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22日,陈独秀又接连出现3次昏厥。邓仲纯打了强心针抢救,才又慢慢苏醒过来。
2、写完之后,已近中午,陈独秀感到头又晕了,便躺到床上休息。正在此时,包惠僧从重庆专程赶来看他。见到老朋友,他喜形于色,又挣扎着坐起来,吩嘱潘兰珍到镇上买了一点猪肉,中午的饭菜有了荤味,便觉得丰盛了许多。陈独秀说道:“要像上次邓老请客那样,我可请不起,惠僧你就凑合着吃吧!”
3、1932年10月的一天,潘兰珍带着女儿回到南通县余西老家。没想到她回家没几天,即在当月15日夜里,陈独秀被捕了。当潘兰珍回到上海住地,得知自己丈夫陈先生被抓走了,一下子惊呆了。她父亲正好从街上买回一张10月20日的报纸,打开一看,头版头条写着“陈独秀已押到南京受审”,下面刊载着陈独秀的一幅照片。潘兰珍一看照片,几乎晕倒在地。她口中喃喃地唠叨着:“李先生,你这个李老头,原来你是陈独秀。”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把报纸都浸湿了一大半。思来想去,她决定去南京看望陈独秀。
4、陈独秀历尽人生坎坷,晚年尤其不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潘兰珍这位年轻的妻子陪伴。松年回忆说:“她(指兰珍)待我父亲很好,父亲晚年全靠她了。她平时少言寡语,做事勤快利落。我们都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她和父亲相伴终生。”不久,儿子、儿媳分别到学校去教书,陈独秀一家也离开了江津县城这个有大量难民涌入的嘈杂之地,到了山村鹤山坪——一个四周高山耸立、人迹罕至的地方。没有想到,陈独秀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了人们注目的地方。鹤山坪杨氏山庄,是当地豪门。庄主在外地工作,得知陈独秀到了他们那儿,便立即通知家人腾出最好的房子妥为接待。(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5、寥寥二十八字,凝聚了满腹的酸甜苦辣,千言万语又无处可以尽情宣泄。
6、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民主政治制度问题),我根据苏俄二十年来的经验,沉思熟虑了六七年,始决定了今天的意见。”(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7、何之瑜强忍悲痛道:“先生待我恩重泰山,这几年我又受北大同学会委托照料先生,因此料理先生身后之事自是责无旁贷。师母和松年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尽力而为。”
8、 这是很忠厚的评论。向来“托派”共产d总要把苏俄的一切罪恶都归咎于史大林一个人。独秀这时候“已不隶属任何d派”了,所以他能透过d派的成见,指出苏俄的独裁政制是一切黑暗与罪恶的原因。独秀说:
9、抗日炮火声中从南京走出监狱,到武汉,到重庆,又到江津,他一次次拒绝高官厚禄的钓饵,誓不与国民d政权合作。有人想拉他参加国防参议会,他严词拒绝: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我不反对他就是了。老友胡适劝他去美国做学问,他答以“不去美国,也烦见生人”。有人劝说他出山,在国共两大政d之外成立第三d,他明确表示“无此意”。他对国民d最高层派来江津的说客表明自己是:“逃难入川,虽以国事萦怀,却并不闻政治,更不曾有何公开活动。”礼节性地劝来人回重庆复命:“请蒋先生好自为之。”
10、另外,陈独秀还有大量的诗作,兰珍为之收拾文稿,整理书籍,常伴左右。上面对陈的看管有“从宽”的指示,陈独秀和兰珍也常把客人送来的吃的东西,分赠给看管人员。所以,他享有特殊的待遇,住一个单间,十多平方米,有床和书桌,伙食是两菜一汤。陈独秀感到最大的快乐是读书,他认真研读马恩、托洛茨基的著作和经济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常常通宵达旦。朋友们来,可以在牢里开怀畅叙。画家刘海粟来,陈独秀说:“你伟大,居然敢画裸体模特。”刘说:“你是更伟大了……”一次,监狱长忽有所闻,不对陈当面批评,而是提审陈的难友濮德志,嘱其转告陈:“居然和兰珍在牢房里有‘房事’行为。传出去我们也要坐牢了。”陈闻言大怒,说:“孔子曰:‘食色,性也。’这是人性。我不是人吗!?”
11、“松儿……松儿,”陈独秀气喘吁吁地道,“爹愧对你母亲,愧对你姨妈,也无颜见江东父老。爹去后,你不必扶柩回乡,就在此地埋葬,待抗日胜利后回家时,再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
12、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在中国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__。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八年之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d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d”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共产d,亦在情理之中。
13、 这都是大众所需要,也是十三世纪以来大众以鲜血斗争七百余年,才得到今天的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这正是俄、意、德所要推翻的。
14、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5、陈独秀努力想睁开眼,看一眼这位曾经与自己一同创建中国共产d的老朋友,但没有做到。这位从未屈服于任何艰难险阻的挑战者,似乎第一次感受到个体力量的渺小,感受到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现实的挑战,一切都已显得那么无可奈何、力不从心。他再一次努力,慢慢睁开了双眼,望着包惠僧,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讲,但什么话也讲不出来,情急之下,突觉得脸颊一阵发凉,似乎是两行泪水流了出来。
16、1937年9月8日,陈独秀乘船前往武汉,卷进了向西逃难的大潮之中。最后,陈独秀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低调处事。
17、陈独秀自己没有料到,这封信竟成了他的绝笔。
18、 “应该毫无成见的领悟苏俄二十年来的教训,科学的而非宗教的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不能一切归罪于史大林,例如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民主制的问题。
19、潘兰珍见先生醒了,赶忙跑到外屋,将何之瑜请到病床前。
20、“蟾老慷慨解囊,令人感动。”何之瑜冲着邓蟾秋连作3个揖,又道:“不过还有一事须请诸位商讨,先生百年之后,是在鹤山坪就地安葬,还是葬于江津县城?”
21、邓燮康道:“诸位,这事我已与叔父商定,我愿将县城西门外桃花林边新建的别墅康庄园地捐赠给独秀先生作为墓地。此处是鄙人的避暑山庄,面对长江,背倚春山,幽静安逸。先生以前多次赏光在此小住,闲时常到前坡眺望远景,说过‘得此佳景,平生足矣’。先生百年之后能安葬于此,也算是了却先生的生前宿愿。”
22、历史永远是公正的。它终将拂尽尘埃,涤除污垢,表露出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傲骨、满腔正气的一代伟人的本来面目。
23、晚上8时许,陈独秀大脑突然出奇地清醒起来。他虽然嘴不能说话、眼无力睁开,但他清楚地凭声音分辨出谁在屋里走动。死亡的迫近,使病魔缠身的陈独秀对现实中的一切挫折、危机都产生了一种令其心碎的无力感,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过多的东西可以给他这个受到严重创伤的孤独心灵带来一点精神慰藉。世俗的物质享受对他从来就没有吸引力,对往日辉煌功绩的回味只会增添他的精神失落感。这时候,他反而有一种就要解脱的感觉,浑身出现了少有的舒服,像是腾云驾雾飘上了天空,梦游着他几十年战斗过的地方,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24、 “独裁制如一把利刃,今天用之杀别人,明天便会用之杀自己。列宁当时也曾警觉到‘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而亦未曾认真采用民主制,如取消秘密警察,容许反对d派公开存在,思想出版罢工选举自由等。托洛斯基直至独裁这把利刃伤害到他自己,才想到d与工会和各级苏维埃要民主,要选举自由,然而太晚了!
25、在她七八岁时,家里又添了弟弟和妹妹,清贫的生活日渐困顿。这样又煎熬到10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便去一家纺织厂做了包身工。几年后,父亲又把她介绍到自已卖苦力的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屈辱的生活,超负荷的劳动,使潘兰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也更加速了她的成熟。
26、陈独秀被判刑13年,后减为8年。漫长的牢狱生活开始了,兰珍一直守护在附近,三天两头去照顾他的生活。她是自由的,跑腿、采购和进行联络都是她的事情。来看望陈独秀的朋友很多,兰珍因此也大开眼界。胡适和陈独秀政见不时有争论,但感情深厚,胡适不止一次从北平来宁,送来吃的、用的和书籍。
27、这封信写于逝世前两个月,表明这位民主斗士执著的追求,至死不渝。至于他的观点,未必没有偏颇和错误。他曾经表明自己“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他的“最后见解”里,无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未必没有“极错误的话”,会引起非议和批评。但是,冷静审视和思考,也未必没有“极正确的话”,值得后来人严肃认真地借鉴和警惕。
28、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上所含乌烟瘴气之思想,也最足毒害青年,弟久欲于此二者各写一有系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未竟之功。文字方面始成一半,史的方面更未有一字,史较之字更难。
29、陈独秀被安排在一间单人牢房里,并且狱方同意濮德治和罗世凡两人轮流照看陈独秀,两人被捕前都是托派中央常委。这吃穿不愁的待遇与被捕前的贫寒生活相比,可以说是好了太多。
30、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在安徽省安庆市出生,几个月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打小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31、客人吃得满意,主人心里得意。陈独秀高兴,也饱餐了一顿。岂料当天晚上,他便感到腹痛如刀绞,到半夜时分,强撑着从床上探出上身,将腹中的积食“哇哇”吐出,吐后稍适,但精神十分疲惫,双目无神,近乎凝滞。到了下半夜,潘兰珍为他服了“骨炭末”,才觉稍微舒服。
32、1938年初,日机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他对兰珍说:“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你快回南通家里去!”兰珍说:“我怎么能走,死就死在一块儿吧。”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独秀出去,要求他写一书面检查,他坚决拒绝。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了蒋一个台阶,蒋也送胡一个人情。还不仅如此——陈独秀出狱后,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独秀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33、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机经常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后来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出去,要求其写一书面检查。陈坚决拒绝。蒋很尴尬。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蒋一个台阶,送胡一个人情。
34、 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制的基本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d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d派的自由。
35、陈松年夫妇、孙女长玙一齐跪倒在地,哭声震天,冲出僻静的山村鹤山坪石墙院,打破了寂静的山村夜晚。在侧的何之瑜、邓仲纯、包惠僧等也不由得悲恸哽咽,叹息不已。
36、 “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d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制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我的根本意见第九条)
37、次日清晨,陈独秀果真感觉好了许多,便强撑着爬起身,来到书桌前,坚持写完《被压迫民族之前途》一文,又给何之瑜写了一封信,称此文“可以说是前三文(《我的根本意见》、《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势》———引者)的结论,更是画龙点睛了”。
38、 这个简单的答复,是独秀自己独立思想的结论,实在是他大觉大悟的见解。只有他能大胆的指摘“自列宁、托洛斯基以下”均不会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只有他敢指出二十年(现在三十年了)来共产d用来打击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的民主”原来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名词!
39、陈松年热泪盈眶:“爹,松儿……牢记在心。”
40、 “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发明,至可宝贵。不幸十月‘革命’以来,轻率的把民主制和资产阶级统治一同推翻,以独裁代替了民主,民主的基本内容被推翻了,所谓‘无产阶级民主’‘大众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一种门面语而已。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有国有大工业,军队,警察,法院,苏维埃选举法,这些利器在手,足够镇压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用不着拿独裁来代替民主。
41、倏地,陈独秀喉中“霍霍”疾吼,胸脯起伏,欲咳又咳不出来。陈松年赶紧将床头边的油灯往前挪了挪,见父亲双目大睁,一张脸憋得通红,嘴唇抖动了好半天,才发出极微弱的声音:“松儿……松儿。”
42、我从6岁到9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四书》、《五经》还罢了,我最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到“三礼”的重要,否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我背书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43、截搭题,是考八股文的一种题例。陈独秀的试卷现在查不到了,但是当时的考官一般都是饱学之仕,如果真像陈独秀说的那样“不管三七牛头不对马嘴”的乱填,宗师也不会取他为第一名。陈独秀自幼是个奇才,他能把文选上和康熙学典上的鸟兽草木、荒谬的古文拼成一篇文章,这才是宗师取他为第一名的真正原故。
44、他一生保持书生本色,一天都没有离开书本,放弃治学。他在南京狱中看透了生死大限,将铁窗当书斋,反倒安下心来进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文字学和音韵学的研究,从而撰写了《实庵字说》和《中国古代有重声母说》这样的文字学和音韵学专著,意图解决汉字难学难认难定的问题,想从根源入手,为向中国民众普及教育而扫除拦路虎。他曾告诉友人:“我研究文字学,就是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我主张语言文字都大众化,由繁入简,最终目的是拉丁化即拼音文字。”
45、5月23日,邓蟾秋、邓燮康和潘赞化、高语罕等人听说陈独秀病危,赶来探望。江津县医院西医邹邦柱、康熙光也一齐来到鹤山坪,和邓仲纯一同会诊之后,对陈独秀“施行灌肠,大便得适,然病情仍未少减”。
46、没有想到,陈独秀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了国人注目的去处。许多北大校友来看望老师,一些人要资助生活费用,如罗家伦、朱家骅等等,陈独秀对所有在国民d政府任职者,分文不收,尽管他们说这是学生对恩师的心意。陈说:“你们的心意我理解,但我收了之后,话就说不清楚了。”
47、陈独秀被捕后被押赴南京。爱情的力量推动潘珍毫不犹豫地奔赴南京,在监狱旁租了间房子,自力更生,洗涮缝补,做点零工,维持生计,就近到监狱照顾陈独秀。自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国民d抓获,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潘兰珍一直相随,照顾陈的生活,有时也同宿一块,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潘兰珍是个自由人,陈不能办的事,都由她去跑腿、采购和联络。陈在狱中著书立说,潘兰珍相随服侍,为其收拾材料,整理书籍,生活上百般照料。陈独秀在南京狱中5年,在潘兰珍的协助下,专著一部一部地问世。
48、 据《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记载:“在潘兰珍的悉心照料护理下,陈独秀的生活也逐渐地条理化。在吃上可口应时的热菜、热饭之后,他的身体与精神均有了很大的改观。他换上西服,打上了领带,染上秋霜的头发也梳得油光闪亮------”
49、鲁迅与铃木大拙(右二)等日本朋友合影(摄于1934年5月10日,内山寓所前)
50、 “你们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自列宁、托洛斯基以下均如此。)把民主政治当着这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欺骗,而不懂得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
51、1938年初,日机轰炸南京,陈独秀被释放出狱,和兰珍西去武汉,后转去四川江津县。安庆失守,儿子松年带祖母、妻子及孩子也流亡到四川。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溘然告别人世。他给潘兰珍的遗言是:“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遵照陈独秀的遗言,潘兰珍在四川一农场劳动四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一小学校食堂工作,和养女潘凤仙在上海团聚。潘兰珍一直谨守着陈独秀遗言走完人生的旅程,于1949年11月病逝于上海市肿瘤医院,享年41岁。
52、 独秀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写信给他的朋友们,说:“我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我在此所发表的言论,已向人广泛的声明过,只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任何d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将来谁是朋友,现在完全不知道。我绝对不怕孤立。”(给陈其昌等的信)
53、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54、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55、 “弟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事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为立论之前提。——近作‘根本意见’,亦未涉及何种主义。第七条主张重新估计布尔雪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列宁、托洛斯基都包括在内)之价值,乃根据苏俄二十余年之教训,非拟以马克思主义为尺度也。倘苏俄立国的道理不差。(成败不必计)即不合乎马克思主义,又谁得而非之?
56、一九四一年七月,他听到几位老友于端阳节屈原忌日聚饮大醉,不觉兴起感慨,遥寄一绝:
57、第二天,包惠僧赶到了鹤山坪。潘兰珍忙拉着包惠僧进屋。
58、暮春时节,长江畔的小城江津,轻雾蒙蒙,细雨霏霏。陈独秀在这座秀丽又冷清的江城度过最后一个春天。
59、1897年8月,成为秀才的陈独秀是当红热门,经家族选定,与安徽一个当官的叫做高登科家的女儿高晓岚结婚了。
60、唉,也好,也好,这世界抛弃了你,你也彻底抛弃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在极乐世界你可以自由自在,也无须烦恼和忧愁了。”
61、陈独秀当时用的是化名,每日深居简出……潘兰珍比陈小29岁,她怎么会爱上这个身处困境的老头呢?兰珍苦难深重,四岁即随父母逃荒到沪。父亲在一家烟草公司当装卸工,母亲拾废品。后来又有了弟弟、妹妹,全家生活无着,兰珍便去当童工,受尽了工头恶霸的凌辱。看到这位邻居先生虽潦倒,但识字明理,平等待人,且具有爱心,兰珍感到很是“幸会”。当时陈独秀教兰珍识字,她进步很快。他们同居两年,兰珍估计自己不会生育了,就抱养了一个女儿,陈独秀为其取名凤仙,姓潘。一次兰珍送孩子回南通,恰在这时,陈独秀被捕了。
62、 “现在德俄两国的国社主义(纳粹主义)及格别乌(G.P.U.按即秘密政治警察)政治,是现代的宗教法庭。此时人类若要前进,必须首先打倒这个比中世纪的宗教法庭还要黑暗的国社主义与格别乌政治。——”(同年四月二十四日给西流等的信)
63、潘兰珍赶紧抓住他的手,哽咽道:“先生,我在。”
64、18日清晨,陈独秀好似睡了一夜长觉,苏醒过来,长长地吁了口气。守候在身边、眼睛充满血丝的潘兰珍见陈独秀醒来,略带几分高兴地说:“老先生,侬终于醒过来,可把阿拉吓坏了,醒来就好。”
65、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
66、晚年,在陈独秀和病魔的斗争中,兰珍终日相伴。陈独秀亡故于1942年5月27日,享年63岁。他给潘兰珍的遗言是:“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遵照陈独秀的遗言,潘兰珍在四川一农场劳动四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一小学校食堂工作。她和养女小凤仙曾在南通、上海团聚。1949年春潘兰珍因患子宫癌,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
67、 托洛斯基失败之后虽然高喊着d要民主,工会要民主,各级苏维埃要民主,但他实在没有彻底想过整个政治民主自由的问题,所以“托派”的共产d也都承袭了二十年来共产d攻击“资产阶级民主”的滥调。在这一个重要问题上,列宁与托洛斯基与史大林,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法西斯d徒都抄袭了国际共产主义攻击“资产阶级民主”的老文章。
68、 “其余一班无知的布尔雪维克d人,更加把独裁制抬到天上,把民主骂得比狗屎不如。这种荒谬的观点,随着十月革命的权威,征服了全世界。第一个采用这个观点的便是墨索里尼,第二个便是希特勒,首倡独裁制的本土——苏联,更是变本加厉,无恶不为。从此崇拜独裁的徒子徒孙普遍了全世界。——”(同上)
69、由于贫病交加,陈独秀亡故于1942年5月27日,享年63岁。
70、不想,这份天然的美丽却给她带来了人为的灾难。工厂里的一些流氓工头狼群般地整天纠缠着她,特别是在上夜班时,她更是心惊肉跳,无处藏身。其中一个工头,表面上大骂那些欺侮潘兰珍的流氓是狼群,对她表示极度关心,大献殷勤,并强行做她的“保护者”,但实质上为了达到一个独占的目的。几次夜闯潘兰珍住处威胁强迫遭拒后,他便在上班时寻故找茬,责罚打骂,受尽了屈辱,一个孤苦无助的弱女子终于在软硬兼施下屈服了。在衣冠禽兽的挟迫下与其同居并生下一子,不久夭折。
71、 政府之反对d有组织、言论、出版之自由;
72、 所谓“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施的范围广狭不同,并不是在内容上另有一套无产阶级的民主。
73、陈独秀死了。他死得太简单,太不轰轰烈烈,死后社会反响竟是那么出奇的冷漠,似乎他真的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多余的人,以至若干年后,有人还为之鸣冤不平:“对你的死都绝对地沉默,他们不愿(或不能)论你的功罪,他们不愿(或不敢)辨你的黑白,他们想在沉默中,使人忘却你的一切。”
74、这个书店,据说在支那,是除“满洲”之外最大的店铺。店主气质很年轻,说话清通,是很有趣的人。店中暖炉的四周,放着几把长椅和桌子,买书的人来了,可小坐,喝茶。显然,这家店成了书客们的爱泡之所。我自己是被喊来喝茶的,就势了解了一番支那青年的现状。
75、《小学识字教本》只完成了上篇十章。上篇完成后,他一直企求公开出版,终未能如愿,只油印几十本,分送友人征求意见。同时,抱病继续写下篇。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三日上午,正写到“合体字”一章的“抛”字时,猝然病倒,就此搁笔。
76、 “若不恢复这些民主制,继史大林而起的,谁也不免还是一个‘专制魔王’。所以把苏联的一切坏事都归罪于史大林,而不推源于苏联独裁制之不良,仿佛只要去掉史大林,苏联样样都是好的,——这种迷信个人轻视制度的偏见,公平的政治家是不应该有的。
77、陈独秀见何之瑜到床前,强睁开眼,不停地喘气,艰难而断断续续地说:“之瑜,你是我最可信赖的人,这些年你受北大同学会的委托照顾我,其情毕生难忘。现在,我就要走了。我留下的书,由你经手,送给北大。我的书稿,你和松年、抚五等人商量处理就是了。”
78、1934年7月21日,国民d最高法院公布,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8年,收押江苏第一监狱,也就是老虎桥监狱。
79、陈独秀苦笑一声,自知此次病得不轻,便叫潘兰珍托邻居到山外去喊邓仲纯来。
80、陈托胡适设法把《资本论》译成中文,胡适认真操作,不久来信报告进展情况,叫他放心。在押期间,出版了《独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居然为这个在押的共d要犯写序。整个出版工作都是汪原放(原中共中央出版部部长)帮助进行的。其实陈早被开除了d籍。陈在狱中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朋友送来一批小说,他没有兴趣,而是认真研读马恩、托洛茨基和经济学、历史、文字学等书籍。
81、 这时候美国还没有卷入大战争,但罗斯福对于英法两国的同情与援助已很明显了。独秀在这时候毫不迟疑的宣布他盼望世界大战的胜利属于英法美。他说:
82、此后,来老虎桥探监陈独秀的人,需要先通报,经陈独秀同意,才能进来。
83、● 原创投稿请至:historymook@sina.com
84、 一次潘兰珍送孩子潘凤仙回南通,恰在这时,陈独秀被捕了,因为1932年,在上海淞沪会战期间,他又忍不住发声谴责国民政府。也在此时,她知道了自己同居两年的李先生就是登在报纸上鼎鼎大名的陈独秀,因为他父亲看到报纸上的照片,于是她决定去南京监狱看他。
85、 “如果不实现大众民主,则所谓‘大众政权’或‘无产阶级独裁’必然流为史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别乌制。这是事势所必然,并非史大林个人的心术特别坏些。”
86、 “赞助希特勒,或反对希特勒,事实上,理论上,都不能含糊两可。反对希特勒,便不应同时打倒希特勒的敌人。否则所谓反对希特勒和阻止法西斯胜利,都是一句空话。”(一九四零年三月二日给西流等的信)
87、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88、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89、 “‘圈子’即是教派,‘正统’等于中国宋儒所谓‘道统’,此等素与弟口胃不和,故而见得孔教道理有不对处,便反对孔教;见得第三国际有所不对处,便反对他;对第四国际,第五国际,第……国际,亦然。适之兄说弟是一个‘终身反对派’,实是如此。然非弟故意如此,乃事实迫使我不得不如此也。”
90、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91、清晨,头一次看到长江的赤黄泥水,先吃了一惊;接着,放眼望去,对极目千里、无边无涯的大平原又吃了一惊;仅一支叫黄浦江的支流便可容纳三千吨的春日丸自由进出,不禁令人对这怪兽一般的庞然大物的宏伟再吃一惊。
92、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93、凄风惨惨的夜晚,一代人杰陈独秀就这样走完了他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旅途,溘然长逝,终年63岁。
94、从此,孑然一身,举家到江津,如同一个隐士了。
95、 十月(革命)以来,拿“无产阶级的民主”这一个空洞的抽象名词做武器,来打毁资产阶级的实际民主,才至有今天的史大林统治的苏联。意、德还是跟着学话。现在你们又拿这一个空洞的名词做武器,来为希特勒攻打资产阶级民主的英美。——(一九四零年七月卅一日给连根的信。分段分行是我分的,为的是醒目。)
96、老虎桥监狱俨然已经成为了陈独秀的研究室,他曾托胡适设法把《资本论》译成中文,胡适认真操作,不久来信报告进展情况,叫他放心。在押期间,他出版了《独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居然为这个在押犯写序。
97、何之瑜强忍悲痛说:“先生,你别这样说,你的病会好的。这两年我对先生照顾不周,还得请先生多多包涵。”
98、鲁迅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1936年10月8日,摄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
99、 他很感慨的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轻率的把民主制和资产阶级统治一同推翻,以独裁代替了民主’,是历史上最可惋惜的一件大不幸。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