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出生在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2、浪漫主义诗人是心系“低层的和乡村的生活”,认为惟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人类心灵最根本的情感才能找到让自己变得成熟的更好一些的土壤”。他们的“个性”是与最自然质朴的生活、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即只有在无拘无束的田野和人群中才能得以抒发。而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的“自我”一旦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不但“变得抽象和不具人格”,“绝对丧失了个性”,而且还会同那些“在坡上吃草的牲畜、在沟中开放的牛蒡花没什么两样”。
3、《道林·格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亨利勋爵关于浅薄的言论,还有那句著名的“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叙事小说,情节吊诡,又饱含唯美主义的情致,王尔德把他对唯美主义的思考和论断,全部写进了这部现代寓言里。
4、当爱情走到尽头,软弱者哭个不停,有效率的马上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而聪明的早就预备了下一个。
5、作为一个“随着百种火焰燃烧”(5:246)的纨绔子,一位致力于颠覆传统价值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艺术家,王尔德曾说:“我有责任可怕地娱乐自己”,并且“我必须尽可能地向远处进发”。(19) 然而,他却从未真正摆脱基督教文化带来的罪感意识。艾尔曼推断,从1886年晚期起,王尔德可能已想到他自己是一个罪人。在此后的一系列作品中,王尔德表达了对于罪恶和罪人的特殊的兴趣。(20) 在《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道连·葛雷的画像》、《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一个理想的丈夫》等小说、戏剧作品中,他允许他的人物犯罪。在批评作品中,他对罪过的普遍性加以确认:“人们可以想像,强烈的个性是由罪恶造成的。”(4:3译文有改动)他甚至还认为,罪恶作为进步的本质要素,增加了人类的经验,增添了世界的色彩。(4:405)然而,王尔德一方面为罪恶高声辩护,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无法涤除灵魂深处的罪感意识,或者应该说,辩护就是对罪感的另一种体认。(王尔德唯美主义)。
6、怎么样的爱情才唯美?是一生只恋爱一次,还是寻寻觅觅,悲观地爱上许多人,因为最正确的那一个不会那么轻易找到。在王尔德的警句里寻找,恐怕会得出一些前后矛盾的结论。而王尔德本人的情爱史,前半程与女人相爱,后半程在男人中发现自我,似乎也很难给所有人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更何况,他还常常在爱里自我放纵。
7、然而这正是王尔德想要的效果,他依靠这些噱头轻而易举地吸引了注意力,随后,他将用自己的才智和热情,维系住这种关注。“但他维系这种注意力的方式却严肃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8、对王尔德而言,纯粹的美几乎成为了纯形式的代名词。为了捍卫这种美,王尔德把艺术作品中的主题都从“美”中给彻底删除了。他以油画和诗歌为例,说明纯技巧、纯形式给观众、读者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要求它有绘画的魅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满。”他还以悬挂在画廊中的鲁本斯的杰作为例,说明瞬间技巧给人带来的灵魂震慑:“那深红旗帜迎风飘扬,甲胄和羽饰的光彩在空中闪耀,那飞驰的骏马载着骑士,呈现出一幅令人赞叹的壮观画面。画家抓住了它最优美、最猛烈的一刹那。嗨,这才是艺术的愉悦。”他对诗歌之美的理解也相类似:“诗的真正特质,诗歌的快感,绝不是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
9、小燕子为了完成王子的请求,一次次地推迟了前往埃及过冬的旅程,在天空中飞翔着,为那些需要王子身上的装饰品的人们送去王子的祝福与帮助,直到自己疲惫而死。(王尔德唯美主义)。
10、美是柏拉图经常涉猎的一个话题。在他那里,美大致被分成了两重意思:一是真实存在着的物质之美。这种美四处都是,触目可见,譬如颜色的美、造型的美、形状的美。正如他所说的:“这个大地上,各种发荣滋长的事物,如树木、花草、果实之类,是成比例地比这里美丽的;山岳、石头也比我们的光滑、透明、颜色可爱。我们高度珍视的宝石,如翡翠、玛瑙、黄玉之类,都是那些石头的片段,那里的一切都跟宝石一样美,或者更加美。”这种美是一种具体可感的美,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总之,柏拉图是一个爱美并且善于发现、欣赏美的人。尽管他也觉得美是变幻莫测、难以确定的,但不管怎样,他认为美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二是美本身。
11、奥斯卡·王尔德,这个拥有“童话王子”称号、与萧伯纳齐名的大才子,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举凡提及他的大名,无人不为其惊世才学感叹不已。他身兼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于一身,所在领域,无不留下精彩夺目的华章。他的戏剧、诗歌、小说等作品流传甚广,传世的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旷世奇恋。而他的骤然离世,更像是一曲未能演奏完便戛然而止的断章,空留一声婉转而忧伤的叹息,在岁月的裂隙中久久回响。
12、TheStudentlookedupfromthegrass,andlistened,buthecouldnotunderstandwhattheNightingalewassayingtohim,forheonlyknewthethingsthatarewrittendowninbooks.
13、王尔德被后人誉为“唯美主义行走在世间的代言人”。他的故事,大多拥有悲剧的结局。而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儿童文学需要一些悲情。
14、(16)转引自RichardEllmann,OscarWilde,3
15、“啊,我们对你为水仙少年而哭并不感到惊讶,”山林女神们说道,“说到底,尽管我们所有女神总在森林里跟在他的后面奔跑,但唯有你有机会从近处观看她的美貌。”
16、其次,在九篇童话中王尔德大量使用了as/so…as…结构和as/like的句式,这些新奇的比喻也令王尔德的童话增添了超凡的想象和意境。美在他的笔下不是抽象的、触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丰富的事物。如在《渔夫和他的灵魂》里,他描写美人鱼的美貌,“Herhairwasasawetfleeceofgold,andeachseparatehairasathreadoffinegoldinacupofglass.Herbodywasaswhiteivory,andhertailwasofsilverandpearl.Silverandpearlwashertail,andthegreenweedsoftheseacoiledroundit;andlikesea-shellswereherears,andherlipswerelikesea-coral”(Wilde,130)。短短的三句话中用到了五个比喻,平凡普通的头发、发丝、肤色、耳朵和嘴唇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既梦幻又贴切的金羊毛、细金线、象牙白、贝壳和珊瑚,具有异域风情、唯美绚丽。在《星孩》里,对星孩的美也应用了大量比喻,“hewaswhiteanddelicateassawnivory,andhiscurlswereliketheringsofthedaffodil.Hislips,also,werelikethepetalsofaredflower,andhiseyeswerelikevioletsbyariverofpurewater,andhisbodylikethenarcissusofafieldwherethemowercomesnot”(Wilde,187)。一连五个比喻,王尔德用象牙、水仙花和紫罗兰等将星孩的美具体化,有颜色有形象,极具特色。难怪有评论家认为王尔德的描写是一幅“极端美学主义的画面,是用散文写成的诗歌”。(Beckson,113)
17、《致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DeProfundis,又译《自深深处》)
18、(1)这里遵照当前学界惯例沿用了“基督教审美主义”的说法,其英文对应词即“ChristianAestheticism”。
19、一个人自己的心灵,还有他的朋友们的感情这是生活中最有魅力的东西。
20、具体地说,在王尔德那里,美大致可划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表象、外在的装饰之美。在生活中,这种美主要表现为讲究个人的服饰、装扮;注重房屋中的装饰以及各式工艺品的摆设,譬如“挂锦的编织,玻璃的着色,陶制品,金属品,木制品的漂亮制作”等都是这种美的化身。甚至连他对自然界中花朵的取舍,也是根据其图案的形状来定夺的。王尔德平素酷爱百合花与向日葵,原因是这两种花“在英国是两种最完美的图案模型”。另一种是文学艺术中的美,这种美表现为纯形式与纯技巧。
21、《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22、(21)转引自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23、如果实在无法理解王尔德对波西的痴恋,可以看一看拍摄于1997年的电影《王尔德》。剧中,大帅哥裘德·洛扮演了波西,他在电影中“过分地美貌”,青春美艳超乎想象,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地步。
24、《忠实的朋友》向我介绍了没有人情味的水老鼠。我觉得它一点儿都不尊重别人,他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嘴。而且喜欢故事里的磨坊主,我觉得他跟故事里的磨坊主一样坏。《快乐王子》这个故事讲述了快乐王子求小燕子留下来陪他,让小燕子拿下自己身上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快乐王子为了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东西,小燕子也很通情达理。后来,小燕子不去找自己的同伴了,他流了下来,留下来陪快乐王子。我喜欢他们。巨人的花园让我深生受感动。巨人回来了以后,他大声训斥着孩子们,然后,他自己独享这美丽的花园里的一切。还砌起围墙,立下告示牌,不让别人享受花园的一切。后来,巨人经一个小男孩的指点,知道了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自己不能这么自私,也知道了,换来寒冬的,是自己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25、唯美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是对现实主义科学思维的反叛,强调艺术的形式,主张以纯艺术来抗衡当时社会的道德体系。作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奥斯卡•王尔德终身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他的小说、戏剧、散文和童话都集中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其中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故事》和《石榴之家》更是被视为唯美主义的典范,是唯美主义思想和童话文体的完美结合。
26、结婚是想象战胜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战胜了经验。
27、柏拉图对这两种美都是认可的,即认为这是美的两种存在形式,但他真正向往和赞美的则是后一种美,认为唯有这种美才是具有意味和象征性的。正像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往往含含糊糊地把‘美’作为一种简单的感受,至多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想当然’式的参照,但柏拉图却把它看作是一个高于事物的标准,一种超越意识的绝对真理,一种切切实实的、不容置疑的存在。”柏拉图也像常人一样,有注重美的“感受”的一面,但他高出常人的一面是,他还把“美”视为是“绝对真理”和“不容置疑的存在”。
28、约瑟夫·欧内斯特·勒南(JosephErnestRenan,1823—1892)
29、宗教审美化,乃是西方文化与神学对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所做出的一种回应。关于宗教审美化问题,至少可做两个层次的区分。第一个层次是指在基督教及其神学语境中弘扬经验、感受、情感、想像、审美等对于现代信仰生活的重要意义,试图通过恢复感性与神性间的亲密关系而重回神的怀抱。这种审美化思路在德国神学家哈曼、施莱尔马赫那里即已开启,后世发展为各种影响广泛的基督教审美主义。(1) 第二个层次则是指从审美的立场观照、体验宗教生活,把寻求救赎的过程转化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化,仅仅保留了神学的概念和形式,在根本上已经脱离宗教而走向审美。这种审美化倾向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即已凸显,在唯美主义那里被推向一个极端。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牛津运动(2)的领袖人物约翰·克布尔和约翰-纽曼大致可以归入宗教审美化的第一个层次,而唯美主义者沃尔特·佩特和奥斯卡·王尔德则是第二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实际上,这两个层次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但本文对王尔德宗教审美化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第二层意义上展开。
30、(7)参见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之间的关系所做的精要分析。
31、在以上两类研究中,前一类研究的优点是,把王尔德的艺术观点基本概括了出来,并印证了唯美主义所广为流传的那个著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然而,这一研究也存在不足。比如肯定了王尔德的纯艺术精神,可对构成唯美主义的一些重要术语,诸如美、自我个性、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流派如浪漫主义等不是没有涉及,就是没有进行深刻地阐释,使王德尔的唯美主义长期以来像无根之木。后一类研究的长处是,扩展和深化了唯美主义运动以及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对全方位理解王尔德具有一定帮助作用;其不足是过于强调王尔德外表和生活上的唯美,而对唯美主义理论自身探讨不足,似乎有用外在生活来替代内在文学的嫌疑。
32、激流的轰鸣声与树叶的沙沙声像是祖先的诉说,祖先的幽灵或飘荡在月下的荒野上,或停留在人居那么,基于此种审美性立场的宗教热情究竟能否持续下去?凭借此种热情能否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事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33、王尔德在这个故事里,似乎仅仅传达着一种“善有善报”的因果论,但是实际上,更多的反而是在体现某种宗教情结。故事中,巨人最喜欢的小孩——手掌和脚掌上分别都有一清晰的钉子印——他是耶稣的化身,是神的孩子,令巨人颤抖下跪,发自内心地敬畏喜爱,并在他的指引下,灵魂前往这个小孩的花园——天堂。
34、一个人决不应该相信说出自己真实年龄的女人。如果她把这都说出来了,那她什么都会说。
35、对他来说,唯美主义不是一个信条,而是一个问题。
36、Sohereturnedtohisroomandpulledoutagreatdustybook,andbegantoread.
37、王尔德出身于新教家庭,却对天主教充满向往;他羡慕基督教关于神圣救恩的许诺,却无意以整个生存为代价去寻求它;他以植根于希腊文化精神的审美享乐主义对抗基督教文化的清规戒律,却又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罪感意识。狱中的王尔德曾试图重新转向耶稣基督寻求救赎,但他心目中的基督形象与其说是传递上帝救赎力量的中介,不如说是传递审美救赎力量的中介。王尔德在宗教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乃是其宗教审美化诉求的必然结果。这种宗教审美化诉求根本上已经从信仰走向审美,所以它往往因缺乏恒定的价值支撑而步入困境。
38、促使王尔德的“新享乐主义”彻底转向具有新内涵个人主义的,还是那场牢狱之灾。初入监狱时,习惯了在享乐中生活的王尔德产生了极度不适感。他彻夜失眠,痛哭不止,斥责是道格拉斯父子毁了他美好而绚烂的人生。然而,王尔德毕竟是一位有思想的作家,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他很快就从怨天尤人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把反思的矛头转向了自己:“是我毁灭了我自己,……不管是伟大的人还是渺小的人,除了用自己的手段毁灭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毁灭他。”(1)62这场灾难终于唤醒了沉睡在王尔德体内的现代性反思精神和自我生命的担当意识。如果说过去的王尔德习惯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那么这时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的对与错其实都是“个人”自我选择的结果,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击毁“个人”的外在力量。这说明王尔德的个人意识,不是“新享乐主义”层面上的那个个人意识,而是现代主义意义上的那个个人的命运需要个人来承担的个人主义觉醒了,所以这时的他开始寻找一种新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方式:“对我来说,生活的外在的东西似乎一点也不重要,你可以看到我的个人主义已经达到或正达到什么样的程度。”(1)63诚如前文所说,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原本就是以“生活的外在的东西”,诸如青春、美貌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快乐、享乐等为标志的,而现在的他由于对“个人主义”的接受日渐深入,所以便与这些“生活的外在的东西”划清了界限。
39、王尔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整体受商品经济、世博会展览等新鲜事物的冲击,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关注逐渐转向产品形象价值的发现;此时,传统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巨变,商品、个人利益的追捧之风肆虐。这些时代背景对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有分别是王尔德文学向文化消费潜在靠拢,以及其作品内容超道德的心理状态“反向形成”。
40、王尔德在唾弃“生活的外在的东西”的同时,对内在的自我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他说:“我的悲剧点点滴滴都显得丑陋、低贱、令人反感、俚俗不堪。……我说过了在悲怆的背后永远是悲怆。如果说了在悲怆的背后永远有个灵魂,那就更见智慧了。”(9)应该说,王尔德的这一感悟性理解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有着颇为默契、合拍的一面。文学史告诉我们,现代主义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在给简单的外在的真善美打上一个死结的同时,开启了描写、探索内在心灵、复杂人性以及社会阴暗面的先河。人性的邪恶、丑陋,现实的荒谬、黑暗等等,都成为现代主义作家所经常表现的主题,而且在其表现的过程中又常常把丑恶的东西当成美来观照。这一特点也正是王尔德美学思想转型后的特点:“把罪恶和痛苦看作本身就是美丽的神圣的东西,也是一种完美的形式。”(1)93此时的他,把“罪恶”与“痛苦”也视为美丽而神圣的。
41、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可是王尔德的某些童话却并不太适合给孩子看,尤其是这篇《夜莺与玫瑰》。它的结局太现实,太耐人寻味。
42、“Ifyouwantaredrose,”saidtheTree,“youmustbuilditoutofmusicbymoonlight,andstainitwithyourownheart’s-blood. Youmustsingtomewithyourbreastagainstathorn. Allnightlongyoumustsingtome,andthethornmustpierceyourheart,andyourlife-bloodmustflowintomyveins,andbecomemine.”
43、西方的文学理论看似更新换代得异常快,彼此间的观点又常常针锋相对,很容易给人造成西方的文学理论是以断裂的态势存在的印象。事实上,这只是表象,每一种理论流派都是极其重视其内在的思想承传性的。这不难理解,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凭空的,其内涵与外延都需要其文化传统的支撑。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似可进一步追问: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是继承了哪位理论大家的衣钵?
44、王子和燕子都是值得赞美的。王子的无私,燕子的忘我,使得他们死亡,也使得他们重生。值得玩味的是,王子与燕子之间的感情。这似乎是一种间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微妙情感,不管是燕子甘愿为王子送物品并最终力竭而死,还是王子为了燕子的死而悲痛得心碎,他们都是为了对方。这种情谊不得不说是相当让人感动的。也许,一定程度上,王子与燕子身上也拥有着王尔德本人的某些特质,并隐晦譬喻着其生活的某些关系。
45、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最体现王尔德才华的,不是童话,也不是短篇小说,而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等长篇小说,以及《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等戏剧作品,其戏剧作品堪称一时之绝唱。建立起以享乐主义为基础的唯美主义思想,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46、在词汇层面,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王尔德避免使用抽象名词,选择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动植物作为叙述对象,以便于儿童对其进行想象。此外,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这些动植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如在《忠诚的朋友》的开篇,有一段对河鼠和鸭子的描述,“OnemorningtheoldWater-ratputhisheadoutofhishole.Hehadbrightbeadyeyesandstiffgreywhiskersandhistailwaslikealongbitofblackindia-rubber.Thelittleduckswereswimmingaboutinthepond,lookingjustlikealotofyellowcanaries,andtheirmother,whowaspurewhitewithrealredlegs,wastryingtoteachthemhowtostandontheirheadsinthewater”。(Wilde,40)从河鼠的眼睛、胡须和尾巴,到鸭子的游泳形态和腿,王尔德都给予了贴切细腻的描写,并通过两个比喻展开了富有童趣的想象,从而令河鼠和小鸭子的形象更加直观和立体化。
47、从上述描绘可以看出,道连所感受到的吸引,主要不是由于基督的爱,而是由那一系列的圣事和法器所激发的美感。他纯粹是从审美的角度、带着甜蜜的沉醉去欣赏、体味天主教那些仪式和装饰的,然而,这些因素的根本性质是人世的,而不是天国的。道连并不关心自身的灵魂最终能否得救,而是醉心于那种企求获得神圣救恩的宗教情绪所散发出来的“信仰的芳香”。显然,道连·葛雷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王尔德对待天主教的审美性态度。正如佩特在《柯勒律治的作品》(1866)一文中所说的:
48、不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便是你的世界。
49、《忠实的朋友》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童话,收录于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中,首次出版于1888年。
50、写给波西的长信《自深深处》是一个读来令人唏嘘不止的文本。因为你会发现,一个陷入爱情泥淖的可怜人,是如何假想出一个仍然爱他的沉默收信人,在纸上自我开解,又自圆其说地向他提问,又自我回答。王尔德在长信中写道:“命运将我们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丝丝缕缕编成了一个血红的图案。”字字血泪,事实则是,波西一次探监也未去。但这并不妨碍王尔德写下长长的情书,以自己的方式爱着波西:
51、童话作品想象力丰富,不囿于现实束缚,因此童话创作十分符合王尔德关于“重形式且超越生活”的文艺论点,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从而也成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王尔德童话固有传统童话的元素,如无生命物人格化、塑造超现实的夸张形象、美人鱼女巫类想象人物等。当然,除传统童话元素外,王尔德童话的独特性也十分值得讨论,此将使王尔德童话超越儿童读物范畴,呈现其深刻的个人内涵与时代色彩。
52、也就是说,基督是个人主义的最高表现。他爱、同情、悲悯、宽恕、牺牲、救赎、受难⋯⋯所有这些都出于真实自我的内在需求,善与美在他身上得到了最深沉、最完美的融合。于是,在这种基督式的人格理想之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实现了从美到善、再由善至美的链接与转化。
53、还好,结局是幸福的:天使在上帝的嘱咐下,寻找到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两种事物,一个是死去的小燕子,另一个是王子破碎的铅心。上帝许诺,小燕子可以永远在他的花园中飞翔起舞,尽情鸣唱,而王子则可以在上帝的黄金城中,永远赞美神,获得永生。
54、传统的童话故事一般都会有鲜明的惩恶扬善的道德立场,但是《渔夫和他的灵魂》抛开了童话的道德教化意义,着重宣扬美和爱,用爱代替善恶,超越了道德。唯美主义正是因艺术而艺术,而《渔夫和他的灵魂》正是讲了一个因爱而爱的故事,要一份没有灵魂的爱,即一份没有任何杂质与世俗的爱情。
55、(5)王尔德的母亲、诗人简·弗朗西斯卡·埃尔基曾卷入19世纪前期的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且同情天主教。显然,母亲的天主教倾向对王尔德构成了最初的影响。参见JarlathKilleen,TheFaithsofOscarWilde:Catholicism,FolkloreandIreland(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Introduction.
56、王尔德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他说“艺术只有一条最高的法则,即形式的和谐的法则”,(1988:80)“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精致的,粗糟并不是力量,粗鲁也不是能力”。(1988:67)因此,在语言层面,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他都颇为讲究。
57、ThedaughteroftheProfessorwassittinginthedoorway30winding31bluesilkonareel,andherlittledogwaslyingatherfeet.
58、透过窗户,他看见那些破晓的长手指正在摘取衰弱的繁星。
59、《快乐王子》正是在这样的场合,讲出来的一个故事。1885年,王尔德受邀去剑桥大学观看一部戏《欧墨尼得斯》(Eumenides),过程中,有人提议他给剑桥学生讲个故事,听上去像是“给孩子讲个故事听听”那种闲适的口吻,那时候儿子西里尔(Cyril)刚出生不久,还不到听得懂故事的年龄,据称,王尔德“仍然以童话的形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学生们很喜欢,他才回去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于是有了《快乐王子》。
60、关心行为的正确与否,表明理智的发展,已经停滞不前。
61、从上面的这一总结中可以看出,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话语体系中,“美本身”与“个别的艺术作品”是两个不可互相勾连的概念。它不是通过“个别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的,而是一个脱离具体艺术作品而独立存在的“美”;它指向和探究的是超越“对象本身”,也就是“个别的艺术作品”以外的那些事物。王尔德虽从未直言过“美”的内涵,但他曾用“美的土地”,就是“远离现实世界的土地”来暗喻“美”的这种超越性。显然,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的“美”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美,其深层含义指向的是一种理念式的美。这种美与古希腊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关这一点在下文中论述。
62、美是奇迹中的奇迹。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世界上真正的奥秘是可以看得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啊,格雷先生,上天待你不薄,可是上天赐予你的,很快又会被收回。你只有几年时间可以实在、完美、充实地生活。青春不再,美也会随之而去。到那时,你会突然发现,成功不再属于你。……啊!在你拥有青春之际,你就要享用它。不要虚度你的黄金时代,去倾听那些乏味的东西,……生活吧!把内在于你的宝贵生命生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不断寻找新的感觉(6)17-
63、道林是一个美少年,他幻想一辈子都保持青春和美貌,这显然不可能,但是他的肖像画,却能够历久弥新,永远停留在美貌时刻。所以他祈求上苍,让肖像代人承担年龄的负担。最终,画像果然逐渐丑陋起来,而格雷本人则依然青春。可惜,日日见着画像的格雷,终于不堪其丑,拿刀子捅向画像——这个唯美主义的所有的反义词。
64、这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写的。书里有《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巨人》,《忠实的朋友》等9个童话,其中我最喜欢《自私的巨人》这个童话。
65、美的欢乐:以感官欢愉、享乐为宗旨的唯美主义
66、毫无疑问,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与内容、主题等无关的纯粹形式、技巧之美。问题在于,如果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仅仅是从形式到形式,也就是从单纯的外在之美到外在之美,这种美无疑是缺乏张力、内涵与长久生命力的美,而且也与王尔德平素所欣赏的那种“模糊”之美相去甚远。这表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绝非是纯粹外在之美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它还应另有价值所指:对王尔德作品熟知的人都知道,其创作实际上也并非总是在外在技巧上兜圈子,即其作品除了有表面上的形式技巧之美外,他的唯美主义还具有超越形式技巧的深层之美。这种超越形式、深入骨髓之“美”既与某种哲学思想或境界相关,也与西方文学中的宗教色彩与神秘主义传统有关。
67、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比较典型的唯美主义作家,其生活和写作均能给审美独特的唯美主义提供范本。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以其入狱时间为界,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唯美主义时期和“反”唯美主义时期。如此划分的依据是其美学话语体系的转换,即由享乐、欢愉向痛苦、悲哀和丑恶转移的线索。从本质上看,他的“反”唯美主义时期的艺术探讨应该归属到现代主义的美学范畴中。
68、这种解构式的颠倒缘于这一时期英国唯美主义者们对艺术模仿生活之理论的不屑。王尔德就曾说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但“编写拙劣”,而且它还“只是一些艺术讲座的笔记,或者为准备编写其他大部著作的零星文章”(2)3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前提,王尔德道出了其唯美主义的美学宗旨:“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2)348在这一关系式中,艺术因素上升成了决定性因素,即变成了艺术决定着生活。
69、社会喜剧《认真的重要》于1895年上演,获巨大成功,被认为是他最大的文学成就。另外两部社会喜剧《少奶奶的扇子》(1892)和《无足轻重的女人》,也都获得成功。
70、1886年,王尔德与17岁的罗伯特·罗斯陷入同性恋。1891年,他又结识了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对他产生了超越理性的深沉激情。然而,基督教是禁绝同性恋的。《圣经》提到同性恋的篇幅不多,但每次提及都是谴责鞭挞。《旧约·利未记》有两段论到同性恋,都称之为“可憎的事”,甚至说“总要把他们治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在《新约·罗马书》中,使徒保罗将同性之爱称为“可羞耻的情欲”,因为它“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保罗还在《哥林多前书》中声称,“作孪童的”、“亲男色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基督教文化对同性恋的严厉制裁,一直是以《圣经》上的训诫为依据的。在整个中世纪,同性恋都受到压抑,教会法庭对同性恋者判处苦役或死刑。英国关于同性恋的法律与其他各国相比一直是最为严厉的,直到1861年,在量刑普遍放宽的情况下,对同性恋者的处罚才由死刑改为监禁。尼采认为,灵魂是依附于身体的,福柯也认为肉体是起源,是意愿、感情和思想的根本。若从这类身体性理论来分析,同性恋的色欲越界必然从另一个向度促使王尔德背离基督教。
71、灵魂是渔夫极力想摆脱的,为的是能够和没有灵魂的美人鱼在一起。渔夫对自己说,对神父说,对商人们说,对女巫说:“我的灵魂对我有什么价值呢?我不能够看见它。我不可以触摸它。我又不认识它。”关于灵魂无用的言论在故事中出现了四次。
72、《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的戏剧。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73、你的错误不是对生活所知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了,你已把童年时期曙光中所拥有的精美花朵,纯洁的天真和希望快快乐乐地抛在后面了,你已经迅捷的奔跑着,经过了浪漫而进入了现实。
74、显然,这时他已将获得形而上慰藉的希望转向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希腊宗教与文化原本就有立足感性经验的尘世色彩和自由开放的审美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被唯美主义者加以强调、放大。佩特曾说:“能够将自身转化为一种艺术理想,这是希腊宗教的特权。”(17) 西蒙斯也认为,希腊人本质上是一个注重感觉的艺术家的民族。马哈菲的专著《希腊的社会生活》(1874)则表明,对待同性恋问题,希腊人也比希伯来人宽容得多。在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尽管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不道德和不体面的事情,但事实上,男妓充斥伦敦,在上流社会的男子寄宿学校中,同性恋亦屡见不鲜。王尔德结识道格拉斯勋爵之后,在后者的诱引下,也曾一度堕入与男娼为伍的境地。可以推想,在放纵感官的审美历险中,他所奉行的是希腊主义,而且是审美化了的希腊主义。
75、(24)参见G.WilsonKnight,“ChristandWilde”,inRichardEllman,ed.,OscarWilde: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191
76、童话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王尔德不仅将动植物的名字都大写拟人化,还赋予了他们灵魂和生命,他们能哭能笑,能跑能跳,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用生命换取一朵玫瑰的夜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的快乐王子、坚强勇敢的小燕子、自欺欺人爱出风头的火箭等。这些能开口说话的动植物无疑给孩子们的阅读带来了无限的趣味性。
77、(8)转引自巴尔塔萨《神学美学导论》,曹卫东、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9页。
78、我们整天为他们劳作,他们的仓库里堆满金银,我们的孩子却不幸夭折,亲人的脸上苦出凶相。我们踩榨出葡萄汁,酿出的美酒却由别人享用;我们播下稻谷,碗里一无所有。我们锁链加身,尽管谁也看不见;我们都是奴隶,你却说我们是自由身。”
79、作为父亲也好,作为年轻人的崇拜偶像也罢,王尔德肚子里的故事,可不只他发表出来的那么十来个。不过按照艾尔曼的说法,童话故事进展缓慢,而王尔德内心,还积蓄着许多要表达的东西。尤其是他对艺术的看法,和试图定义唯美主义的野心。
80、Andthemarvellousrosebecamecrimson,liketheroseoftheeasternsky. Crimsonwasthegirdleofpetals27,andcrimsonasaruby28wastheheart.
81、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82、初读这个故事,确实会被拥有一颗水晶般高尚心灵的“王子”所感动。但是如果从故事的叙事视角分析,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王子”为轴线的富贵型叙事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王子”这个人物形象,即“王子”在故事中的来龙去脉以及性格特征都被王尔德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接受“王子”馈赠的几个穷人,不管是其形象还是性格、命运都是模糊不清或一笔带过的。这说明王尔德的本意并不是真地想描写这些穷人,他只不过是借“穷人”的形象来烘托“王子”罢了。此外,“王子”在故事中对穷人们的体恤方式——馈赠黄金和宝石也是“上层人”所特有的方式,即用“财富”(其实也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怜悯)来彰显其心灵的高贵。
83、ButtheTreeshookitshead.
84、他特立独行不仅仅表现在那些流传至今的强段子,还表现在他的性取向。临死前守候他的就是最初的同性恋爱人。那么他还有其他同性恋爱人?没错,不但有,还因为男友父亲的反对而进了监狱。
85、艾尔曼称他的这些故事,“总是从毁形起,然后结束于变形”,就像快乐王子那样,从全身珠光宝气,到最后黯淡无光地死去。在《画像》这个文本中,毁灭性依然存在。道林,死都死了,最后还要被人们发现“形容枯槁,皮肤皱缩,面目可憎”,而画像则“洋溢着奇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而站在道林对立面的西比尔·文恩,则更倾向于现实,甚至,为了彻底过上没有艺术虚饰的生活,她选择了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