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我们应该肯定每一个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为真理存在,故而生命不朽。
2、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3、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时也大都结束了。
4、亚隆认为,缺乏爱的童年对叔本华的未来有重要影响。他无法获得爱自己所需要的基本信任感,对外界的人物和生命也缺乏基本信任感。他会对别人充满疏离和敌意,困在自己的孤单的世界里。
5、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
6、在欧文亚隆看来,在心理咨询的氛围中,通过共同的痛苦,人们可以彼此连接,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力量。
7、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
8、他人的存在往往会扰乱你的心神,破坏你精神的宁静。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与忧愁,往往是因为自身心灵的不宁静。
9、尽管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承认,但叔本华也否定了当时作为权威的费希特和黑格尔。一个人反对权威,如果他暂时不能超越权威,必然会受到权威的压迫。
10、父亲死后,母亲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快乐,叔本华却陷入了漫长的无期徒刑。
11、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12、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13、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14、无论如何,读书,都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15、亚隆推测,可能叔本华成为“父亲”的愿望,遭到母亲无情和嘲讽的拒绝。
16、西方传统的哲学思路,要么认为世界不依赖于主观而存在,要么认为世界完全依赖于主观而存在。但叔本华的思路则完全跳出了唯物或是唯心的窠臼,指出了第三条路。
17、但比较奇怪的却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东西,却在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给弄出来了,就把整个智慧的框架给奠定了,往后余生,都是在查缺补漏。
18、正如叔本华说的,"那些完全、真正的来自灵魂的安宁和平静,是这大自然所能给予我们的仅次于健康的莫大的恩赐,然而它只有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拥有。"
19、除去早年短暂的经商经历,叔本华一生都在和哲学打交道,都在寻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20、相反,我们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我们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不会是别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因此,我们不再受到生活中惯常幻象的迷惑。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
21、朋友不再是感情的象征,更不能成为两个人之间的纽带。
22、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原来有些时候,我们的敌人比虚情假意的朋友更加纯粹!
23、作为家庭中的长子,父亲希望他继承自己的商业遗产。可叔本华对哲学充满兴趣,渴望做一个真正的学者。父亲告诉他,他可以为他提供一次难得的欧洲旅行,代价是放弃学者分生涯。出于年轻人的浪漫天性,叔本华答应了,这让他充满自责和内疚。
24、《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25、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26、 责任编辑: 美美 花落千江水 静墨 枫丹白露
27、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通过著书立传表明自己的孤独,而一国的领导则也由此好,他们很少有闲暇,也不大长篇著述,譬如中国古代一国的国王则通过日常口语时常表明他们是孤独的~他们是寡人等等,不必一一列出。
28、叔本华有这样一个愿望,拥有内在力量或美德的人,不需要任何来他人的供给,可以自给自足地获得圆满。
29、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30、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和现实充满矛盾的人,叔本华肯定悲观,却把生活过成一种乐观的典范,而尼采,肯定人生,生活却过得悲观无比,最终疯癫在人生途中。
31、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
32、后来的尼采,跟着叔本华的悲观意志主义,却走出了积极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否定了人生,尼采则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读一点尼采,你就会发现,尼采的乐观,完全笼罩在悲观的情绪里。
33、由此,叔本华得出一个看似很悲观的结论: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
34、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35、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36、除线上专属活动界面外,在第三季“多多读书月”期间,“为你读书”公益捐赠行动将持续联合地方政府、主流媒体、作家走入陕西、贵州、四川等中国最偏远地区中小学,为山区的孩子带去阅读和知识。
37、母亲日后后悔自己的婚姻:“显赫的地位和头衔对年轻女孩具有极大的美丽,会诱使女人被婚姻套牢……这是错误的一步,她们的余生必然要承受最严酷的惩罚”
38、叔本华本身就是矛盾的,他的哲学和生活,他的生活,并不是践行他哲学的实践。
39、但说出这句话的叔本华,早年却不得不被迫从商,接受父亲的遗产。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能重新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学问。
40、由此可知,对孤独的喜爱并不是一个原初的欲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们那里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要降服那天然的、希望与人发生接触的愿望,还要不时地抗拒魔鬼靡菲斯特的悄声的建议:
41、佛陀的终极指向是《心经》中的关键词——“五蕴皆空”,并围绕如何达到“空”而建构了一个既思辨又实证的宏伟体系,凡人要想真正悟道,难于上青天。而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更趋近现实人生的考虑,着眼于尘世间的幸福如何获取,并且给出了普通人颇为可行的方法。
42、他认为,世界不过是神经系统过滤组合产生的幻象,我们只能通过身体了解这个现象世界。
43、因此,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甚至那个交际广泛的法国人伏尔泰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对孤独有着强烈的、永恒不变的爱。他也为自己的这种偏好说出了同样的理由:
44、63岁,他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著作),声名鹊起。靠继承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1809年初,21岁的叔本华对歌剧女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见钟情,然而女神却另有所爱。他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45、"确实,当朋友陪伴时,忙于伤心,吐苦水,没有时间去思考;当一人时,一切都安静下来,我不断与内心对话,待到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一切也就过去了。"
46、长期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微笑,久而久之,我们会给自己带上隔绝内心与外界的面具。
47、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浮士德》 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对这一命运他们有时会嘘唏不已,但是他们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选择了孤独。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这方面做到“让自己遵循理性”变得越来越容易和自然。当一个人到了60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48、在那一刹那,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份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那么他一定是你真正的朋友。
49、因此,这么看来的话,叔本华是在积极地悲观,积极地否定人生,积极地批判作为表象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肯定意志做准备,都是为了肯定人的意志。
50、这些朋友换了一拨又一拨,很多人乐此不疲的陶醉于这种虚假的友谊之中。
51、在叔本华生活的年代,黑格尔作为哲学界的大腕,成为了哲学界的主流,大家都认可黑格尔,至于叔本华,谁知道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52、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也就是说,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53、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54、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55、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现在,他们刻意再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们,除非这些人并不属于泛泛的平庸之辈。
56、孤独的人,是否只能选择叔本华的思维方式,以哲学的理念恪守自我孤独?
57、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58、当他生命中的一个女人倾述:我本来可能很爱你,但是你破坏了……
59、因此,对于独处的热爱变成了最简单和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此之前,它却必须先和社交的冲动作一番角力。在孤独的生活中,我们如鱼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个人——正因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鹤立鸡群、形单影只——在年轻时都受到这必然的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松地长舒一口气了。
60、叔本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观,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61、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62、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63、而身体的本能欲望,会给人带来困扰。欲望的满足与受挫,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64、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65、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66、其实只有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联系,你所谓的个人意义才会存在。
67、他童年时,屈于父亲的凶暴,忍受着孤独的,黑暗的,魔鬼式的训练。他成年后,失聪,掉入死寂的无声世界,音乐家失去听力,相当于画家失去视力,演说家失去语言能力。
68、第一个论断是:世界是我的表象。意思是世界其实由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而存在,“两者存则共存,亡则共亡,双方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
69、他活着的时候,输给了时代,他死了之后,时代慢悠悠地承认了他。
70、“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71、叔本华说的,"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他毅然选择前者,因为他说过——"然而,伟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有时也会为此命运而深感痛惜,却又总是选择它,因为庸俗者比孤独者更为不幸。"
72、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73、"一晚上,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想通了,不值一提。谢谢你的陪伴。"
74、当一个人感到孤独,心里压抑,心情不宁静,难过情绪涌上心头,千万不要试图去找其他人来解脱。
75、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著作有《人生的智慧》、《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人生哲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76、叔本华的父亲是德国但泽非常成功的商人,从事谷物、木材和咖啡的交易。他继承了庞大而悠久的家族企业,并一门心思想要将其发扬光大。
77、简而言之,普罗大众大体代表着庸俗,而卓越者大抵代表着孤独。
78、流行的是尽量逼真和自然的显示出对朋友的重视、努力配合朋友的感情需求。
79、正如我的一些朋友说的,在一个人的时候,感觉时间总是停顿的,缓慢的,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闹哄哄的,感觉时间总是连奔带跑的,一抬头,一眨眼便是一天。
80、他承认人生是一场梦,是一种虚幻,和佛教所说的,人生是一场“玛雅”一样,但佛教的人生如玛雅梦幻,似乎是真的不在意,叔本华不一样,叔本华看人生虚幻,则是为了肯定个人的意志,为了肯定作为人的属性。
81、想要获得个人意义,获得存在感,就必须与他人产生联系。
82、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83、欧文亚隆是存在主义治疗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强调此时此刻。如何去直接接触自己的身体感受,无论是快乐、困惑还是痛苦。在情感的觉察联结中,情绪可以流动和转化,自我可以重塑和生长。
84、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的伟大成就,大都是在他一个人,与孤独为伍的时候实现的。
85、尽管如此,在其书走进人群的时候,这位老人依旧老怀宽慰,倒不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名声,而是自己肯定的东西,终于可以被人知道了。
86、母亲在叔本华出生后,很快就厌倦人母的乏味角色,开始渴望自己热情的人生命运。父亲顽固而冷酷地限制她,却因为焦虑和绝望走向死亡。父亲死后,母亲逃脱了婚姻的囚笼,开始了自由的沙龙生活。
87、叔本华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从商的人,后来转行去做哲学,却也做得挺好。
88、当菲利普屡次用叔本华为自己思想辩护,欧文亚龙的小说代言人朱利斯追问:你自己的感受呢?
89、尽管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承认,但叔本华也否定了当时作为权威的费希特和黑格尔。一个人反对权威,如果他暂时不能超越权威,必然会受到权威的压迫。
90、《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