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
2、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侯;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3、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死后葬于洛阳伊川二程墓。
4、真正说周敦颐是是二程师傅的人是朱熹,但是不管是从程颢、程颐方面,还是从周敦颐本身来说,都没有承认三人是师徒关系。周敦颐和双程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而他也曾经将双程送到周敦颐身边学习,当时两个人刚刚十四五岁,并没有拜师,而且此次学习的经历极为短暂,只有一年。(程颢程颐)。
5、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开创了紫阳学派。他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由其校订的“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6、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7、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程颐的性格。若想了解程颐,我需要先介绍一下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由周敦颐开创,周敦颐有两个学生,即程颐程颢兄弟。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至朱熹达到最高峰,而程颢开创了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人物。理学和心学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渊,理学推崇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忽视甚至扼杀情感的思想,即性即理也;而心学则认为心即理也。程颐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执行上登峰造极。程颐认为,人生应该严肃,并且要绝对严肃。他的一生极端严肃,几乎没有笑过。有一次,程颐给小皇帝赵煦(宋哲宗)上课。当时是春天,树枝发出嫩绿的芽儿,让人怜爱。小皇帝没忍住,趁程颐没注意,折下来一小段树枝。程颐发现后脸色大变:“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你怎么忍心折杀它们,这真是没有天理?”
8、侯氏读书不少,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她对幼年程颢和程颐的教育,似乎并不侧重于严词厉色的“言传”,而是以自己的诸多善举,对孩子施加影响,不是一时一地的影响,而是长期的、连贯的熏陶。这种做法,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父母得学会“身教”。
9、九思,既是使命,又是期勉,让程氏后人找到了方向,也给程氏子弟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程颢程颐)。
10、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11、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
12、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13、杨时(1053-1131)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北宋著名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令萧山任满(1111)后,寓居常州龟巢巷十八年,讲道于邹浮先、恭先兄弟创办之城东书屋,从者云集。南宋绍兴五年迁居武进雪堰龟山脚下,并以龟山自号,元初书屋改名龟山书院以纪之。
14、程珦为官清廉。在汉州做知州时,州府拥有自己的竹园,历任知州都将竹园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私财。但程珦却一毫不取,他对家人说,“竹园是公家财产,我岂能中饱私囊?”
15、程珦的弟弟早死,留下寡母和一个儿子,生活艰难,侯氏就把他们母子接到自己家中,对待小叔子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常均己子”。不但如此,她对家里仆人和仆人的儿女也相当慈爱,从不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
16、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流矢湖。这种鱼叫做箭杆鱼,为了顺口,干脆叫它“杆鱼”了。直至今天,黄陂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习射箭落湖,竹箭变成鱼,先有流矢湖,后有箭杆鱼。”
17、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18、散文随笔记事类文章2000字以内,小说以中短篇为主,诗歌3到5首,时事评论优先发表。
19、暮春时节,宋哲宗在程颐的陪同下在御花园散步。微风吹过,杨柳依依,尚在青春年少的宋哲宗便随手折下一根柳条玩耍。程颐见状,马上因势利导劝谏,“物亦有情,圣人万万不可伤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正是草木生长之时,不可摧折。”程颐进而说,“倘若将仁心推及四海,则是天下大幸!”
20、程颢有个女儿,自幼聪慧,品格高洁,阖族都很疼爱她。对于他的婚姻大事,父亲程颢、叔父程颐都无比重视,一定要找个配得上自家姑娘的贤者才行。然而七八年都没有挑到合适人选。眼瞅女儿越长越大,程颢程颐淡定无比,倒是不少亲戚长辈看不下去了:哪有因为闺女太贤惠而不把她嫁人的?你们哥俩不在乎,我们这些长辈还要脸呢。这些亲友降低了标准,替程颢哥俩物色女婿,害怕他们不屑,还不敢告诉他们。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亲友压根不了解程氏兄弟。
21、第二天,老二程颐到老大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候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老大不应该同流合污。老大程颢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老二一听自叹一声,自小到大以至于今,在学业品性上,还是比不上老大啊!
22、程颢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程颢觉得“孔颜乐处”的关键就是知识不要向外求,而要从内在的精神层面去寻找。由这句话就可看出,他的理解已经有了心学的雏形。
23、东汉时有个典故,某学者曾讥笑神童孔融,“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个典故也被侯氏用于教育孩子了。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俩一个比一个聪明,也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就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24、北宋元v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25、虽然二程兄弟常在一起探讨学问,但两人的生活之路却并不完全相像。
26、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27、伊水有情,河洛有幸。时至今日,程氏家训依然润泽后世,连绵不绝。
28、程道兴先生在中央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的战略背景下,得政府之支持,投资巨额资金,历经十三个春秋,建成了恢宏浩大、占地一万多亩、建筑面积三百多亩,集程林、程庙、二程书院于一体的中国最大儒学文化园林、中华理学圣地——“程颢程颐文化园”。完成了程氏家族的千年夙愿,实现了皇家近千年来的祠庙规制,实为中华民族之幸事,必将载入史册,汇入中华文明之长河。
29、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
30、如此说来,周敦颐能因材施教地教育二程,这也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之,二程经过向周敦颐学习,再经过一系列观念转变,逐渐诞生出了自己的独特哲学观,那就是理学。也正因如此,二程才被后世视之为理学的创始人。
31、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32、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33、北宋嘉v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34、 因为当时程颢和程颐一起居住在洛阳,因此他们的学说也被人们称为“洛学”,这也是北宋理学的基础。之后程颢又潜心教育,把自己的思想著成书册,并且用自己的毕生所得开设学庠,自己创造了一套打着“程颢”风格的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书籍为课本,再加上自己对于儒学经典高深的理解,以让受教育者循天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3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36、侯氏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早教专家,她在激发、督促孩子读书方面,采取了“亲情激励法”和“志向激励法”。
37、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
38、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又说:“理无形也”、“无形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粹言》),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重视教育程颐既是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