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3、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4、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5、议论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6、文首:开篇点题(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7、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
8、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9、(答题方法):①、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应该注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的位置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10、回答思路:借助题目、词前小序、关键词、注释、作者的生平、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找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
11、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2、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13、(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14、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15、可以称大熊猫为“萌宝”,“萌化”这个词语也不需要换成“乐坏”。因为这虽然是一篇新闻,但却是一篇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讲的是生活中的话题,为了贴近市民阅读习惯,运用生活气息深厚、已为市民大量运用的“萌宝”“萌化”的词,反而更显得亲切。
16、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17、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18、1 陈述句 述说一件事情,末尾的语调是平的,句末用句号,在意义上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
19、(打比方)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0、关联词语连接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由于分句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要恰当选用各种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去连接。由关联词语连接的句子叫做关联句或复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关联句分为八种类型:
21、(知识要点):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2、(6) 设问: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
23、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24、(答题格式):①、交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②、提示说明对象的()特点;③、题目生动、形象、新颖
25、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26、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要把人写真,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如何观察分析?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27、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28、(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
29、(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知识要点)
30、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31、如果是哲理,思考理-趣的融合、哲理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等。蕴含哲理,启人心智。
32、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3、d.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34、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35、答题模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说明事理要加入“通俗易懂”)
36、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37、定义: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38、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9、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40、(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1、作用:用简要的语言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
42、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43、(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答题技巧):(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题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技巧):(1)表态(删还是不删)。
44、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45、文中画线句子中“专家做过试验”这几个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6、文中:承上启下(总承上文,总起下文),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47、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表现了物候观测灵敏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48、(投稿类型)学生校园作文、教师生活随笔、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等
49、文末:总结全文;点题或点明中心;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50、②、用以下的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XX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中考考点):说明文中设问的作用(答题格式):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③、设置悬念。(中考考点):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题型分析):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51、阅读题常见题型,这类答题有方法,有规律,只要多读。熟读成诵,熟见方法,诵成规律。
52、作比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53、(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54、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55、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56、表达方式基本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57、(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58、第⑦自然段中加点词“也许”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59、③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0、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1、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62、不能删去。“也许”表示可能,不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删去,就表示肯定,一定会出现文中所说的情况,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实际,也不能体现说明文语文的准确与严谨。
63、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64、(常见题型):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65、⑤、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66、“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这句话中“到处”一词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最少两点)
67、应对策略:描述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译句子。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根据诗歌的语境,抓住主要景象或形象并概括出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分析出诗歌表达了诗人xxx的思想情感或给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68、不能删掉。“主要”表示最重要的,除了“主要原因”,还有其他次要原因。去掉“主要”,表示全部的原因都在这一点,显然与实际不符,用词不严密。
69、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70、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1、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72、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73、(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7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75、④.作比较:鲜明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便于读者理解。
76、(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