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
2、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
3、 《我们欠中国制造一个道歉》 《一叶知秋》
4、旅行带给他更多的是心态上的改变,看过很多不同的人的生活后,他认识到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有背后的合理性,“非洲人的生活状态和日本人的不一样,非洲人每天过得很开心,日本人过得更累一些,但这并不因为谁比谁聪明吧?”把目光再次看向周围人时,晨星变得不那么愤世嫉俗了:“有的人每天就只是上班下班,他其实也有理由,他要生存,要照顾家人,他可能也想去玩儿,但是他放弃自己的人生,把最好的留给他的孩子。如果我跟他换一下,我可能也没法做得比他更好。”
5、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6、顾炎武晚年时,清王朝对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康熙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下令叫各地举荐著名学者。顾炎武那时已是名闻天下,也有人举荐他,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7、旅行对顾少强来说不是什么事物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也没有目的,不是为了放空自己、缓解压力,而是在亲自体验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达到知行合一。“旅行和是否辞职、有没有钱、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都没关系,朝九晚五你就力所能及地走;没钱也可以穷游,一样很精彩;结婚了、有孩子,你就带上家庭成员一起走。也不必为了旅行而旅行,没有人给你布置这样的任务。”
8、的战略思想,提倡国家要加强边防力量,要关心边境人民的疾苦,设法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顾炎武是谁)。
9、在顾少强看来,原本的教师工作没有妨碍她的旅行。在工作的11年里,只要放了寒暑假,她就出去旅游。放假第一天出发,赶在学校动员大会的前一天回来。每个学期的工资全部充作假期的旅费。她辞职更多是为了过另一种生活。
10、 《别再跟风污蔑国人了》 《Hi,Im’China》
11、 昆山人对顾鼎臣的感恩主要得益于他为家乡人所作出的三大贡献。其为民请命,减免税赋;其修筑城墙,抗击倭寇;其秉公执法,仗义公断。后人为了纪念清官顾鼎臣,就在他去世的20年后,在风景秀丽的亭林园内建造了“顾文康崇功祠”。并且在祠堂外种植了挺拔的“状元松”、修建了气势恢宏的“五柱三牌坊”。亭林园中顾文康崇功祠、五柱三牌坊、状元松等景点,组合成小型的“顾园”,曾是亭林园中的重要景区。解放后,“顾园”格局逐步淡化,已融入到整个园林中。改革开放后,在祠堂边竖起了两块“公生明廉生威”的碑石,成为廉政教育的基地。
12、也就是在2012荣获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13、明代后期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实际上已经不能解救天下危急了.所以顾炎武提出这句话就是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这句话就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14、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只身北上,开始了终其后半生的漫游生活。在25年间,他遍历大河上下,所到之处,即考察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同时广交师友,砥砺学问。后人记载顾炎武在旅途当中往往用骡马载书随行,每到一处,都会访问当地故老,将所见所闻与书中的记载相参照,一旦发现不同之处就记录下来,详加考辨。他一生学问的结晶《日知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
15、胡思敬《国闻备乘》中记:“自科场废八股改试策论,又废科举改学堂,《日知录》《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三书盛行于世。”章士钊说顾氏《日知录》的重获盛行,即与科考策论有极大关系:“顾氏《日知录》者固国闻中之良书也。数年前石印,书贾发行之数,不下十万,其所以然者,乃以其言蕴藉,而且殚洽于试场之吞剥,与国中治国闻者之级数,毫无比较之关系。”而章太炎的《訄书》,章士钊认为其价值与顾氏之书不相上下,然而由于文义艰深,更重要的是与时务策论关系不大,因此不获流行。陆费逵也回忆,因为科举改革,要考史鉴策论,“于是《廿四史》《九通》《纲鉴》以及各种论说,又复盛行一时。”商务印书馆新印《历代通鉴辑览》和船山《读通鉴论(附宋论)》,也在广告中称“二书于考试学堂需用皆急,特坊间并无佳本,士林憾之”。
16、选择以旅行为生活,好与不好的事情相伴而来。黎瑾遇到过善良的人,在俄罗斯半夜找不到预订的民房时,一个路人邀请他们去自己家住,也曾在德国街头被人拦住索要过路费。“旅行的每一天都在发生不一样的状况,可能是你曾经想不到的。有全职工作的时候,你解决的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不会遇到完全陌生的问题。”
17、昆山=新加坡×4(国土面积641平方公里)
18、 《台湾,好自为之》 《谁说中国只会抗议?》
19、也就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已
20、至光宣,士人谈亭林,亦未脱古为今用、“参酌吾国旧有之制度”;但由于西方政体、制体论说大量引进,有些援引走得更远,衍为一种中西杂糅的形态。尤以亭林“寓封建于郡县”的讨论对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影响为典型。诸如,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关于“公黜陟”、“免回避”、“许自陈”、“复乡职”等篇内论说的,便是竭力将寓封建于郡县混合进新的地方自治方案中。康有为则更直陈地方自治“即古者之封建也”。而在黄遵宪、袁昶、戴鸿慈、端方等人有关自治与立宪的论说中,都能很清楚看到顾炎武的影响,甚而直接以泰西之地方议院比附“大儒顾炎武谓行封建之意于郡县之内”,“则外侮不能乘虚而入”。1906年《政艺通报》上《顾亭林日知录之地方自治说》一文:“今采录其议论政事各条之关于地方自治者,排比而释之,或参以己见,意在发明而止。近日寰宇竞侈言立宪,而立宪之根本,在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又不能纯取欧美之制移之吾国,遂可谓之推行而尽善也。参酌吾国旧有之制度,古先之成说,而能致谨于历史、地理、风俗、民性之间,然后可措之有利而无弊,则此篇之为,未可以其陈迹而尽弃之也。”古先之成说,是推行制度革新有效、有益的思想资源。经世之学到了晚清,洐化为“古为今用”,甚至“古已有之”、“西学中源”说。而邓实在《明末四先生学说》文中说:“亭林先生当晚季,目睹不学之患,故首以读书哭告天下,力矫明儒之空疏无用,而以经世实用为宗,遂以开有清一代实事求是之学。”亭林等人关于治道的种种论说,便因此与晚清中国的经世时风、改良政潮成功接榫。
2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22、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金山》)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
23、●《三十而已》:中产阶层焦虑和独立女性幻梦
24、顾少强喜欢古镇,假期就去乌镇、南浔、丽江等地住上一段时间,还在丽江咖啡店做过义工,因此结识了爱人于夫。所以在辞职去旅行了几个月后,她和于夫去成都周边的街子古镇开了家客栈。“古镇的生活和城市不同,没有超市、商场、电影院,没有娱乐,但这就是我想要的,民风淳朴,有什么事儿全村都会知道,人和人的交往更有温度,蔬菜瓜果新鲜而便宜。”在旅游旺季的时候,顾少强需要一睁眼就开始忙碌,接待客人、打扫房间、炒菜做饭,“很多人羡慕我的生活,但真要交换,他们未必肯过。”
25、在川藏线上,经常可以看到叩拜朝圣的藏民,几人同行,带着一辆牛车或拖拉机装食物、日用品,走几步磕一个长头。一路寺庙众多,富丽堂皇、气势恢宏,藏民自己住的房子却普遍简陋。“他们非常虔诚,会把几乎所有的财富、时间、精力全部捐献给寺庙,”看到这些藏民,Panda突然觉得,人们在城市里获得的物质成就,在这个地方都是没有价值的。
26、就随便投资120亿建了全国县级市里程最长的中环快速路而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达20多年,游历北方大地,无非是为了乘机而起推翻清朝统治,其民族气节一直以来激励很多志士仁人。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性,对于后来的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引导性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对清朝政府的时候,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力之深远。
28、晨星旅行回来后反而能够开始接受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阿兹猫与他不同,旅行回来后找到一份比之前更轻松、环境更自由开放的工作,她仍然不快乐,她自己也不理解这是为什么。重新入职的四个月里,阿兹猫一次次动了再出发的念头,去四川、贵州、云南……然而每次归来,不快乐的情绪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重了。
29、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0、顾炎武这样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人可与之抗衡。顾炎武曾经客居北京。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祯去他住所拜访,对顾炎武说:“先生博学强记。
31、顾炎武身体力行,从来不“纸上谈兵”。他每到一处考察,凡是能办到的,总是亲自去办。他看到北方丰富的水利资源被白白浪费了,深感惋惜,就计划把南方的水车、水碾、水磨引过来,还写信邀请南方的朋友来边塞一同实现这些计划。他到一处住下来,看到可开垦的荒地,就向当地农民建议垦荒,并亲自挖地,种植五谷,深得农民的钦佩。
32、 玉山雅集创造了九个“必有”:必有名士,必有醇洒、必有美姬、必有良辰,必有好景,必有佳题,必有诗咏,必有汇集,必有不朽,光裕后世,影响甚巨。一时间,玉山佳处竟成为元末东南文化活动中心。
33、除“经世之学”,“君国之变”与“种族革命”是晚明三先生在晚清被复调、高调提起的另外两重缘由。
34、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35、 伟大的爱国学者顾炎武被誉为昆山“三贤”之首,人称亭林先生。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不朽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36、Panda原本打算过年后重新找一份工作,没想碰上了疫情,之前有意愿的岗位取消了招聘,没有看到太合适的工作,他开始自己接项目做。“其实自己接项目工作和旅行时候的状态有点像,我可以做决定,要不要合作、以什么价格,赚的每一分钱都完全靠我自己,哪怕我赚得没有原来那么多,但是有成就感。没有人会对你指指点点,没有人会强迫你去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东西,我觉得比较自由。”
37、1898年8月《申报》上有题为《论改试策论后士人家塾诵习课程》的论说:“今之势固急经济而缓词章也”,所以,除传统必读之书,古近名人论经济的文章亦不可不读;而《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之类有关中国与世界的时务书,更应“次第阅识”,在家塾中或令初学者取报章分别句读,“以清纹理”。经济文章应当成为圣贤文章之外的必读书目。《申报》时务书广告中有言:“自科场改制之诏下,坊肆所出近人策论几于充栋汗牛。”《日知录》《明夷待访录》《通鉴》等史论书籍也因为改试策论而畅销起来。1901年《申报》上《劝诫学生文》:“今之所谓学者,时文而己,诗赋而已,小楷而已,训诂而已。问有能以历代政术为学者乎?无有也。问有能以本朝掌故以为学者乎?无有也。问有能以天下郡国利病为学者乎?亦无有也。”是以人才不兴、国势不振。作者于是呼吁广设学堂,习有用之学。《得气之先》一文,论及八股取士时代,国家崇尚时艺,士子沉埋八股,无复有宏通淹雅之才者,“方今朝廷锐意求新,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首重经世有用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