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2、·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名言解释)。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孔子名言解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5、(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7、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9、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10、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11、(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2、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13、(译文)孔子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会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
14、(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1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1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1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9、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2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用不仁义获得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
2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3、孔子语录: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个人的习性却相距很远。
2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26、·凡重外者拙内。(出处)《列子·黄帝第二》(译文)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在的素质一定很笨拙。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28、·吾道一以贯之。(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29、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30、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31、《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3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3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5、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