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半句说的是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不能长久的。(曾国藩名言儿孙不如我)。
2、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3、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4、小结: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孝亲尊师,勤俭节约,崇尚俭朴,不慕奢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给自己积累德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学以致用。
5、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6、答: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心是很重要的。要经常关心他们、要时刻想着他们,勉励他们和经常进行一些心灵的沟通。比如:他们谁平时有毛病了,冷了,热了,上学忘记带学习用品了,有没有缺钱,心里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学习上遇到难题了等等。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尽你的所能帮他们。
7、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8、毕竟,家风和家教,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
9、曾国藩之所以做到了,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时时处处以儒家的规范要求自己,尽一个当大哥的责任,对兄弟尽心尽力培养。其他对兄弟用情至深,事事为兄弟着想,用真情实感教化兄弟,无事不可对人言。其曾国藩自我教育严格,遇到任何事情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属于自己的责任坚决自己扛,及时修正自身的失误。最后,遇事多与父母和亲戚沟通,让家人知道实际情况,共同化解矛盾,使整个家庭和家族实现大团结、大和睦、大兴旺。
10、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11、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2、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似乎都淡泊名利,不希望子女做官,但左宗棠似乎做得更纯粹。曾国藩教育子女要多读书,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很多指点子女学业的记载,期待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不在于求功名,而在于明事理。
13、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4、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15、左宗棠死后,财产大概有5万两,也是非常廉洁,但比曾国藩还是多了7千两。这些钱,只是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留下了廉洁的美名,而曾国藩却没有。
16、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17、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曾文正公全集家训》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常人养生,不宜做加法,东补西补,一则打破体内的平衡,二则容易超出身体所需。养生之道的精髓,在于做减法。不仅要在物欲上做减法,在用心方面,也要做减法。
18、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也。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亡之灾也已。——曾国藩
19、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20、非常有趣的是,为了考察聂缉椝,曾家上下总动员,精心设计了一场场“考试”。
21、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也;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