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出自于孟子的思想。比如说,一个小孩落水了,路人都会见义勇为,积极营救这个小孩,而不管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念。
2、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八识心王跟遍行心所法,还有别境心所法,乃至十一个善心所,同时统统具足圆满;所谓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全部灭除,所以成佛的时候就充满了智慧跟善心。
3、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而大概从人类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开始,这就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而今天,我想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4、除了这个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统统都有之外;还有另外五个法,是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人性是善还是恶)。
5、再仔细分析,这些善、恶心所,之所以能够产生,是缘于人人都有八个心,而这八个心识又有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别境心所法的运作作为基础,才能有善十一心所法,和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的运作。简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干嘛这么傻,任由工程持续进行,造成自己的大麻烦呢?
6、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
7、再来就有所谓的烦恼心所。烦恼心所又分成根本烦恼,随烦恼。
8、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
9、谓其性不是善,又不是恶,是无「善恶」可记别的没有属性也是一种属性。这无记的心性,唯识宗特为安名,叫作阿赖耶识,译为汉语就是「藏识]。世出世法的一切“种子”,包括我们所有经历的“痕迹”——都包「藏」在这个识中。
10、可见,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这就好比是教育孩子,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老师、朋友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如果孩子周围都是善的人,那么孩子就是“人性本善”;如果孩子周围都是不善的人,近墨者黑,那么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本恶”。
11、在告子看来,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人性就好比是一根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人性就像是白丝布一样,要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
12、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
13、这看似一念之间的选择,却是长时间学习、教育、积累和选择的结果。
14、无论是当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还是看到人间种种闹剧的时候,我们不禁都会问: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纵观历史,这样的问题会反反复复被人问起,但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中,又似乎没有谁能把这件事真正说清楚。这一次,我自己来,回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15、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最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16、陈老师:是的!宇宙万物,哪怕一个念头,都是〝能量的流动〞!
17、需要来自于人心的检验,实践的证明、辨别和判断。
18、如此学习下去,展望未来,是不是觉得自己充满希望?
19、 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
20、 五遍行跟五别境,就是我们的心它运作的一个基础;所有的后面的善心所,或是烦恼心所,都在这十个法的运作的基础之下才能够运作的。所以除了八识心王之外,还要有五遍行心所法,另外还有别境心所法;别境主要是意识所相应的,当然其他心还有不同的相应的方式。
21、不可能说一个东西,可能有、可能无、模模糊糊;有、无这件事情它是不能并存的。
22、陈老师:依陈老师个人学习的心得,个人认为〝宇宙是二元交换、互惠〞的世界,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有上帝、有天使就有撒旦、有魔鬼!所以,依〝吸引力法则〞,你的心念是〝善的〞,自然就会吸引〝善的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圈中!你的心念是〝恶的〞,相对的就会吸引恶的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圈中!
23、(如果你觉得每天分享的博文不错请在最下方右边点〝在看〞!也欢迎大家留言互动喔!)
24、 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25、《孟子》中记载告子的言论,他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26、而“性善”“性恶”论,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唯识宗的这种说法。
27、也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这六个识(这六个识,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体验到的,因为我们能够看,我们能听、能闻、能尝、能触乃至能思考);除了这之外,我们还有两个识:一个是末那识──意根,他能够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他叫作记忆的功能;因为人有这八个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
28、可是还有一些新闻,比如疫情来临时,像护师张静静一样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善。
29、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30、孟子的性善也好、荀子的性恶也好,经济学的性“自利”也好,乃至于唯识学的性无记,充其量也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假设和假说。
31、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更多更多的学习,增长智慧,了解八颗心及心所法的运作,让自己在解决了吃喝拉撒问题之后,能多作善,不作恶。甚至在每个吃喝拉撒正在进行的时候,为善,不为恶。
32、那为什么一些社会新闻报道出来,总能看到人性善恶的不同面呢?
33、人之初,性本善。现在有人在鼓吹,人之初,性本私。性本私已经是天经地义,这是资本在寻找道义,在私字大旗下,人性不恶才怪。民主,文明的灯塔国,毎天死于枪下的亡魂,数以百计。人性的丑恶已经表演得淋漓尽致。
34、荀子,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比孟子要晚出生59年,他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虚伪的,他非常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劝学》就是代表作。
35、欢迎大家留言互动,精彩的评论,我会置顶鼓励哦。
36、 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
37、压久了,不舒服了!我们开始去了知它,才说:“啊!这地方压久了。”那就是想了知(想就是知)那个压到的这种受的境界;
38、食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欲望越多,恶性越浓。如果要谈人性,我想应该是从有独立思维时才开始具有人性。只有最初的婴儿时代才能称之为“人之初”,因为只有最基本的温饱欲望,没有受外界世俗影响,白纸一张。而后在生活中,成长中慢慢树立了自身性格,各种想法来了,罪恶也就随之而生……
39、他们认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所以他们是君子,但他们的立论把人性与人性好的一部分等同起来,却是有失偏颇的。
40、如果有智慧,追循心运作的特点,是不是在恶心所法生起之前的五遍行五别境中,能提前刹车、警觉、遮止、控制、伏除恶法的生起?
41、由此,荀子也确认了人性中生而有之的欲望,生而有之的走向争、乱、穷的祸根,也就确认了人性的恶。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那就必然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所有欲望,于是才有了分配的问题,才有了经济学;否则,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还要个屁的经济学。而且,荀子认为这些欲望本身一定是不可能自我节制的,他不认为好色、好味这样的欲望会自我控制,而只有通过外界的礼义的约束和教化才有可能变好。
42、(有些人就是对于什么是正法?或者是说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他无所谓,他没有任何的好奇心,反正那个事情对、错无所谓;
43、 有了这五遍行跟五别境,就会有后面的所谓的善跟恶的心;所以如果我们来看心的结构,八识心王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还要有五个遍行心所法,来跟这八个心一起运作。所以这八个心统统都要有五遍行跟他一块运作;除了这个五遍行跟八个心王一起运作之外,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我们才能了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
44、孟子还强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他看来,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就看君主们如何引导,所以孟子鼓励诸侯们施行“仁政”。
45、 反之,却也有被修造出来的修恶,被国家、社会等组织共业所影响、创造出来的恶来遮障佛性」因为:宿缘、教育、环境、愿心…等等不好,所以造出「恶法」,这就是「修恶」。
46、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
47、无论我们自己是什么阶层,什么级别,文化程度高低,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往往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的就是人性的初始基础是向善的。
48、所以,我们劝女友不要对前男友的行为生起恨、怨、恼之心,这样真的很冤枉,为什么呢?男友心里起了恶法,染污了自己原本清净的容器,原本是值得怜悯之人,因为他自我染污必将自受其害,染污不了女友的如来藏,然鹅,女友却因此而生起了恨、怨、恼等随烦恼,也来染污自己的如来藏,不但身体生病,而又因为无智慧波及自己生起烦恼染污自己,真是好傻呀。
49、“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出自于孟子的思想。比如说,一个小孩落水了,路人都会见义勇为,积极营救这个小孩,而不管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