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伟大哲学家马克思的一种独特方法,实践起来很简单,简单讲就是读一段时间哲学内容就看会诗歌,小说,防止阅读疲劳。
2、如果你不想把读书看做一种单纯的消遣,而是希望赞叹过“太好看了”之后在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那就需要读书笔记的帮忙,读书笔记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书中的内容。我很喜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奥野宣之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即“摘抄+评论”法。不光记下书中的金句,同时附上自己对它的理解、感想等等。不要觉得自己想得太low,就算只是一句“写得真好啊”都是自己的原创输出啊(虽然这种评论没啥营养,但是写评论的一个开始)。在书中,奥野宣之把做读书笔记上升到“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的高度。读书的时候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这本书中有些什么内容是值得我做笔记的?”
3、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4、经典著作阅读法 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
5、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6、行 要做到学与行结合。学了道德不身体力行,学了知识不懂得运用知识,那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呢?行既是对学习效果的验证,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学行结合,要多迁引知识、多尝试。
7、写读:作批注、摘抄,写读书心得。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体现了写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关于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8、读完一本书合起来大声的说出自己收获了什么,所有你能说出来的才算是你的收获,根据记忆遗忘的规律,学习者会忘记读过的80%内容,通过主动的回忆复述,发现自己掌握不牢固或者是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对整本书的吸收能力。
9、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进行二次快速阅读,有助于产生新的读书感悟,进一步的完善升级我们的知识体系。
10、读书法应用职业教育中,一般分为短期阅读法和长期阅读法。
11、“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12、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13、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14、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15、第二阶段(5分钟):浏览所有图片、预估哪一部分比较重要,找出高频词汇,知道重点在哪里。
16、通过读书笔记的梳理,更容易掌握书中的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忆。如果忘了书里的内容只要翻翻笔记就可以想起,大大节省了时间。
17、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18、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
19、再读: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重读一本旧书,就像与老朋友重逢,再“见”一面,往往认识更深刻,感情更深。孔夫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有价值的文学名著或者杂志,再读一遍的时候,往往会读出新意。
20、(6)通读法:大多数人用的都是这个方法,即把一本新书从头到尾看一遍,速度不快不慢,效率不高不低。
21、熟读精思 熟读也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思就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22、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3、着紧用力 这里说的是读书需要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24、“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通过汇集其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有6条:
25、R:Recite(主动及时地回忆或者记忆)
26、曾三次担任美国国务卿的美国著名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特读书就属于目标阅读法。每次读书前他都会先看一遍目录,再读一遍前言,再翻上几页,然后列出三个表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回答的问题,我期望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这本书会把我引导到哪里去。
27、让孩子在阅读挑战中,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不断邂逅更优秀的自己!
28、(2)精读法:不仅要看完,而且要弄懂书里面所有的观点,公式,定理,思想内容,会花费你很多时间。
29、即多人在一起时,在对某一章节内容基本熟悉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应用方法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不仅可加深理解,而且开阔思路,增加实用知识,培养知识的系统能力和演讲能力。
30、如果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1、比如说有本书叫《google工作整理术》,我看了这本书的目录和概要,知道他的核心观点是,信息整理。现在人们接触的信息太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处于碎片化时间获取的信息。由此,碎片化时间获得的碎片化信息,需要人们有意识的,借用一些工具把它梳理出来。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者是突出这段信息的属性和价值。
32、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33、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34、时间是宝贵的,比时间更宝贵的是人的精力。当你确定对哪个领域更有兴趣,最好把集中精力把这个理论的权威性著作都读一遍。在这些书中总会提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有的书后面列出参考书目。看到这些不妨随手拿相机拍下来;如果你很喜欢一个作家的文风,不妨找来他所有作品还有人物传记来读,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35、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
36、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再得出结论,既深刻又全面!
37、精读。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8、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39、 用不同的内容,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议从个人健康、职业发展类书籍开始;然后读心理、情感、教育类的书,学会和亲近的人相处;接着读博物科学类的书,感受世界万物;最后读哲学、社会学的书,理解社会如何运作,感受他人的人生智慧。
40、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41、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2、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