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孟子简介及概要(短句82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9-29 11:25:38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孟子简介及概要(短句82句精选)

孟子简介及概要

1、4)同时出现的两种情感,为人们按照仁慈行事或为他人行事创造了动机;

2、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3、3)当面对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时,上述两种原理就会发挥作用,每个人都会同时产生以上两种情感倾向;

4、首先,“思”这一概念在孟子的整体思路中是重要的,但作者对它的概括似有可议之处。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思”这一概念主要被用在区分“大体-小体”上。孟子所谓“大体—小体”,前者指的是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的德性,后者指的是感官物欲的刺激。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固然有“思”这一官能的运用,而“思”的目标,并非是获得某些“对象性”的认识,而是重新焕发人“心”的道德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孟子的语境中,“思”并非是一个对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自反性”的过程。

5、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6、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

7、第他有坚定的立场,以追随及发挥孔子思想为职志。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孟子则具体描述“仁政”的作为,如“仁政必自经界始”,就肯定了农业社会须以划定田界,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基础。孔子推崇古代圣人,孟子则区分四种圣人(圣之清者、和者、任者、时者),使人人皆有可能达成此一目标。

8、datongsixiangwang@1com

9、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5]所谓“实”,就是最切近的、主要的内容。体现宗法人伦关系的“五伦”观念广泛根植于人心,实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家庭伦理关系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6]孟子主张仁、义、礼、智四德,是继承子思“五行”[7]学说发展而来的。儒家认为,是否具有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且“人皆可以为尧舜”[8]。仁爱思想源自人心之善端,这种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9]与四德相对应的,即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善端的萌芽生长,仁、义、礼、智等道德修养才成为可能。

10、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29]刘鄂培.孟子教育思想再论[J].教育评论,1996(24):

12、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13、[23]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03).

14、作者简介: 吴信英,南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冯友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5、综合以上两点来说,孟子的道德人性的认知源头,似乎不应简单地与休谟并列,相反,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应当置于孟子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前提下来理解。正因为孟子的学说具有强烈的“伦理本体”色彩,而伦理的本体又来自人内在固有的“四端”,所以在孟子看来,根本的认识方法就是“求放心”,根本的实践方法就是推其“不忍之心”。这两方面的过程在《尽心上》篇中被总结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或者用张灏的话说,“仁”的实现过程分两个方面,前者被称为“忠”,忠即为尽己之心;后者被称为“恕”,恕即为推己及人。

16、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与孔子并称孔孟。

17、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18、其次,他有杰出的口才,善于说明事理。其中所含的逻辑推论在外人眼中无异于“好辩”,但所讲述的皆为仁民爱物的想法。他随口说出的许多语句,已成为传世的成语,如“缘木求鱼”、“迁于乔木”、“一暴十寒”、“守望相助”、“杯水车薪”、“事半功倍”、“出尔反尔”、“心悦诚服”、“有为者亦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19、这就是说,有忠信之德者并不少见,但“好学”之人则难乎见矣。从这句话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能的一种品质,虽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谱中“好学”不见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来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德行)。

20、[7]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J].文物天

21、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继承“仁政”,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22、本刊投稿邮箱:zhgzhxshyj@1com

23、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4、如何从“恻隐之心”出发,实现“仁”的要求呢?孟子提到“扩充”的重要性,“扩充”同时包括了自然生长与有意引导两方面。有意引导的重要性可以从儒墨两家的辩论中体现。

25、孟子书院位于天心区新姚北路申奥美域小区,是杜钢建教授定义的典型的社区书院。首先,张和刚主持了书院的祠堂献祭典礼,并主持了成立仪式,宣读了百家书院发起人杜钢建教授的贺词。与会者相继发表了自己对“亚圣”孟子的思想理解,气氛轻松而活跃。

2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27、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28、[18]邬智,刘良华,孙侠.孟子的“明心论”与荀子的“博学论”的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4):1

29、在《人性论》中,休谟将家庭视为一个微型社会。他指出,人类社会首要的和最原始的原则就是两性结合的自然欲望,随之而来的是两性共同生活并抚养后代的活动。与抚养后代相伴而生的“关爱”,也就成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联系的原则,从而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微型社会。所以说,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主要是由两性结合的自然欲望与父母对孩子的天然之爱连接起来的。在这样一个“家庭—社会”之中,一个主要的目标是父母培养孩子习得某些行为规范。因此在休谟看来,父母一方面基于自身的力量与智慧可以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之爱,而在行使这项权威时倾向自我限制。

30、第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弘扬者。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建立起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观,而他自己就是这个道统的继承人。他以性善论为中心,开拓出包括涵养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儒家道德哲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孟子在发扬和发展儒学方面功不可没,故而后世奉之为“亚圣”。

31、《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32、第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他自述自己平生的夙愿,就是学孔子,实现以道德仁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面对当时“圣王不作”、“邪说诬民”、“人将相食”的战乱局面,他挺身而出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在生命与正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有“舍身而取义”的抉择,这些闪光的思想,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33、2)人皆有人性原理,天生倾向于同情需要帮助的人;

34、1)人皆有同情原理,并以此与他人共情,从而在情感上亲近社会;

35、乍看上去,休谟与孟子强调的重点十分不同。休谟似乎更多关注的是“情绪”(sentiment)而非“理性(reason)”。但作者紧接着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36、1999年至2000年,我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书一年。本书是我在1999—2000学年的春季学期在中文大学哲学系开课的讲稿。该课程的名称为“先秦儒学”,对象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学生。香港的学期比内地略短,一般每学期13周,我依据课程的要求,拟定了课程的大纲,边写讲稿边讲课。于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叠先秦儒学的讲稿。我讲这门课程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中间插入《礼记》的数篇(郭店楚简的部分也是作为与《礼记》同类的文献来讲述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是有些原来拟定的内容如《乐记》并没有讲到。另外,该课程第一周所讲,是“儒家思想的根源”,讲授内容主要利用我的同名著作,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新写讲义。虽然如此,先秦儒学的基本面貌在本稿中还是大体呈现出来了。

37、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也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国哲学就不是以“爱智”为特色,有些学者以“成德”或“明德”为中国哲学的特色,以与爱智形成对比,这些说法也都言之成理。

38、孟院长表示,他将左手大力弘扬孟子的思想,完善孟子书院的架构,通过读书会、分享会的形式来传播孟子的思想,右手通过孟子书院来弘扬中国传统艾灸文化,特别是孔孟姓氏的后人来孟子书院学习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技能,一律免学费。

39、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40、不过本文作者认为,休谟关于人类德性的心理源头的解释有些模棱两可。有时,他指的是同情原理提供了情感动机的激励,导致人们按照仁慈的要求行事;但有时,他又将仁慈行事的动机归因于人性原理(可参见他的《人性论》ATreatiesofHumanNature)。而在《道德原理研究》(An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ofMorals)中,休谟再次确认说,人性原理是仁慈行事动机的主要源头。

41、《论语》记载孔门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时时知道自己所缺少的,同时又不忘已经学得的,这是好学的表现。

42、正因如此,本文认为休谟提出了与孟子类似的主张,即认为人类都拥有一项心理机制,正是这项机制使人可以进入他人的情绪中,并代表他人采取行动。休谟认为,这项机制就是“同情原理”。正是通过同情原理,人们才得以进入与自身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中。

43、推荐|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44、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他又离开了宋国。

45、《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46、作者认为,休谟之所以将家庭内部的偏倚性视为道德上正当的,与他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naturalisticmetaphysics)和经验导向的道德认识论(moralepistemology)有关。因而在休谟看来,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应该是从他全部的社会关系出发来综合考虑,即应当更多考虑那些与其有紧密纽带、频繁接触,并承担直观后果的人,例如他的家人朋友、乡d六亲等。

47、“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脍炙人口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孟子学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2],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孟子从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中收获了令教育者无比自豪和欣慰的“育英才之乐”,这种乐教的师者精神激励无数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不仅如此,在中国教育史上,孟子继承并丰富了孔子自殷周两代以来所继承和开创的儒家德育思想,他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自我等全方位教育,留下大量千古传颂的德育思想遗产,被后世赞称为“亚圣”,其思想魅力超越时代,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对当下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48、孔文子是卫臣孔圉,孔子说孔圉所以被称“文子”,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好学不仅是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在“问”“闻”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当然,当世好学者并非颜回一人,孔子自己就是好学之士,孔门之外,孔文子亦被孔子视为好学者。

49、孟子思想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之一是专制帝王无法忍受他“民贵君轻”的观念。今天是我们以自由心灵重新认识孟子思想的时候了。

50、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51、这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如何从仅仅具有对他人的“恻隐之心”或“同情”,发展为拥有人性美德?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拒绝一种先入为主的理由:有些哲学家认为,“美德”可以从心理和社会背景中剥离出来。本文正是要论证,道德哲学可以,而且应该被置于社会中加以理解。

52、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53、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高端杂志。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史家以及中国哲学典籍与文献的考辨、域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追踪介绍和分析评论等。

54、直到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先生提起,他认为出版这个讲稿还是有必要的,并说三联可以帮忙解决打字的问题,要我大可不必操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2016年春天我就把这部手写的讲稿交给了三联书店。说实话,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了这部手稿到底有多么潦草,最近在校对打印稿时重看手稿,才意识到辨认这部字迹潦草的讲稿是多么不易!所以,这部讲稿的出版,我必须感谢三联书店的几位老朋友特别是他们特邀的编辑易爱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辨认和整理编辑,此书的问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55、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56、此外,孟子还主张弟子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孟子辩证地看待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把环境对人性的深层影响运用到教育上,肯定逆境对人的成长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孟子认为,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可以增强忧患意识,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是成才的必修课。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7]。这可能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的经典总结。孟子善于以史为鉴,借圣人虞舜发迹于畎亩之中,殷相傅说被提举于版筑之职等事例说明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在困苦患难中经受长期的磨练,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练就成才的素质。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8],只有在逆境中不气馁、不妥协,迎难而上,进而变苦境为成才的“炼炉”的人,才能肩负重任继往开来。

57、这样一来,孟子所说的等差之爱就被赋予了相当具体的内涵,并且与现实生活情境发生了关联。“仁爱”,也即等差之爱,不仅具有心理基础——恻隐之心,而且也建立在它的社会基础——孝之上。在孟子看来,孝亲之爱并非仅仅是家庭背景中习得对他人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人天生就有爱他们父母的倾向。正是从“孝”出发,人们才能习得“仁”的心理基础,并逐步培养起这一德性。可以说,培养“仁”的过程,正是始于孩提之时依恋父母、并受父母爱抚的情感体验。

58、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59、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60、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61、首先,他有丰富的学识。在面对君主询问时,可以立即引述《书经》与《诗经》的相关语句,借古人智慧来开导国君,使他们愿意聆听,可以取法乎上。

62、这里引出下面的问题,究竟孔子所好的学、所谓的学是指什么范围的知识和活动?无疑,学首先是学文:

63、无疑,《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明代理学家提出乐学,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过来说,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责任不只在学者,也在教育。

64、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

65、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66、[6]明成满.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环境及其当代启示[J].

67、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68、作者此处的回答引用了《梁惠王上》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向齐宣王讲述了他所听闻的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而这正是齐宣王能够成为真正的“仁君”的根芽。只是宣王的仁心未经过培养,所以不能及于人。而孟子给出的方法正是要宣王反思这一情境,使其仁心可以及于民众。那么,“反思”(reflecting)何以可行呢?

69、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模拟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70、孟子53岁时来到了魏国,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后来魏国齐国发生了战争,后来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不喜欢梁襄王,于是离开了魏国。

71、如果仅是因为孔子好学,就认为孔子只是了解经验知识的多样性而已,则为孔子所反对,孔子肯定地表示,他既是多学而识者,又通过下学而上达,能达到一以贯之。

72、BritishJournalfortheHistoryofPhilosophy,28(4),pp.693-713

73、作者首先要澄清休谟所说的“道德动机”。尽管休谟曾说过,人类理性永远都只是激情的奴隶,但他还是区分了人类天性中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喜爱的情感(affections),另一个是理解(unedrstanding)。休谟认为,这二者对任何行动而言都是必要的,只有前者的盲目裹挟,而无后者的引导,人类社会终将无法存在。这说明,虽然休谟贬低理性作为道德动机的重要性,但他同时认可理性与“非理性”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理解了以上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性,接下来阐释休谟的一系列认识源头才是有意义的。

74、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作了主题演讲。他首先祝贺孟宪威院长心想事成,在短短不到2个月,不但自己快速扎根到湖南这片热土,还神速地创办了孟子书院。枕戈说:“当我走进孟子书院时,看到前面是孟圣人的像、孟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左边墙上挂着艾叶,右边墙上摆着各种典籍,整个房子古色古香,感觉到,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呀。”他称赞孟子书院是“他见过的最温馨最精致的书院”,这类书院可称作“家庭书院”,有着家的温馨。道不远人,道在人间,道在生活中,把书院建在社区,建在家庭里,也许这更符合杜钢建教授发起“百家书院”的初衷。而古代的书院也大多是读书和生活结合的空间。

75、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76、第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认为政权的得失系于民心的向背,民众是国家中地位最尊贵者,而争取民心的关键,在于施行仁政,为民兴利除弊。他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主张分配土地给人民耕作,并且少征赋税,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施以教化,使民众懂得孝悌忠信,这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孟子强调,政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君王和大臣必须以身作则,担负起保民、教民的职责,与民同好乐。对于不合为君之道的国君,可以“征诛”、“变置”。这些主张,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

77、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78、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79、儒家总的立场是,同情心是内在于人的,人更有可能对与其有相似的人报以同情。并且,儒家承认“有等差”的关心,并确认其为道德上的“善”,例如将“孝”视为一项美德。而墨家针锋相对提出“兼爱”,只不过墨子并非拒绝“孝”,而是站在超越个体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一概念。正如“天无私照”,人也应该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的父母。

80、在休谟的语境中,他并未提及“孝”,而是多次谈到“家人之爱”。这是与孟子十分相似的地方。

81、直到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先生提起,他认为出版这个讲稿还是有必要的,并说三联可以帮忙解决打字的问题,要我大可不必操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2016年春天我就把这部手写的讲稿交给了三联书店。说实话,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了这部手稿到底有多么潦草,最近在校对打印稿时重看手稿,才意识到辨认这部字迹潦草的讲稿是多么不易!所以,这部讲稿的出版,我必须感谢三联书店的几位老朋友特别是他们特邀的编辑易爱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辨认和整理编辑,此书的问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上一篇:奉献的事例作文素材(短句65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短句46句精选)
  • 人生哲思录摘抄及点评(短句92句精选)
  • 史铁生简介资料(短句83句精选)
  • 摆渡人简介50字(短句36句精选)
  • 刘备摔孩子的故事简介(短句44句精选)
  • 常用歇后语大全及解释(短句27句精选)
  • 罗曼罗兰经典名句及赏析(短句67句精选)
  • 泰坦尼克号的简介50字(短句59句精选)
  • 关于恒心的名人名言及事例(短句63句精选)
  • 名人名言及理解(短句93句精选)
  • 孟子经典语录及翻译(短句88句精选)
  • 教师格言个人简介(短句64句精选)
  • 座右铭崔瑗原文及翻译(短句44句精选)
  • 恋爱格言及感悟(短句116句精选)
  • 歇后语谐音大全及答案(短句13句精选)
  • 关于坚持的名言及作者(短句47句精选)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闪闪发光aabc式词语(短句17句精选)
  • 中秋节古诗词的100首(短句4句精选)
  • 乙肝五项是什么(短句78句精选)
  • 昆虫记摘抄1000字(短句58句精选)
  • 陈奕迅经典歌词励志(短句11句精选)
  • 换老师家长真心感谢老师的话(短句50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赞美龙的词语(短句8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孟子简介及概要(短句82句精选)
  • 奉献的事例作文素材(短句65句精选)
  • 悟空传经典语录句子迷(短句37句精选)
  • 夏至未至颜末(短句75句精选)
  • 恍然大悟造句子短句(短句54句精选)
  • 好听的网名仙气(短句7句精选)
  • 和女生表白说什么话(短句121句精选)
  • 正能量句子励志短句子2021(短句57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