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
2、《海上劳工》是法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
3、DelphineGleizes:西方的字符普遍缺乏表意的功用,所以与汉字相比表意功能稍逊。雨果曾经创作画作以作为给自己的情人朱莉叶的礼物,画作中他们的姓名首字母交织在一起,以作为他们爱情的象征。此外,雨果也将C想象成新月,将S想象成蛇等,以赋予自己语言更多的象征意义。
4、这可能是大家并不熟悉的,是维克多·雨果作为画家的侧面,在我们展厅当中展出了十几幅非常难得的维克多·雨果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原作,另外还有部分他的画作是以电子影像展现的。大家可以发现在展览中的视觉艺术,就是绘画部分,其实有两类,一类是维克多·雨果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另一部分是其他的视觉艺术家从维克多·雨果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获得元素所进行的创作。
5、精装硬壳、彩色印刷、206幅作品图,9位专家11篇解读。以大量的图片作为历史背景,图文并茂的描绘了维克多•雨果跌宕曲折的一生。
6、1856年,雨果出版了诗集《静观集》,诗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
7、1871年3月,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维克多雨果代表作)。
8、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9、1823年,随着自由主义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发生改变,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10、○ 特纳,暴风雪(SnowStorm),1812年。
11、还有什么虚实平仄,什么音律对仗,是很没有趣味的,简直是一种“诗的刑罚”。但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却引起他的兴趣,尤其喜欢唐诗。自己也学会作诗,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诗,名叫《茶溪》,是他保存下来最早的诗: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钓竿含了去,不识是何鱼?
12、居斯塔夫·福楼拜,法国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13、 法国的戏剧情况基本上跟其他欧洲国家不太一样,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就是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跟英国沙龙戏剧或者是西班牙戏剧、德国戏剧,他们基本上都违反了很多戏剧规则,而且已经完全抛弃了古典主义的风格,所以法国的情况在十七世纪还是非常独特的。
14、本书写于雨果流亡时期,在海边长大的雨果与自己流亡的海岛产生共鸣,《海上劳工》就像雨果做的一个浪漫而宏伟的梦,“他让人与自然短兵相接”——佐拉
15、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Academiefrançais)。
16、使用现有的中国装饰物已经不能满足雨果对中国工艺的痴迷,他忍不住自己动手,专门为“高城仙境”里朱丽叶的卧室和客厅创作了整整一组的“中国题材画”,包括19幅草图,38幅烙画,共57幅绘画作品,以各种中国主题的木刻。
17、雨果在流亡的过程中,亲自操刀,把自己的居所“高城居”装扮成了一座艺术宫殿。确切地说,是中国艺术的宫殿。
18、画家雨果的绘画除了超现实主义外,还有鲜明的中国情结。
19、雨果在《悲惨世界》创作过程中以怎样的视觉看待当时的法国社会?
20、(TheMouthofDarkness),1855-1856年。
21、雨果除了有文人和画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活跃的政治家。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之后,雨果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流亡生涯,并一直与新政权进行斗争。在流亡过程中,他在岛屿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海洋也成为了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在共和政体最终确立后,雨果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得到了人民的爱戴,成为了“法国人们的祖父”的角色。
22、第三位做发言压力非常大,因为前面两位老师,宫老师能讲,李老师还能唱,我更多是想从策展人、从我们美术馆的角度跟大家做一些展览台前幕后的分享,欢迎大家有时间能够移步到八楼展厅,通过视觉艺术作品更多深入了解维克多·雨果。我是学艺术史的,戏剧是门外汉,但是我们在策划过程中,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线索的内容,一个是介绍一下“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因为这个展览我们希望通过从巴黎借到的两百多件作品,包括绘画、书籍(算古籍,一百多年,也不是特别古),还有雕塑、海报等等,非常多样的艺术作品去勾勒出维克多·雨果波澜壮阔的一生。雨果算是十九世纪很高寿的作家,他出生到去世的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所以这也是讲述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展览。在展览当中,我们用了很多视觉艺术的作品来呈现维克多·雨果的戏剧创作。
23、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24、在1837年,他画出了一系列天马行空的钢笔墨水画,展现了沙漠风光中的东方建筑,它融和了波斯、俄罗斯和中国风格。狂放的线条,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西方传统绘画的东方意境。
25、 第三部戏剧作品是《吕伊·布拉斯》。夏多布里昂看过《埃尔那尼》后曾说:“我将去矣,而先生,你今方来。”《埃尔那尼》是雨果吹响的浪漫主义号角,像是一场战役,刚才的画面上也呈现出那个场景。《吕伊·布拉斯》可能是雨果戏剧的大功告成之作,所以我们选了这样的作品,以及他浪漫主义戏剧的最后这一部《城堡卫戍官》在展厅当中,这些其实是20世纪初的绘画作品的呈现。整个展览有关戏剧方面的策划线索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再次感谢袁莉老师,感谢上海翻译家协会和到场的各位,欢迎大家接下来继续聆听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院长劳朗·古特曼(LaurentGutmann)的分享。
26、李丹丹:衷心感谢上海翻译家协会,特别是袁莉老师,我们非常荣幸,今天也是算主场了,在与巴黎博物馆联盟共同策划举办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期间,首先这个展览就得到了袁莉老师,得到了上海翻译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也是我们的学术支持单位,今天我们又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举办这样的活动。
27、(Hicclavis,aliasporta)1871年。
28、书中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英勇善战,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29、《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对比,加强了小说结局的悲剧气氛,揭露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的糜烂、腐朽和没落。
30、《海上劳工》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为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以及为了成全戴吕施特与埃伯纳兹尔·柯德莱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偏见、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个集“约伯与普罗米修斯”于一身的海上劳工代表。
31、雨果还在作品中揭露了当时残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击了那种人们饿死可以而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和铁石心肠的市民在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时的那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
32、本次讲座由上海美术学院、上海明珠美术馆联合主办
33、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
34、小说最著名的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35、格恩西岛船主勒蒂埃利视为生命的一条汽船,因手下歹徒捣鬼,在海上遇难,船主和他的养女戴吕施特提出谁能救出汽船就嫁给谁。岛上正直勇敢的青年吉利亚特暗恋戴吕施特已久,为了能得到她的爱情,孤身一人前往大海,艰苦劳动,与惊涛骇浪、饥寒孤独斗争,又战胜了凶恶的章鱼,终于凭着大智大勇,救出汽船上的机器。他胜利回岛,却发现戴吕施特另有所爱,他以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她和心爱之人结婚,自己淹没在涨潮的海水里。
36、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37、 这幅画作是我们翻译成《城堡卫戍官》的戏剧相关作品。刚才宫老师也讲到有人翻译成《城堡的伯爵》等等其他的译名。
38、我们先看一下展厅,这个展览是我和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馆长热拉尔·奥迪内联合策展的,我们希望展现给中国观众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雨果形象,所以首先找了看似简单的时间的线索。我们从雨果给自己所作的年代划分——流亡前、流亡中、流亡后,这样一个时间线索去选取和排布展品。同时还有一条文学的线索,选取了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三部作品,这是我们的展厅,大家可以看一下。流亡前(1802—1851)我们选的是《巴黎圣母院》,流亡中(1852—1870)展厅的墙面色彩是海洋的蓝色,也是雨果在泽西岛、根西岛所被环绕的海蓝色,这一时期我们选取的是《悲惨世界》这部文学作品,流亡后(1870—1885)选的作品是《九三年》,之后是荣耀的部分。刚才宫老师发言时我们的所展现的背景图就是荣耀部分最重要的展品——罗丹创作的维克多·雨果的英雄半身肖像,原作现在就在8楼明珠美术馆的展厅当中。最后是“雨果与中国”部分。刚才宫老师也讲到浪漫主义的异国情调,雨果可以说是中国迷,对中国,尤其是视觉艺术非常沉醉,他自己也收藏了不少各种各样的中国器物,有些东西其实就是外销瓷,不见得艺术价值有多高,但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非常值得推敲,所以在展厅当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一部分呈现。
39、此后七年,雨果迷上了画古堡。这段时间,雨果几乎很少写作,并停止了公开发表政治言论,他在文学上被抑制了的创造力和消失的政治激情,在画画中得到了完美的释放。
40、1874年,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问世。雨果自1862年时开始创作,1872年完成,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
41、雨果从不向外界公开他的画作,是怕会影响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但他很喜欢与朋友、家人分享。雨果的部分作品被当时一些知名的艺术家赏识。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拉瓦(EugèneDelacroix)在写给雨果的信中曾说:“如果雨果决定成为一名画家而不是作家,那他将超越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
42、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进行辛辣嘲骂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同年春,他又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对反革命篡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
4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不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治体。革命的结果对人民来说,只是资本主义的枷锁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枷锁。财富和特权集中在一小撮统治阶级手里,广大人民依旧过着苦难深重的生活。
44、 首先在法国恐怕没有一个像雨果一样名气这么大的编剧、作家、诗人。法国每一个五千人以上的小镇,大部分都会有一个雨果广场或者一个雨果街道。这种光荣不仅仅是在他逝去之后才得到,当时在他的生活当中,就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参加他的葬礼,1885年在巴黎有两百万人参与他的葬礼,就是国家为他举办的国葬。很矛盾的一件事情就是当雨果活着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得到了这种光荣,但是逝去之后他的戏剧作品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搬上舞台,所以只有最后在法兰西戏剧院上演,其他的剧院没有上演他的戏剧作品。
45、维克多·雨果(1802-1885),其主要诗集有
46、6岁时,郭沫若进“绥山山馆”拜师,在大成至圣先师的神位之前,磕了几个响头。开始学些《三字经》、《千家诗》之类,并开始作对子。7岁时开始作试帖诗,老师出了些什么“赋得山雨欲来风满楼得楼字”的诗题,这对儿童就像巫师画的神符一样。
47、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48、○ 雨果的儿子乔治·雨果所作油画《高城居餐厅》,
49、 把话题拉回到戏剧,策划展览的过程实际上是要通过一些线索讲故事。除了跟大家提到的那两条比较显性的线索之外,这个展览当中还穿插着一些隐性线索,比如雨果的诗歌、雨果的绘画以及今天我们的话题——雨果的戏剧。就像刚才宫宝荣教授提到的,雨果浪漫主义的戏剧短命,所以我们选取的作品年代跨度不是特别长,从1830年到1843年。作为策展人,我们讲故事都是通过艺术作品、视觉作品。我跟奥迪内馆长进行了很多讨论,从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馆藏当中我们选取了跟四部戏剧作品相关的视觉创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作品的样子。
50、“在这个领域内,最后决定意义的画应该属于一个非职业画家,此人先于兰波,已经借助水墨‘固定眩晕’,探求自己的潜意识。这位不受重视,想象力恣肆奇兀的画家,是一位伟大的文豪,名叫——维克多•雨果。”
51、雨果从未想要通过绘画去宣传什么学说,或者达到一个具体的目的。他的绘画创作与写作无疑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创作是雨果面向世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途径,而绘画则是回归自我,释放自我的方式。这位文学大师在色彩与线条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从而以更好的状态用文字与现实抗争。
52、 为什么雨果的名气有一段时间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是艺术方面和政治方面的一些思想,有些事情比较反对。首先从戏剧的角度来讲,一直到十九世纪,法国古典戏剧有很重要的规定,首先有三一律的规则,还有喜剧和悲剧两种戏剧风格,分得非常清楚。这种古典主义戏剧的最好代表之一是法国的高乃依,在十七世纪。
53、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54、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
55、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56、2019年11月1日,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19世纪法国文学教授、l’UMR5316Litt&Art格勒诺布尔文学及艺术学会成员DelphineGleizes教授来到上美讲堂,为上美学子带来了对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艺术创作解读。DelphineGleizes教授研究维克多·雨果多年,主要研究文学与视觉文化之间的联系。DelphineGleizes出版了多部关于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尤其是《荧幕上的维克多·雨果作品》(魁北克/巴黎,2005),并于2015年与CyrilDevès共同举办了以“维克多雨果·一个世纪的传说”为主题的研讨会。
57、《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862年雨果还在根西岛流亡时就开始为酝酿中的这部小说搜集材料,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作了充分准备,十年后动笔写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
58、雨果的儿子查尔斯曾回忆道:“与常规绘画流程不同,雨果画画的时候,几乎不会事先画草图,也不会考虑构图。他不从整体的结构画起,而是从细节入手。比如画森林,从画一根树枝开始;画自己住的小镇,从山墙开始;一点点的,整个构图就逐渐显现出来。他的画作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出乎人们的意料。”
59、《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60、1819年,雨果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61、起初,他只是画一些嘲讽艺术圈、上流社会和“古典作家”同行的小幅讽刺画。但自从结识了艺术修养了得的美丽情人朱丽叶·德鲁埃后,他的画开始转向内心的风景。俩人一起旅行,这期间雨果才真正地对绘画着了迷。
62、◇李丹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与西方艺术史专业博士、法国尼斯大学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硕士。曾供职于巴黎法语联盟驻华总代表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并长期以策展人、学者、译者身份活跃在国际艺术交流最前沿。
63、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已经选入了中国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
64、象征主义作品《海军导航卫星》,有时候他的画作比文字更直击心灵,更令人震撼!海军怎能导航卫星,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65、15岁,他离开沙湾到乐山县城读高等小学。年假时自己通读了《史记》,很喜欢太史公司马迁的笔调。16岁升入设在乐山的嘉定府官立中学堂,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如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等,还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66、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67、这些图画所描绘的莱茵河远远超越现实之上。雨果凭借愈发纯熟的绘画技巧,赋予了这些奇特的画作,以一种戏剧化的艺术效果。
68、1845年,雨果被路易·菲力浦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
69、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