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出路又在哪里?表现出对d和革命的忠诚吗?他已经发自内心地渴望“时代的政委/用一道命令笼罩/在我思想上”,以此做一个称职的、“出产幸福的/苏维埃/工厂”(《回家!》,1926)。四年后,马雅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首长诗《放开喉咙》以期待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评估结尾:“现身于/未来/光明年代的/中监委,/在诗坛/自私骗子的/匪帮头顶处,/我就仿佛/把布尔什维克的d证挥,/举起我/那一百卷/有d性的小书”(《放开喉咙》,1930)。而在莉莉的日记中我们看到,创作《放开喉咙》时的马雅可夫斯基,已然开始考虑是否要入d。出路是放弃未来主义吗?一九一八年后,不管诗人是否明确地提出要进行艺术革新,工人阶级都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写作对象,可是工人阶级又将他的诗歌看成是资产阶级美学的体现,也就是未来主义者自始至终试图打倒的对象。马雅可夫斯基无法理解这一悖谬,正如他无法看出更荒谬的是他自己试图将两种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美学观念结合在一起……所以,诗人首先在“形式”上放弃了未来主义。他先是在一九二八年退出了艺术左翼阵线(“列夫”)——理由是现时代的艺术必须“放弃文学宗派主义”;随后成立了革命艺术阵线(“莱夫”),新的团体以新的方针“为了什么做?”取代了“列夫”的旧方针“做什么?”和“怎么做?”——理由是诗人们要“与不问政治作斗争,并自觉将艺术定性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鼓动”。
2、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3、《云》虽说是献给莉莉的,但激发马雅可夫斯基创作这部长诗的却不是她。不过从此之后,她将成为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中唯一的女主人公。1915年秋,马雅可夫斯基在创作一首新的长诗《脊柱笛子》。“《笛子》写得缓慢,每一部分写完后他都会激昂地朗诵,”莉莉回忆说,“先读给我听,然后读给我、奥夏和所有其他人听。”莉莉的一大天赋就是善于倾听——她对诗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对一切有创作才华的人都很慷慨。1916年该书由奥马布出版社发行,书上印着题词“给莉莉娅·尤里耶夫娜·布”。
4、一九八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修订再版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五卷本《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今天看来,至一九八七年底出齐的这四卷,依旧是国内最全的一套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集。据洪子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介绍这位诗人,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而真正的翻译热潮则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中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不下三十五六种”。1新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尽管相较“十七年”有所锐减,但同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对比,选集在八十年代的再版又可视为诗人在新时期的短暂回潮。除了人文社的这套选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关于诗人的译介和研究主要还有飞白的三卷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武汉大学图书馆编印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资料索引》,岳凤麟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到了九十年代,译介彻底冷清下来:整个九十年代,除了一九八八年的两部书——诗人与恋人的书信《爱是事物之心——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学林出版社)与卢永新编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外,再无其他迻译问世。新世纪以降,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可谓降至冰点:寓目所及,只有两种旧译得以再版:《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原主编余振先生重新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和飞白译作的重编本《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5、那莉莉呢?她是如何看待马雅可夫斯基的激情冲动的?写完《脊柱笛子》后,马雅可夫斯基把她请到自己在望德街的公寓。他用赌博赢来的钱和报社的稿费在叶利谢耶夫食品店买了烤牛肉,在美食家食品店买了杏仁糕点,在克拉夫特糖果店买了两斤多酒浸樱桃和巧克力,又在艾勒斯花店买了鲜花。他把皮鞋擦得锃亮,又戴上了最漂亮的领带。朗诵完之后,莉莉说了自己有多么喜欢他,可马雅可夫斯基却勃然大怒:“喜欢?然后就没了?为什么不是爱?”莉莉答说当然爱他,但内心深处她却在想:“我爱的是奥夏。”
6、其实,在诗歌创作的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最彻底也最轰轰烈烈的,无疑是苏联未来主义代表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与其他追逐形式主义的现代派诗人不同,他信仰革命,描写革命与爱情,这是他的诗歌之树赖以生长和枝繁叶茂的沃土。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他把自己比作耶稣基督十二使徒之外的第十三个人,并且预言了俄国革命将在1916年到来,仅比实际上发生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提前一年。革命胜利后,他除了赞美“这嵌满五角星的/俄罗斯共产d无边的天空”外,也斥责过苏维埃的“文山会海”,他对那些一天中要奔忙参加多场会议的人进行了超现实主义的描写:“不得已,才把身子斩断/齐腰以上留在这里/下半截/留在那里”,这首诗歌获得过革命导师列宁的高度赞扬。对革命的真诚与激情,直接催生了他诗歌表现的高超天赋,让他的诗歌具有预言般的光彩和重锤敲击的节奏。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等都是他诗歌的盛赞者和崇拜者。茨维塔耶娃曾经在马雅可夫斯基生前,称赞他比十字架和烟囱更高,是在火焰与烟雾中受洗的圣徒。二战后,美国著名的“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在大街上高声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口袋里装的却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选本。
7、当时的人都否认、嘲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才,说他“像个冗长/下流的笑话”。但未来却属于他,他在一个弥赛亚般的启示中看见了“一个穿越时间之群山者,/却没别人看见他”。他看见“某某某某年”“戴着革命的荆棘冠”在临近 :
8、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诗句结构特殊,往往一句分成若干行,有时甚至一个词也分成若干行,排列成楼梯式。它洗练严谨,突出了诗歌的顿歇作用,强调了最有分量的词语;节奏分明,刚健有力,特别适宜于朗诵。人们称这种诗为楼梯诗。它的创造者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歌手马雅可夫斯基。
9、(7)茅盾主编《闻一多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北京,第124页。
10、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个复杂的人,马雅可夫斯基有许多面向,而且每个面向之间显然存在着模糊地带,有着相互的影响。但总的来说,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主要面向,一个是作为未来主义者和宣传鼓动家的马雅可夫斯基,那个身材伟岸、声调洪亮、目光如炬的马雅可夫斯基;一个则是作为情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这个马雅可夫斯基温柔、敏感、善妒、心细如发,既被众多女性爱慕,又被爱所困,甚至为爱所奴役。这两个马雅可夫斯基如此矛盾反差如此之大,仿佛是被强行扭结在一起,起初他们似乎还可以勉强共存共生,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各种事件悲剧性的发展,这两股相反的力量越绷越紧,最终在1930年4月14日这一天彻底绷断。每一个杰出诗人都是例外,是生命的奇迹,那么这个双面马雅可夫斯基正好提供了我们探究杰出灵魂的途径,那绷紧的绳索和生命间也许隐藏着一位杰出诗人全部的秘密。
11、1929年,在玛丽雅姐姐莉莉娅的介绍下,马雅可夫斯基认识并爱上了女演员娜拉·波隆斯卡娅。而那时的娜拉·波隆斯卡娅已婚,虽然她迷恋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和气度,可是她并不愿意和丈夫离婚。
12、时隔近百年,面对人类社会各种令人困惑的情景,吉狄马加明智地选择了马雅可夫斯基这座时代精神与诗歌领域的高峰,呼唤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灵魂的复活,在肝胆相照中与之对话,让对话的光芒投向读者的内心。无论从诗歌发生还是接受者的角度,这都是一次伟大的语言艺术的创造与尝试。
13、从诗上说,我是喜欢惠特曼、凡尔哈伦和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大诗人玛耶可夫斯基、布洛克的作品的。(4)
14、21格里耶:《关于某些过时的定义》,《为了一种新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15、奥西普最早恢复平静。他宣称,即使马雅可夫斯基再也不写一行诗,也都将是个伟大诗人。“他从他手里夺走了笔记本,”莉莉回忆说,“整晚都不归还。”当马雅可夫斯基拿回笔记本后,他在上面写了一行献词:“给莉莉娅·尤里耶夫娜·布里克”。这天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之上,但这并不是最后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将把自己著作集的每一卷都献给莉莉,直到生命尽头。
16、马雅可夫斯基的热情,对我有启发。李季、严辰、贺敬之、郭小川等人也受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中国诗人移植了他的楼梯式诗体,使之在中国土地上开花结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