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让更多书友鉴赏、收藏这套艺术经典,经过与出版方争取,取得全国最后一批的独家授权。内容硬核,奢侈品的制作标准,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馈赠亲友,这套书都是绝佳的选择。
2、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卢图利、萨哈罗夫、曼德拉这类活动家与异见人士获得的和平奖,也表明了他的这种成名身份。 (索尔仁尼琴红轮)。
3、索尔仁尼琴被迫离开祖国后,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直到1994年在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下回到祖国。他的妻子娜塔丽说:“在流亡期间,我总相信索尔仁尼琴的感觉,他总说我们能回到祖国,他有一股能预知未来的神秘力量。但是我软弱过,80年代初,安德罗波夫上台时,那在我看来是最黑暗的时期。”他们关注苏联发生的变化,但并没有及早回国。在美国佛蒙特州居住期间,《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瑞姆尼克(DavidRemnick)曾多次采访他。索尔仁尼琴说:“1991年8月,我和妻子在电视里看到,克格勃总部外边的捷尔任斯基雕像被推翻,这对我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为什么不发一封祝贺的电报回去呢?是的,我从心底觉得那并不是一场胜利,专制主义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肌理之中,所以我一直保持沉默。我们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呢?”
4、此后把人文领域各种学科揉和在一起的"大文学"、"大叙事"和"大关怀"便成为了俄罗斯创作风格的一种发展方向,后来俄罗斯文学创作中,不必刻板地遵守有一定之规的"创作原则"便成为了一种"创作风格",甚至有意忽略题材的界限,采取混淆、跳跃式结构方式的写作开始不断涌现,一部作品中包罗各种创作形式的"混搭风格"的创新体系脱颖而出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若审美与求善、文学与思想、愉悦与陶冶、趣味与心灵救赎等等功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作者往往宁肯弱化前者也不愿舍弃后者。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好的作品从来都是思想性高于艺术性,它们都体现着社会使命、哲学深度、历史思考、人道主义关怀和道德觉醒的探索精神,作品的生动与否、可读性的高低都退居次要的地位。所以在那个时候,文学家也就是思想家、哲学家和"启蒙者"。在托尔斯泰之后,俄罗斯作家对俄国历史命运思考的小说"历史化"也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熟知的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者,像帕斯捷尔纳柯的《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A.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都是这种以写实主义的笔调反映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小说"作品形式,当然他们与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作品仍然都是在文学的范畴之内,其文学的审美价值评价依然很高,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既顾及到道德情节,更要考虑到故事情节。
5、在这段冷冰冰,甚至血淋淋的历史中,汉娜·阿伦特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丝人性的温暖。
6、我简直可以想象她当时的心中是多么的恐惧与不安:“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7、由他作为一个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来解读那些曾经真实发生在中美之间的政治博弈,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吸引人的了。
8、西泽保彦是日本著名推理作家,SF(科幻)推理派的代表。喜欢喝啤酒,而且对于电脑使用比较畏惧,自称是一指神功派。梦野久作,是日本著名幻想文学作家、变格派推理大师,本名杉山直树,他写的小说《脑髓地狱》被宫崎骏认为是日本三大艺术品之一
9、几乎荒谬的妖精可以为突破推理小说的桎梏贡献了很大的动力。鲜明简洁的叙事风再加上完美唯美的日文风,充满了童话式的魅力。
10、1968年,注定不愿乖乖听话的索公在西欧出版了引起轰动的“fandong”书籍《第一圈》、《癌症病房》,前者借用《神曲》的用意,构建了莫斯科郊区的一个关押zhengzhi犯的特殊监狱,后者则揭露了“大清洗”的种种秘辛。
11、《古拉格群岛》共7部分,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群岛”之意,是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俨然成为苏联的“第二领土”。该书从1962年开始动笔,1973年才告结束,是苏联流传最广的地下文学之一。
12、应该说,从《红轮》的写作形式上来看,索尔仁尼琴比起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历史化"的趋势来更加剑走偏锋。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的人都知道,索尔仁尼琴不但性格乖戾,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彻底的"反西化"的"后现代"论者,也可以称作"向后看的""前现代"论者。
13、他认为,人天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看清身边发生的一切,而在苏联,即便能够捕捉到即时的"现实碎片"也无法全景展现出来,他的《红论》就是把真实"记忆片断"串联成为一部"宏大的编年史",进行历史重构纪实的创作。
14、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再后来,教室窗帘被拉上,灯也熄灭了,漆黑一片中,只有一个微弱的烛光摇曳,教授说:“这就是索尔仁尼琴”。
15、450万字、20年、39卷、10部,这一串数字都属于著名作家张炜的新作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至此,这部历经20年精心创作的原创长篇小说成为迄今为止中外小说史上最长的纯文学作品.
16、索尔仁尼琴的一生见证了整个苏联崛起与毁灭,正是在他的笔下,苏联在全世界的道义形象瞬间崩塌,因此有人评价说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
17、永远不服不忿,永远执着斗争。“一个人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强权”,这大概就是索公的伟大,又或者,也是他的悲哀。
18、但他也曾50多次出访中国,和新中国每一届领导人都打过交道,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他写的梅格雷探案闻名于世。他的主要做给有已故的加莱先生,圣福利安的吊死鬼,一个人的头,黄狗,十字路口之夜。
20、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二人没有关系,虽然纳博科夫年长索尔仁尼琴一辈,二人关系不错,互相欣赏。索尔仁尼琴曾经评价纳博科夫:“我永远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作家,在俄罗斯作家里,他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一粒落入两扇磨盘间的种子》,第一卷第一章)纳博科夫对索尔仁尼琴也是赞赏有加,尤其对他们共同的身份背景和文化背景,心有戚戚。
21、如果我们的社会和政府,不能保护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将他们置于恐怖的阴影之下,那么这样的悲剧仍然会重演。
22、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把用来攻击苏联的经费转向培养中国公知。索尔仁尼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国。当时,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引发了俄罗斯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索尔仁尼琴及时对叶利钦伸出了援手,表示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与人道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普世价值不太相符,但是在反对共产主义斗争中是不可避免的。叶利钦非常高兴,1994年邀请他回到俄罗斯。在整个叶利钦时代,索尔仁尼琴从来没有发表过一句批评叶利钦的言论,相反的多次强调当下俄罗斯的苦难与叶利钦没有关系。而在叶利钦仅仅下台一年之后的2001年,索尔仁尼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不光是叶利钦本人,也包括他核心圈的至少一百人都应该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进监狱。
23、好吃|酸辣粉走起,只为享受一个人的味蕾狂欢
24、红轮和深雨点配对一般会出红绛或者中、浅雨点子代。
25、但是我今天就说说干货吧。有一个人写了比雷蒙德钱德勒还要强上不少哇,而且他自己还当了八年的侦探。用硬汉派小说的鼻祖:他在硬汉派和犯罪小说史上地位相当于爱伦坡加上柯南道尔
26、 红轮的杂交粘合剂作用不可小看,这可是信鸽杂交艺术的典范。我敢说:不知道这一点,不算是一个能真正懂了信鸽育种原理的人。
27、内容简介:本书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主要观点有:
28、最值得一体的是,这套书还特别珍藏了中国抗战部分的大量照片:包含战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军人和政府官员的态度、周恩来、宋美龄等“名人特写”、甚至录下了蒋介石与部下议政的瞬间(据说蒋之前从来不会在这种会议中让人拍照)......
29、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90高龄时去世。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与普京密切互动。其表示,不应该因为普京的克格勃出身而攻击普京。因为任何国家都不会贬损外交活动方面的情报人员,在西方对于这类情报人员也是高度赞扬的。苏联时代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更大的问题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国内一些公知盲目迎合西方出卖国家利益……这种说法是与普京时代的宣传口径完全一致的,也因此遭到了一些国内亲西方的自由派公知不满,开头所说的《索尔仁尼琴——一个神话的破灭》只不过是自由派公知诸多回应之一。还有很多作品宣称索尔仁尼琴是一个“排外主义的代表”、“反犹分子的首脑”、“中世纪的宗教裁判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0、然而,与借"文学形象"间接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学作品不同,索尔仁尼琴虽在其中"创作"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或旧词新义,诸如"群岛"、"土著"、"下水道"、"水流"、"癌扩散"、"犄角",乃至"古L格群岛"与"红轮"这两个书名,如今都已作为新的政治-社会词汇而流行,但这两部大书并未塑造什么"文学形象",既无"主人公"也无离奇情节,它们都使用真实的人名、地名、时间、空间与事件,直截了当地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和评论,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他对俄国与西方、过去与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与取舍。
31、这套书自2013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以来,从未再版,这套书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再版的可能非常小。硬核、高质量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实在可惜。先知书店深知其价值,专门推荐给懂书的朋友们收藏。
32、但是作者企图复原的真实的时空关系和历史讲述,也并不等于说它就是一套历史研究的大部头专着,若从历史学的方法论上看,《红轮》对整个俄国20世纪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不同解说没有辨析,不涉及任何不同的观点,也没有引文注释、没有档案来源、参考文献,没有考证、分析、论证、总结之类的常规研究套路,完全像是索尔仁尼琴对俄国历史的"个人叙事"。
33、的确,把《红轮》称为"多声部"的"历史小说",着实有点勉强,它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个人视野下俄国历史画卷。若把它归类以小说,诚如读者所感觉到的,书中没有贯穿到底的主角,没有完整情节和人物形象,而且与好莱坞的以扣人心扉的离奇故事来吸引人的"故事主义"相反,出场的人物没有开始与结局,甚至由于涉及的历史线索头绪过于繁杂,也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章节的。
34、应该说,从《红轮》的写作形式上来看,索尔仁尼琴比起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历史化"的趋势来更加剑走偏锋。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的人都知道,索尔仁尼琴不但性格乖戾,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彻底的"反西化"的"后现代"论者,也可以称作"向后看的""前现代"论者。索尔仁尼琴对"市场化"和"现代化"充满着深深地担忧和反感,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是人性的变坏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时代,使金钱统治取代了此前一切形式的统治,金钱的冷酷计算是理性主义发展结果。在这种社会里,你会不知为什么会感到可怕,你会想着是不是在事实上已经达到的理想?这是不是终点?你会追问"主"在哪里?索翁的写作从来都不去考虑市场,也不顾及大多数"芸芸众生"的感受,更不在乎出来的成品是个什么东西,他自信只要把"鲜为人知的隐秘写出来",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不朽"。
35、大部分作品从未被发表或展示过,比如“西班牙内战”手稿本于1939年遗失,直到50余年后才在墨西哥城被发现,部分收录于本书之中。
36、对于现实的永远不满与永远不弃,在我辈庸俗之人看来真是不识时务的僵硬腐儒。但正是在一个庸俗拜金信仰缺失的时代,人类更需要观瞻伟大的精神与思想。也正是在一个乱花迷眼蝇营狗苟的时代,伟岸而孤独的灵魂更显得仰之弥高。忙着房车钱色的庸碌与平凡的我们,越发衬托巨人的可贵。
37、白花和其他颜色的鸽子配,一般又可分离出白色的子代。
38、《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
39、起初老索认为这项工作需要7-10年的时间,可是越写规模越大,越写越远远的超出计划。他自己说:这部作品"有多大的规模,向何处发展,下一步如何全然不清楚。任何时候都可以说这部书已经完成,也可以同样说没有完成,可以甩掉它,也可以继续写下去,只要还活着,直到牛犊顶橡树被折断了脖子倒地为止"。
40、为使作品不失全面,张炜两走日韩、四去欧洲、远赴美洲,详细的考察和纵横比较,为小说《你在高原》奠定了思维框架,使其尽可能具备全球视野.
41、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若审美与求善、文学与思想、愉悦与陶冶、趣味与心灵救赎等等功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作者往往宁肯弱化前者也不愿舍弃后者。
42、我们今天把俄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翻译为“知识分子”,实际上并不严谨,因为在这一词汇更贴切的意思,应该是“思想反对派”,专指不与官方合作的持不同政见者。沙皇尼古拉二世曾称,知识分子就是砖制统治最大的威胁,应该把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从词典里删掉。索尔仁尼琴无疑是“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的最好注脚,它是“俄罗斯的良心”,可能也是人类的良心。
43、宫崎骏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属于日本自己的艺术品只有三件:大阪的太阁之城、黑泽明的《罗生门》、梦野久作的《脑髓地狱》。
44、不论是雅各宾d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45、1974年2月,在他被驱逐出境后不久,墨西哥诗人、后来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斯描述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的敬意时指出,他不是知性、政治或道德上的楷模。“我们要用一个比较古老的、仍然带有宗教意味、暗示着就义和牺牲的一个词:见证。”
46、1974年1月7日,苏联的一个高层领导会议上,总书记勃日列涅夫率先发言:“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可靠消息,索尔仁尼琴在法国和美国出版了他的新小说《古拉格群岛》。还没有人看到这本书,但基本内容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讨论一下该怎么对待他。根据法律,我们可以把他投入监狱,他反对苏维埃体系,反对苏维埃的权力。”安德罗波夫,时任克格勃领导,深知这本小说将和索尔仁尼琴1962年发表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样引起轩然大波,他的选择是将作家驱逐出境。一个月后,他给勃日列涅夫发了一个简短的备忘录,告知“西德”准备接纳索尔仁尼琴。2月13日,索尔仁尼琴被捕,第二天,莫斯科雪里梅耶夫(Sheremetyevo)机场一架飞往法兰克福的班机推迟了3小时才起飞,原因是“大雾”,索尔仁尼琴从这架飞机上开始其流亡生涯。
47、傅高义,其实是一个取了中文名字的外国学者,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教授。
48、这对爱书、懂书的读者来说着实令人惋惜。有些书多年之后也许也会再版,但人生又能有几个“多年之后”呢?只有在完全绝版之前,趁早入手,才会不留遗憾。为此,先知书店为大家推荐五套售罄即绝版的好书,感兴趣的书友可抢先收藏。
49、红绛色的鸽子和白鸽配对,一般会出现深雨点子代。
50、当然,也有人指责他"站着说话腰不疼",自己在国外名利双收地享受着民主国家自由空气和巨大荣耀,有什么资格充当反对派运动的"教主",对国内的倍受压抑环境下的艰难抗争"指手画脚"。
51、用他描写的真实性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心灵震撼,恐惧虽说是直到骨髓,而却不感到害怕,只因其真实性周围还弥漫着理想与幻想的气息
52、流亡期间,索尔仁尼琴一直在写作《红轮》。他开始流亡时已经55岁,他说:“我的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了,我在佛蒙特居住的这18年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天都在写作,这样的时光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了。”大卫·瑞姆尼克后来担任《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随后就职于《纽约客》杂志,10年前开始担任《纽约客》主编,他评价:“说到他在历史上的影响,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首屈一指的作家。”但是,这位作家的书已经很少有人读了。大卫·瑞姆尼克2001年在《纽约客》杂志上撰写的一篇文章,开头就描述了红场附近一家书店,营业员在广播:“尊敬的顾客,索尔仁尼琴的新著《同行两百年》上市,这本历史书讲的是犹太人与俄罗斯的关系。”收款台前摆着这本书,但很少有人拿起来翻翻。
53、《红论》这部被索尔仁尼琴称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寻找俄国历史灾难中某种最高的宇宙意义"愿望的作品,写下在苏联国内到"迄今为止,没有允许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作的历史"。而一些阅读过《红轮》的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并不高,知识界一些曾经对该书给予很大希望的人,都觉得有必要劳神费力化毕生之力搞这样一部没有人能耐心读完的"大作品"。的确,把《红轮》称为"多声部"的"历史小说",着实有点勉强,它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个人视野下俄国历史画卷。若把它归类以小说,诚如读者所感觉到的,书中没有贯穿到底的主角,没有完整情节和人物形象,而且与好莱坞的以扣人心扉的离奇故事来吸引人的"故事主义"相反,出场的人物没有开始与结局,甚至由于涉及的历史线索头绪过于繁杂,也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章节的。如果把它作为小说来读,一定会一头雾水地大失所望,作为小说的虚构人物,更像是为连接大事件所设计的"串场过渡"或以虚拟身份的"场景再现"。中国读者习惯以读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那样的作品来读《红轮》就很容易陷于误区,因为中国的多卷本的历史长篇、洋洋洒洒上千万字的大部头也不是没有,但虚构的中心的人物和故事脉络都十分清晰,不存在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相互联系不起来的现象,也少有这样一个场景下的人物与另一种背景下的人物不相关写作手法。而索尔仁尼琴的本意就不是为了讲故事的,更不是为了猎奇的读者寻求刺激而着书立说的。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文学评论界对索尔仁尼琴的著述从"审美的纯文学"角度,历来就是非议颇多,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把他的作品定位于"长篇小说"。
54、用照片记录历史,远比史料真实,比文字鲜活。罗兰巴特亦在《明室》里强调: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而这本《珍藏卡帕》记录的,不仅是几十年间的世界历史,更是20世纪人类的精神:
55、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它做对了什么?资本主义要到哪里去?这套书既可以回答对资本主义的灵魂三问,也有助于建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层思考。
56、不但写作艰难,《红轮》中文版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因种种不可控的原因,从引进版权,到翻译出版,就花了近十余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