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并于第二年(1975)定居美国
2、获奖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3、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同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4、知道张爱玲将要回来的消息后,赖雅兴奋极了。1962年3月16日,他在日记里记下“爱玲离港之日”。
5、“通常,为了艺术的艺术是存在的,但是这偏偏不是俄罗斯的传统。在俄罗斯,这种艺术不会留下感激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有着另一种传统,即我们总是要求本国的天才置身于人民的灾难之中。”
6、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7、同时,为了凸显意识形态战争中的需要,索尔仁尼琴于1974年2月25日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副标题为“从艺术家到流亡者”
8、在这点上,俄罗斯人是幸运的,即使在半个多世纪的苦难中,他们也拥有像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这样的一群诗人和作家。
9、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10、但是,因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普京不谋而合,2007年,他却欣然接受普京颁给他的最高国家奖章。
11、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GeorgeBernard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
12、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13、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4年2月,他被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他才到斯德哥尔摩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状。
14、2008年8月3日夜间,索尔仁尼琴心脏病发作,因心脏病抢救无效,俄罗斯的伟大作家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享寿89岁。
15、从这些隐喻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作家描写的是一个秘密的世界:人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甚至也没有性爱的权利。这不像是一个现代国家,而像是法老的统治。统治者的一切努力,一切社会工程,仿佛都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人民关进笼子里。
16、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这部作品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让张爱玲十分伤心。
17、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美国当局以为这个作家只是不喜欢极权主义,而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且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顺利地揶揄苏联。1975年定居美国。
18、有人称赞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是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兰作家康布罗维奇却认为索尔仁尼琴浪费了一个作家的生命。
19、1957年8月间,张爱玲收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当时母亲正在英国。母亲去世后,留给张爱玲一个装满古董的箱子。
20、他经常到霏丝家里去吃饭、聊天,与孙子们一起下棋、看棒球比赛、讲故事。
21、有人称索尔仁尼琴以笔代剑,戳穿了苏联政权的虚伪包装,使这头巨熊颓然倒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索尔仁尼琴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22、有一天,赖雅从国会图书馆出来时,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股骨摔断了,只能卧床不起。祸不单行,他接着又中风了,完全无法活动。最后,他瘫痪了。
23、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便是前苏联、东欧的地下文学。表明这种现象的是一个源于俄语的词“萨米亚特”(samizdat),意指未经官方许可的油印出版物。
24、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
25、为了方便照顾赖雅,她在家里的起居室安了一张行军床,晚上就睡在上面。
26、③ 余一中主编.《古拉格群岛》大家读[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第226页
27、以整体的名义要求个体无条件服从,这正是前苏联时期各种黑暗帝国的成因。任意剥夺个体权利的冲动形成了人类机体之癌。小说中的主人公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鲁萨诺夫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太残酷了”,于是愤而选择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社会的病症和人们灵魂的癌细胞——对于个体性的蔑视、压制、消解。无论是官僚主义,还是个人崇拜情结,实际上都是对无数个体独立品格的蔑视、压制、消解。这种意义上的癌症是反个体综合症。当它爆发时,人们会以集体、理念、正义的名义为自己进行合法性授权,理直气壮地剥夺他人的个体性,并因此体验神圣之感。此时,癌细胞就会裂变为不同形态的古拉格群岛,各种各样的癌症楼便将迅速崛起。小说中的癌症楼是个体性泯灭之所。它被命名为13号楼,无疑是意味深长的。倘若《旧约》中的13代表使徒对耶稣的背叛,那么,癌症楼就象征着对人类的背叛。人类是个体的复合体,剥夺人的个体性就是背叛人类。这是个素朴的真理,但人类为了认识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古拉格群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各种各样的劳改农场,数以千万计的个体被折磨、践踏、消灭。个体性的泯灭是悲剧之源。在以任何名义消灭个体性的一刹那,人们就已经在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索尔仁尼琴追查到了这个秘密,勘探到了悲剧之根,开始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正是为了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索尔仁尼琴开始了漫长的反思和揭示历程。他反思和暴露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无数患过灵魂之癌的人承认“是,我曾是刽子手和杀人犯!”,并为此而忏悔和受到必要的惩罚,以活生生的案例启示后来者,让人类永远告别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
28、索尔仁尼琴属于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个传统包括了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一长串巨人名单。
29、代表作:《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30、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3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索尔仁尼琴的集中营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它的沉甸甸的时代份量。正如《古拉格群岛》卷首题辞:
32、有意思的是,由于索尔仁尼琴坚持忠实于生活本身,他对那些将世界仅仅视作文本的前卫艺术同样特别反感,认为他们对新奇的迷恋与真正的艺术无关,而是与二十世纪的灾难有关。
33、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他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34、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如今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35、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