欧洲各地,最后隐姓埋名于法国的乡村770年卢梭获赦而重返巴黎,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声望日著,1778年卢梭在贫病中与世长辞。
43、①这里卢梭避免根据进化论的假定来发挥他的论点。在这一点上,狄德罗是比卢梭更大胆的。参看“对自然的解释”,十二(“狄德罗选集”,人民古典丛书本,第2卷,第45—47页)。
44、革命期间的每次情节转换都会很好地揭示这一点。
45、夸美纽斯:他是教育学的革新家,开创了世界第一本幼儿教材
46、那些把“伏尔泰和卢梭”请入先贤祠——大革命期间还没有任何其他文人跨入先贤祠的大门——的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划分?是否有过此类分期?
47、还需要补充一点,人们引用伏尔泰可能与引用卢梭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意味着要对整个计量结果做相对化处理。大革命期间,人们大量使用伏尔泰的文本(大革命的十年中他的“全集”出了六版,“选集”出了两版),但它们更像来自一个精心打造的格言宝库,与具体语境脱离了关系,这些话写在旗帜上,或者突出雕塑的某种姿态,或者伴着车辆游行队伍,的确是很合适的。
48、《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62年。
49、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们到底赋予伏尔泰何种角色?依据的是何种形象?对伏尔泰的回忆如何能有助于大革命的自我理解?
50、更有意思的是政治上的划分。在路易·勃朗、比谢和奥古斯特·孔德眼里,伏尔泰的追随者属于“资产阶级”,是吉伦特派,有时候还加上埃贝尔派:这是消极的哲学派别,他们对罗伯斯庇尔的敌视本质而言是对卢梭的敌视。反过来,山岳派——但奥古斯特·孔德把丹东派排除在外,认为他们信奉的是狄德罗——则是始终不渝的卢梭的信徒。
51、但我们同时需要特别注意上卷的最后一章,这章几乎占全卷四分之一的篇幅,托克维尔却特别说明此章的主题不是关于“民主在美国”,而是关于那些“美国的,但不是民主的”(beingAmerican,butnotdemocratic)方面。确切地说,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美国的种族问题。托克维尔认为,种族问题特别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在,乃从美国内部直接颠覆了民主的原则,从而成为美国民主的最大内在危险。他尤其指出,种族问题决不会因为废除奴隶制就消失,因为种族歧视的根源并不在美国的政治或法律制度,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国白人社会的民情(mores),“在美国,黑人的解放恰恰加强了白人社会拒斥黑人的偏见,而从法律上取消种族不平等反而使这种不平等在民情中更加根深蒂固。”(同上引,p.344)因此对美国民主而言,废除奴隶制以后还必须根除“三个比奴隶制本身更难对付、更难去除的偏见:主子意识的偏见、种族意识的偏见、白人意识的偏见”(同上引,p.342)。不消说,这正是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民权运动的主题之一(尽管托克维尔本人当年对此非常悲观,认为这种偏见不可能被克服,因此他认为白人和黑人之间很难避免一场战争)。
52、(英)约翰•艾略特•加德纳∣著 王隽妮∣译
53、尊重儿童,爱儿童并不是无限制的、毫无原则的,父母在尊重孩子个性和年龄特征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一方面充分尊重儿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儿童严格要求,能够避免儿童娇生惯养和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也能改掉儿童身上的坏习惯。
54、“伏尔泰和卢梭”这个双面神灵在19世纪的上升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55、就这样,鲁滨孙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56、关于疾病,我决不重复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所发的反对医学的肤浅荒谬的言论①。但是我要问一问是否有某种确切的观察,使我们可借以断定:在医术最被忽视的地方,比起最注意研究医术的地方,人的平均寿命要短一些。倘若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疾病比医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治疗方法还要多的话,那应当怎样解释呢?生活方式上的极度不平等,一些人的过度闲逸,另一些人的过度劳累;食欲和性欲的易于激起和易于得到满足;富人们过于考究的食品,供给他们增加热量的养分,同时却使他们受到消化不良的苦痛;穷人们的食物不但粗劣,甚至时常缺乏这种食物,以致一有机会他们便不免贪食,因而加重肠胃的负担;彻夜不眠以及种种的过度;各种情欲的放纵,体力的疲劳和精神的涸竭;在种种情况下人们所感受到的无数烦恼和痛苦,使他们的心灵得不到片刻安宁。这一切都是不幸的凭证,足以证明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同时也证明,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能够完全免去这些不幸。如果自然曾经注定了我们是健康的人,我几乎敢于断言,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①。当人们想到野蛮人——至少是我们还没有用强烈的酒浆败坏了他们的体质的那些野蛮人——的优良体质时,当人们知道他们除受伤和衰老以外几乎不晓得其他疾病时,我们便不得不相信:循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便不难作出人类的疾病史。这至少是柏拉图的意见,他曾根据波达利尔和马卡翁两人在特罗瓦城被围时②所使用过或赞许过的一些药物来推断说,这些药物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当时尚未被人们所认识。赛尔斯①也说过,节食疗法——对于现在的人们是非常必要的——是伊波克拉特发明的。
57、伏尔泰既是预言者,也是创造者,他的作品,正如1791年7月《普罗旺斯信使》提到的,“就是摧毁巴士底狱的武器”。将启蒙视为大革命的缔造者的观念——这种从现实回溯既往的幻觉在19世纪进一步发展——如此迅速地成为一种常识,这不免让人震惊,尽管存在一些十分孤立但很清晰的批判声音,如穆尼耶的看法。的确,人们在1791年制宪议会完成的工作中,可以被认为出自伏尔泰的著作的各种措施,能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如出版自由,立法统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以及教士领取薪资的制度。
58、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Starobinski,1920—2019),生于日内瓦,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观念史学家、医学史学家,卢梭研究以及18世纪思想研究权威。早年求学于日内瓦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他对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文学、艺术的思考,对忧郁症和解释学问题的探讨以及对蒙田、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的研究尤享盛誉。
59、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卢梭认为家庭生活的乐趣可以使孩子抵抗坏风气的毒害,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体会到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孩子身上不良的习惯很快就会改正。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保证,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的思想品德收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增强了抵抗不良风气的能力。
60、或者用来提升革命战争的士气,尽管这对一个如此缺少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家来说几乎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所有高贵的心灵而言祖国都是珍贵的”);
61、《七个疯子》是“阿根廷陀思妥耶夫斯基”罗伯特·阿尔特的代表作,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皮格利亚等名作家的盛赞。小说故事讲述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男人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的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现实的混乱与怪诞,充满魔幻现实主义之感,有续集《喷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