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16句精选句子)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11-18 10:20:16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16句精选句子)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其次,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中回归人的本心,成为人并尊敬他人,尊重人格的价值,选择德性的生活,平等待人、和谐相处。

2、英国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读经典的意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3、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的内涵。《周易·贲卦·彖传》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4、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的、正在进行时的能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超时代”的、未来进行时的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万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精神资源。对内可以成为我们万众一心,克服、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凝聚力。

5、首先,“人”并不是孤立抽象的个体,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活生生人的总体。区别于抽象孤立个体的社会现实中的人是文化价值建构的主体。一切价值正是由于关注人本身以及人生活的现实世界才具有价值。

6、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7、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对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自觉。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看,经济与政治自然是最重要的,相比它们,文化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但要发展经济与政治,就不能简单停留于表面,必须深入到其内部把握其根本规律。由于规律是隐藏在经济与政治背后的东西,把握它们不能只限于经验总结,必须上升到思想高度。也就是说,无论总结经济或政治规律,还是把握社会形态的发展,都必须借助于思想式的总结。一个只有经验没有思想文化的国家,是总结不出经济与政治思想的。另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虽然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但从形成先后来看,是先有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后有政治上层建筑的。这些都说明文化是更深层、更基础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着道路、理论与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球化发展和竞争时代,社会发展速度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新旧事物更替频繁,在此条件下想保持竞争不败或取得领先地位,只停留并借助于一种或几种思想显然是不够的(尽管它们都是先进的),必须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与新思维。更何况今天文化的影响已不完全停留于理论文化方面(即意识形态),生活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当今社会,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所以才说文化自信是更根本的自信。其次,必须对已有文化有清醒自觉。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有生命力与发展前途的文化,但有这些文化并不意味着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更不意味着人们能正确利用好这些文化。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明显的崇洋媚外现象,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能持一个正确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边缘化的倾向还明显存在。对此,必须要认真引导和说服教育,一些宣传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并非全部精良,其中也有不少糟粕之处。若认识不到这些,一味地弘扬与推广传统文化,不仅达不到强国富民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带来严重的后果。再次,必须对他国文化有正确认识。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傲,尽管西方文化存在上述种种弊端,但可以肯定的是至今为止西方文化价值的生命力并没有终结,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乃至世界整体发展格局中仍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在看到西方文化弊端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其有益价值以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当我们有文化自信的时候,他国人民才会肯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并学习、借鉴中国文化。只有那时,我们才能自豪地向世界宣称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像当今不少人肯定西方文化自信那样。

8、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9、古人对上--朝廷要求“忠”,对下--家庭要求“孝”,在朝廷和家庭之间的公共场所却留下空白,没有过任何研究。

10、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1、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入了d章,也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加入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自信表示的是有理由并且有能力做到。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百年的被奴役,被欺凌。更有长期的封建迷信等致使中国近代被奴役,被欺凌的原因。从被压迫到站立起来,到现在在地球村中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回顾一下自身,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是有这个必要的。

13、④在当代西方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我们且把这种说法称为“宗教制造”。它认为人是应该有信念信仰的,而信念信仰必须通过宗教的方式来完成,因此,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就是一帮可怕的人群。

14、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

15、孔子总结的三种模式: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

16、[关键词]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17、花一分钟思考和计划,比马上行动10分钟更重要。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那等于白搭。自信心会受挫,更没有重来的勇气。明确目标,订方案,执行(充分委托和授权),监督,检验,反思。这样训练自己,你会越来越强大。

18、在《周易大传》中有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在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我们要树立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着力促进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白族身体文化与杜族外来文化的合理扬弃。文化志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导向,这是其他三道志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目标。中国文化的“传”、“书”和“自强”,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文化自信使理论自信更具指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21、(3)美好生活,“从有到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我们要在解决“从无到有”的需求之后,注重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注重解决比基本需求更高的精神文化诉求和良好环境的诉求。

22、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2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面阐述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后,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24、因为我们知道文化与人相关,但对于文化内涵现实价值的使用缺乏清晰的认知,造成的结果就是文化与人间价值建构的思想逻辑混乱,一切以人创造的现实产品都打上“文化标签”,做出“虚假”的价值判定。

25、并且随着“文化自信”理论热词的广泛使用,现在对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已经不再是一般性的理论阐述,而是关注文化自信深刻的价值内涵与践行逻辑。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刻探讨文化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对文化自信做必要的价值阐述。

26、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力强势。首先,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空前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苏东剧变之后,新自由主义和西方政治思想影响空前甚至波及全球。一时间,“历史终结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呼声不绝于耳,以自由、民主和人权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被吹捧为适合全球发展的“普世价值”。“历史终结论”代表者福山在其代表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封面上就打上了这样的字样:“自由民主的理念已经无可匹敌,人类历史的演进已经走向完成。”其次,西方世俗文化影响力也空前增强。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美式电影、音乐、文艺等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他们在取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在向全球传播与渗透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与休闲方式。一时间,人们谈论音乐必然指向格莱美,谈论电影必然指向奥斯卡,谈论科学必然指向诺贝尔,等等。难怪一些西方人自信地说,只要有“三片”(麦当劳的“薯片”、好莱坞的“大片”和英特尔的“芯片”)就可以称霸天下。

27、  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28、所以在我家的书柜里收藏的经典书籍里就有胡注《资治通鉴》。二是明德立身。阅读经典还可以使人明德励志,修心立身。

29、(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0、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待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加追求遵法律、讲公德、守道德的现代文明生活,期盼更加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发展环境。

31、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区别于无意识的动物,人依靠“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两种尺度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生活实践,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两个尺度的统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内在尺度的统一。

32、并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3、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也在塑造着人,人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价值主体,人承载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意蕴。但是,在其现实性上,文化与人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促进人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束缚限制人的存在与发展。 

34、明确自己现在在哪儿,未来要去到哪儿?把目标定好,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迷茫。知道为什么做,比怎样做更重要。在每个取得小成就的瞬间,就会不断获得自信和力量。

35、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中国共产d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创立了不怕苦、不怕死、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文化,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革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无疑还是其“破旧”“立新”作用。打破一个旧世界并建立一个新世界,无疑需要巨大的决心、勇气与毅力。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优秀成分,但其中的糟粕也并非少量。尽管中华文化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但特定的文化结构一旦形成以后就很难从内部突破。只有整体式的变革,才可能拯救中华文化。⑦ 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曾提出以“内圣开外王”的方法拯救中华文化、解决世界问题并促进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其动机自然是好的,但药方似乎并不灵验。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光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显然是不够的,更应该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却在心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但它更强调顺天而为,既未能演绎出一套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科学体系,更导致了一定程度宿命论结局。庄子就曾明确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世间》)即使强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也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尽心上》)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整体主义,但这种整体主义并不是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整体主义,而是一种等级整体主义。孟子曾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虽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精神人格,但它往往是以牺牲人的肉体欲望或生命为代价的,让人们杀身成仁,到宋明理学时期甚至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这些自然不利于人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发展。也许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可以将孔孟的儒家思想与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教区分开来,这样可以更便于弘扬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李大钊对孔子的批判是发人深省的。他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⑧因此,革命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培育出的新文化内容,更在于它敢于推翻旧文化、勇于建立新文化和执着地追求自由的文化精神。它让中华文化永不自满,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从而使其永葆旺盛的生命活力。当然,今天已不是革命年代,和平发展时期的国家与社会更需要和平发展的文化内容,我们自然不能照搬照抄革命时期的一切文化,但其文化精神却是我们不能忘却的。

36、元末明初胡三省曾评价:“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37、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

38、所以,我们学习古代传统文化是有一定意义的。除了在知识上、技艺上得到宝贵文化遗产。在行为上,处事智慧上都有借鉴之处,这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39、再就是,没有创新意识。古人崇尚“礼之用、和为贵。”,回避矛盾斗争。有创造变革就会有矛盾,去回避、去打压怎么会有发展呢!

40、“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201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政治概念。后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95周年大会上,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加入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个自信”。

41、(4)勠力同心,伟大复兴。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42、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是要着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践行。

44、历史发展到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也渐渐吸引着外国的目光。中国快速的发展,中国将要做什么越来越受到国外的关注,甚至是猜忌。中国应该以什么面目对世界,是需要直面的问题。中国到底是谁?

45、自信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出于对自身理想信念和实践能力的自我肯定与确信,其实质是对自我价值观念的整体自信,即价值自信。文化自信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在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保持高度的信心和信念。

46、当然,在学习借鉴古人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是有选择性学习为好。

47、尽管世俗文化影响范围广、意识形态一般不可能影响到世俗文化的全部,但这不意味着意识形态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被意识形态改造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四大古国文明为什么至今只剩中华文明没有断流的原因。当然,世俗文化也会以心理结构存留等方式对意识形态造成反弹式的影响。所以,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自己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③。世俗文化与意识形态能否形成和谐共处甚至互相促进的作用,既取决于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也取决于世俗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包容性。当科学性的意识形态与先进性、包容性的世俗文化共存共进时,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将全面促进自然、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与更深厚自信的原因。

48、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

49、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坚定坚强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定力,从中汲取源源不断常用常新的思想资源,从而为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构筑一座来自几千年历史积淀却始终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如星汉灿烂的精神家园。

50、文化自信的价值逻辑是人的价值实践。文化自信的价值生成遵循文化主体的价值实践原则,即积极建构主体性的文化价值体系,选择适合本民族现实发展需要的文化价值内容。

51、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52、当“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白人就是高贵”,“外国就是比中国强”,“以身为中国人为耻,以嫁外国人或成为外国人为荣”时,又不时以“万邦来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等,呼唤历史的回忆。相信以上现象,包含着基本的荣辱观。

53、最后,经过适度的选择与德性的实践才能实现人的存在价值,获得生命的尊重。《礼记·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要人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用行动、实践去享受仅靠思维把握不了的人生的清醒与寂静,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实现人的自信,这就是“德性的生活”。

54、这些具体要求,勾绘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力重点。

55、(2)更为艰巨、更为光荣。在2020年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新时代要完成更为艰巨、更为光荣的任务。

56、文化自信的价值主体是社会现实中的人,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人的价值自信,人积极的价值实践是文化自信最可靠的价值确信过程。在文化自信价值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各种优秀文化的价值优化问题,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进行区分辨别和判断选择。

57、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58、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段论述指出,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是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应以包容互鉴取代冲突排斥,在多元和多样中探寻共同的价值理念、长远的繁荣发展。

59、能识真假。不会上当受骗,不会被迷惑。中国不会再受他国无端欺压,自己不乱就不会乱。有自己的思维,对他人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谁对自己好内心有谱,不会受到他人的挑拨。怎么做能识体。

60、能知善恶。与人为善,应知是非善恶。个人与其他人之间,自古就有: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要比外国的尊重更能够表达平等的关系。大是大非的道理一直传承,大奸大恶的历史人物及作为历代熟知。礼义廉耻等是非观,已是深入人心。

6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62、一方面,人在社会交往中,希望得到别人甚至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为了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又积极的与别人交往,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

63、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d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

64、(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5、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物,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社会存在的深刻反映。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的价值正是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创造中体现出来,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深化。

66、传统经典可谓汗牛充栋,那么阅读重视经典,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又有哪些意义呢?一是增慧启智。读经典可以使人增长见识,启迪智慧。

67、  坚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68、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以墨家、法家、各大名家等为辅助,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等。

69、首先,能察觉到自己需要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就己经跨出了第一步。很多人,连觉察力都没有。

70、如《资治通鉴》这部历史著作,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阅读《资治通鉴》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历练思想,增长智慧。

71、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中国人应该洞悉国家崛起中的文化力量,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72、“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将丝绸之路精神概括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73、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我国向国外提升自身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传统的鲜明特色,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挖掘素材,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4、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要做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

75、[作者简介]杨生平,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76、⑧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N).甲寅日刊,1917-

77、这就造成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气质。

78、其次是态度,这要包含自己的态度和别人的态度。先说自己即国人的态度,在国家综合实力不高的时候很多人就喜欢“崇洋”,在国家国际地位还未提升的时候,很多国人出去甚至不愿说自己的国籍。当然在祖国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时候很多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但现在不同了,国力强盛,地位稳定,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大转变。再说别人的态度,即外国人的态度。

79、《大学》里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80、6岁之前,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她是家庭的中心;意识自己的行为对否,孩子会通过试探得知,一哭就满足,那么孩子就认为这方法有效,那以后就更加任性,家长要多给反馈信息。

81、因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进行主导性的调节和优化,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人作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价值主体,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价值重建的可能性。人的价值重建是寻求心灵安宁、选择幸福生活的关键,是文化根系所在。

82、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这些是我们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必须深刻把握的战略判断和方法论原则。

83、全球国际局势的变化,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思,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体,世界期待中国给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期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发掘解决当代人类发展困境和国际秩序难题的理论资源。可以说,这一国际地缘政治的调整,正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代契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尽管立足于中国,但并非止步于现代民族国家格局内部,而需要有立足世界秩序的宏大眼光和格局,在全球化格局中寻找传统文化资源的新开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资源,从而打造可持续的、有感召力的文化复兴,为中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崛起提供文化助力。

84、自信来源于优秀。之所以优秀,不仅是经过历史的验证的,而且是可以令他人向往、羡慕,可接受的。

85、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应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结构性、主干性因素,注重恢复传统价值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把握住适宜应用于当下的传统资源。例如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规律,总结相应时令、气候、物候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我们在认识二十四节气时,应关注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对于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其次,应探索传统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传统知识体系及其表达方式适宜于过去的生活状态,这往往使得它不能被简单移植到现代生活当中,而需要找准其与时代需求的衔接点和契合点。再次,对传统资源的汲取和借鉴应建立在立足当下的问题意识之上,这要求我们对于时代需求有充分的把握,对于当下的文化现象有准确、清晰的判断,带着明确的问题汲取传统的智慧和营养。例如作为六经之一的《礼经》,它的价值理念始终指导着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但是其中具体的仪节却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通,所谓“礼时为大”。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也需要在传承中展开适宜当代语境的创造。

86、就文化内部而言,意识形态与科技文化的影响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可是,随着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进入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以后,世俗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加。首先,文化已经转变成一项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渐渐增大;其次,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渐渐增大,相当多物质产品的市场走向越来越取决于文化象征意义;再次,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与娱乐方式也渐渐成为一项可以包装的产业,其基本价值理念的影响力与作用越来越大。换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文化在生产与消费中的作用渐渐增大,文化整体价值逐步凸显。

87、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的文明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88、“文化”是我们频繁使用的生活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用“这个人真有文化、真有素养”、“这个人真没文化、素质真低”等语言表达对一个人的思想内涵和行为表现的基本价值判定。

89、在社会交往中,关键是要积极的与他人沟通,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价值与人的自信是紧密相连的,人的价值实现程度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契合程度决定人自信的发展程度,最后达到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即是人自信的最好表现。当然,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且需要外在的评价判断。

90、  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91、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人在社会活动中做什么,如何做关键在于选择“德性”的生活,这种德性的生活根本取决于行为者自身的主动选择和实践。

92、坚定文化自信,是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93、坎耶里曾经说“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硕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所以我们当代人不仅要读经典,还要传承经典!

94、多学习多读书可以获得心灵方面的力量,有理有据,内心才会从容淡定。

95、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96、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内容是它引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这种文化不仅强调人的身心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爱等,更是以建立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方式确保这些目的的实现。仅此,它就与以往文化有质的区别。以往文化要么以“真理性”内容自居最终达到的却是维护特殊阶级利益和统治的目的,要么以人性解放自居最终达到的却是人的片面、扭曲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文化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的统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因此,当今中国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这样自然会在政策与文化内容上作相应调整。既然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共同富裕,那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一部分人富起来自然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就会有一个战略不断调整的时期。处于战略调整期的中国自然不可能实现纯粹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但其社会制度先进性及其不断发展的过程自然渐渐保证其实现这些目的。因此,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内容与根本制度,还需要切合实际大胆探索与创造新的文化内容,以切合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的发展。这些正是我们已经做了或正在做的工作。

97、人的自信的第一环节是停止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个人;第二环节是在他人或者社会中找到自己,肯定自己。简单地说:人的自信是人的价值与实现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确立体现在社会交往互动活动中。

98、  总之,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⑨当然,我们更需要让世界知道“文化中国”,一个真正拥有并能得到他人肯定的文化自信的中国。

99、d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的同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100、⑦杨生平.超越式继承:从中国道路的选择看传统文化的发展(J). 红旗文稿,2010

101、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和具体呈现,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利于更好地宣传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使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与d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紧紧团结在一起。

102、最后,无论是物的价值、文化的价值都离不开价值的主体即人,都需以人为主体在主客体对象化的价值关系转化中进行一些列复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人的价值根本上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寻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为了更好的发展进步。

103、一是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中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丢失自我。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贸易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强势进入,我们不能因为眼花缭乱而茫然,不能自卑、不能失忆。要正确进行国际比较,要有中国立场、要有民族情结、要有自我意识、要有文化定力。

104、还有就是基础。以前我们总觉得人家很强,觉得国外的各项研究都比我们厉害,从而忽略了我们自身的精神文明的优势。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科技研究水平也上来了,虽不能算齐头并进,但我们的进步是神速的,于是我们有精力回归到文化上来了。

105、总之,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而必然的选择,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长久而艰辛的努力,并坚定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了使我们的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我们当今的全媒体社会相融合,并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06、文化中的人并不是脱离于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的抽象个体,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创造出满足自身及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并赋予劳动产品一定的价值符号和价值意义,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

10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108、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远景目标的阶段性细化,是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所进行的扎实准备。关于“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d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0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110、其实所谓文化,讲的是一种制度、风俗以及如何处更人情世故等的综合体现,这种体现被人们高度总结成“文化”二字。在古代,人们深知“文化”二字的重要性,于是从人类文明出现开始,人们就开始把如何处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与方法总结成“文化”,即“以文而化之”的意思。

111、继d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95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这一思想既是对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影响力与作用力的准确概括,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112、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113、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民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大众文化领域受到追捧,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价值的重要契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全社会的欢迎,中国风音乐的流行、网络小说中古典题材的兴起、传统节日和民俗受到重视、传统服饰成为时尚、古典文化类电视节目被全民追捧……种种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和传播机制都值得重视。这些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挖掘和追踪,我们可以从中探索文化转型的路径,对既有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促进传统价值的当代回归。

114、(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115、社会发展带来的道德建设需求。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社会流动性增大、新兴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这使得道德建设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的问题,也对当代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传统道德理念的资源,探索其对于当代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上一篇:人生格言八字积极向上的(26句精选句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人生格言八字积极向上的(26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成语有哪些(27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成语故事(60句精选句子)
  • 形容自信的成语(51句精选句子)
  • 培根的名言分享快乐(79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力量(88句精选句子)
  • 关于坚强的意志的优美句子(87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图片(96句精选句子)
  • 形容团结的成语大全(56句精选句子)
  • 最精辟的微信励志句子(82句精选句子)
  • 内涵深刻的古文句子(48句精选句子)
  • 有深意的二字古文(57句精选句子)
  • 曼德拉的一生视频(52句精选句子)
  • 曼德拉的一生简介(32句精选句子)
  • 深刻反省的名言句子(48句精选句子)
  • 每天反省自己的句子(60句精选句子)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用众星拱月造句(短句33句精选)
  • 莫言关于女人的一段话(短句70句精选)
  • 只要也造句二年级上册(短句34句精选)
  • 少言寡语造句子二年级(短句22句精选)
  • 闪闪发光aabc式词语(短句17句精选)
  • 中秋节古诗词的100首(短句4句精选)
  • 是也是造句子三年级(短句61句精选)
  • 摘抄好句加批注(短句52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16句精选句子)
  • 人生格言八字积极向上的(26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成语有哪些(27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成语故事(60句精选句子)
  • 女生霸气人生格言(53句精选句子)
  • 形容自信的成语(51句精选句子)
  • 培根的名言分享快乐(79句精选句子)
  • 自信的力量(88句精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