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短句100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6-19 13:04:18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短句100句精选)

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

1、所有的计划随时可能被死亡打断,死亡无所不在,逼迫萨特、加缪他们看穿了传统哲学的无能为力。传统哲学都是以人的继续存活,探索剥离了时空限制之后的抽象真理为依归的。没有一种哲学是以人被取消了对于未来的信心为条件进行推论的。如果没有死后的灵魂作为安慰,我们怎么活下去?如果连下一刻的存在都是问号,我们又该如何活着?

2、而且在这个实际上的读者群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裂缝。对于赖特来说,黑人读者代表主体性,他与他们有着相同的童年,相同的困难,相同的情绪,他不必细说他们心里就明白了。

3、我提出存在主义是否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曾受到别人的谴责。那些人谴责道:“你曾经在《恶心》(Nausea)中说过人道主义者都是错误的,你曾嘲弄过人道主义,而现在为什么又回到了人道主义问题上来了呢?”实际上,“存在主义”一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人道主义是一种学说,它主张人是目的并具有更高的价值。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在考科托的小说《环绕世界八十小时》(AroundtheworldinEightyHours)里体现出来。小说中一个人物在驾驶飞机飞过群山时喊道:“人真是了不起。”这意思是说,我个人虽然没有制造飞机,但我将从这一特殊发明中获得个人好处。而且我作为人而言,认为自己应对某些特殊人的成就负责,并以这些成就为荣。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据一些人的伟大成就来赋予人类以价值。这种人道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马才能够有资格对人类做出这一总体评价。而且它们也是谨慎地而未曾做出这样的总体评价——至少以我所知,它们没有做过。

4、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非常典型的存在主义哲学小说,它的标题隐含的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担,虽然在论证路径上它更多是以尼采“不辜负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为出发点的。在社会责任的“轻”与“重”之间,作者作出的价值选择是——选择“重”的,这样我们才会离大地越来越近。

5、事实上,能用什么对她证明他是上帝呢?假若一位天使对我显现,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他是天使呢?或者,假如我听到声,谁能够证明这声音是来自天堂而不是来自地狱,或者是自己的潜意识,或者是某种病状?谁能够证明他们确是对我而说的呢?(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

6、除共产d人外的另一指责方是基督教,因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不承认上帝立下的那些戒条和一切规定的永恒价值”,基督教就指责存在主义哲学“否认人类事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7、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书中以美国黑人作家查理·赖特(代表作《土生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这位作家的种族和出身决定了他只能描写黑人或从黑人眼里看出来的白人。他的每部书都表明了黑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内部的异化。他的读者群也不是普通的人:

8、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9、他在努力弄清自身处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弄清了他们的处境,并从眼前的直接事实上升到对自我状况的反思;白人读者则不同,他们既没有那些相同的经历和心理,赖特也不完全了解他们,所以他在白纸上写下的黑字对干两类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

10、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无神论存在主义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尼采),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是先于其本质存在的,这种东西就是人的。(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

11、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2、关于存在主义,萨特做了一个核心总结:“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

13、看来,当萨特在《存在与自由》中提出“爱情总是归于失败的”时,那里的“爱情”实际上是指“爱情的理想”,而非爱情本身。换句话说,萨特只是认为这种绝对合二为一的爱情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并未否认我和他人作为实际的存在而相遇的可能性。这正如萨特在反对上帝的存在时所说,“一切爱都是反对绝对的,因为爱就是绝对本身。”(1)126

14、针对这一指责,萨特在书中首先给存在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这种可能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主义不像大家误解的那样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既包含客观环境,又包含人的主观性”。

15、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八个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要点。通过这几个要点,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对存在主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实际上,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以研究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并不是很难理解。

16、萨特说,人被无情的扔到这世间,如一张空无一物的白纸,没有任何尺度可以参照,也没有任何价值必须遵循,因此,人是决然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带来的却是荒诞和虚无的痛苦。

17、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8、萨特强调,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19、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都来源于这种荒诞,不过是虚无主义选择了更消极的那一条路,存在主义则是在这片荒漠中鼓励人类去生活,去创造。

20、关于存在主义究竟是什么,目前我能找到的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就是《存在主义咖啡馆》,由英国的一位原图书馆管理员莎拉·贝克韦尔写的,可以说是作者在图书馆里潜心修炼十年的成果。这本书是关于存在主义的著作里最为通俗易懂的,几乎把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和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巧妙地融汇到了一起,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畅销也证明了它独特的价值。

21、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22、托卡尔丘克|人在风景中看到自己内在的不稳定瞬间

23、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24、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也成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著作。

25、读者之所以相信书中所讲的故事是因为他在自由中承认它。基于这种自由的承认伴随着的感情并不是被对象所支配的:“这些感情不但不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它们反而是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种方式。”因此,萨特主张:“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任何奴役他的读者们的企图都威胁着作家的艺术本身。”他认为,作家不应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因为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的奴隶。作家作为自由人不应为奴隶写作而应该为自由人写作。为奴隶写作的人最终被别人的沉默封住了嘴。这就涉及到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26、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负有责任。这一令人眩晕的事实会导致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与人类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27、一方面要避免向自在存在的转化,另一方面又要除去纠缠着自为存在的不安,获得存在的确实性。这就涉及到艺术和文艺创作问题。萨特说:“我们不可能同时既揭示又生产。”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被创作的东西对于他人来说似乎是确定的,但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则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这条线、这块颜色、这个词;因此它永远不能强使我们接受它。”如果遵循习俗,传统和其他标准进行创作,作品可能在我们眼里保持其客观性;但在基于自我规范、或从心灵深处所发生的创作情况下,就会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作者创作的作品对作者来说不可能完全是真正的对象。作者在作品中只能触及我自己的主观性,有时却把握不住自己创作的作品。所以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因此,他也要求我们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来,萨特认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由此出发,萨特进而探讨了阅读——欣赏问题:“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作者为了引导读者而设置路标,但连接路标向前迈进的则是读者。因此他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作品在欣赏中依附于欣赏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同欣赏者的角度、状况及其能力、水平相对应的,萨特认为:“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最主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那么,究竟在召唤什么呢:

28、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这好象是由于象超现实主义这种思想一样缺乏新的学说,于是,一班渴望诋毁和捣乱的人,都找到我们的哲学上来,实际上,在我们的学说里,他们找不出有什么能满足于他们的目标的。因为事实上这在所有的学说中是最少诽谤和最为严谨的:它是将为专家和哲学家而建的一种学说。同样的,它是易于界说的。

29、当我们讲到舍弃(abandonment)的时候——海德格所喜欢用的一个名词——我们只是说上帝不存在,我们必须去对它的一切后果。存在主义是极端反对以最低的代价去废弃上帝的俗世道德论的。约在一八八〇年时,一些法国的哲学教授们企图建立一种俗世道德论,他们这样地说:“上帝是一个无用而浪费的假设,所以,我们废弃他。”然而,假如我们要有道德、一个社会以及法治的世界,那么最基本的是要严肃地承认某些价值。它们必须要有一种属于它们的先验的存在。例如,诚实,不说谎,不打妻子,抚育子女等被视为先验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略为研讨,以证明纵然上帝不存在,一切道德价值仍然同样地存在着,仍然是附属于一个睿智的天国上。换言之——这就是我们在法国所称的急进主义的旨趣——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不会改变;我们将重新发现同样的诚实,进步和仁爱,同时,我们将认为上帝是一种过时的假设,它本身会默然而逝的。相反地,存在主义者发现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情形将是很难堪的,因为一切从睿智的天国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将随之消逝。既然没有无限完美的意识加以思考,那么先验的事物将不再有什么用处。没有地方写着:“善良”存在,我们必须诚实,或者不得说谎,因为我们身处于只有人生存着的土地上。陀斯妥也夫斯基曾写道:“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被允许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30、他不能为不识字的黑人和南方种植园主写作,而白人种族主义者因为先入之见也不会打开他写的书,他只能为北方有文化教养的黑人和心地善良的美国白人写作。

31、它也不是一种对人类的悲观主义描绘,因为它把人类的命运交在他自己手里,所以没有一种学说比它更乐观了;

32、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33、《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34、这个问题就引出了萨特对“为谁写作”的讨论。

35、主观主义这一词具有双重含义,而我们的论敌只是在一种含义上做文章。一方面,主观主义是指个人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另一方面主观主义是指,人不可能超越人类的主观性。后一层含义是存在主义的根本意义。当我们说人选择他自身的自我时,我们的意思是指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这样做;不过我们的意思同时又指人在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他为所有的人做出了选择。实际上在造就一个我们想成为的那一种人时,我们没有一项行动不是在同时造就一个自己认为应该如此的人的形象。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同时就表明了我们所选择的东西的价值。因为我们决不会选择邪恶,我们总是选择善。同时,决没有一种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善的,而对于全体而言是不善的。

36、再者,“构建‘主体——我们’”的思想使得爱中的我们可以在一种不再是我自己的未来谋划中谋划我自己。我们应该在心里保持着关于他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味地试图占有对方,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主体,才有可能与所爱者形成强大的“我们”,从而能够更有力量和更有意义的存在。

37、(萨特写自传《文字生涯》,其实就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在描述生活经验本身的样子。)

38、当我们把上帝视为造物者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他当作超级的工匠。无论我们研究哪一种学说,不管是笛卡儿的,或者莱布尼兹的,我们多少总认为理念先于创作,或者至少是伴随而来,所以上帝造物的时候,他是确切地知道他正在创造什么。因此,上帝心中人的概念亦如工匠心中切纸刀的概念。上帝根据一种程序和概念造人,恰好工匠依照一个方式和定则造切纸刀。所以,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上帝睿智中某一个概念的实现。在十八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曾抛弃过上帝这个观念,但是并没有抛弃本质先于存在的想法。

39、了解了萨特的爱情哲学,我们自然会发现其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爱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40、《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再生重生的旅程。

41、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42、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43、因此,生存就是脱离过去,脱离现在,投向未来。进一步说,生存就是在完全自由的基础上在每一瞬间所作的自我选择。不受任何东西规范,也不规范任何东西,并且同过去、未来毫无共同之处。

44、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45、萨特认为,艺术作品不停留在单纯对现实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超越世界。

46、笛卡尔从“我思”出发,论证心灵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它们的本质分别是思维和广延),开创了近代哲学的实体二元论。萨特继承了胡塞尔以意识的意向性分析为基础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以此在的生存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存在论的哲学路线,用“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两种存在形态的区分取代笛卡尔那里心灵与物质两种实体的区分。

47、诚然,人们在绝对的虚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会感到不安,要避免这种不安,就只有把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也就是现在同过去、未来相一致,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起着全部规定作用的存在,即人之外的物的存在。萨特把它称为“自在存在”。

48、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49、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50、这就涉及到了艺术欣赏以及艺术作品独立存在的特征。艺术欣赏不是被动的,必须有审美主体自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欣赏者的想象不仅有调节功能,还有构成功能,他能越过艺术家留下的痕迹重组美的客体,审美意识的特点正在于它是通过介入、通过创作者和观赏者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信任。作家要求于读者的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性欲秉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创作者通过有限的创作对象实现其完整地把握世界的目的。萨特认为:“每幅画、每本书都是对存在的整体的一种挽回,它们都把这一整体提供给观众的自由。”由于创作者创造的东西只有在观众眼里才能取得客观的现实性,所以这种挽回是通过观赏活动得到认可的。

51、固然,我没有选做亚伯拉罕,即便如此,在每一时刻,我也必须在行动上做出示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他每发生一件事情,都好像是全人类在用眼睛盯着他,并且要他用他的行为来引导他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自问道:“我真是属于这样一类人,有资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人类的表率?”如果他不这样自问,那么他便是在掩盖自己的烦恼。

52、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存在与虚无》是其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成文于1946年,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一步阐释其存在主义学说的文章。

53、萨特指出,有两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主张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具有最高价值。另一种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其基本内容是这样的:“人始终存在于自身之外,人通过把自己投射到并消失于自身之外而使得自己存在,人通过追求超越的目标才能够存在。由于人是自我超越的,并且唯有通过自我超越才能把握客体,所以人本身就是他的超越性的中心。除了人的宇宙即人的主观性的宇宙以外没有别的宇宙。我们把构成人的超越性(不是指上帝的超越性,而是指人的自我超越)与主观性(不是意指人被封闭在自身之中,而是意指人永远出现在人的宇宙中)的关系称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54、首先阐述烦恼的含义。存在主义者说人生来是烦恼的。这意思是指,任何人如果专注于他自己,并且意识到他不仅是他自己所选择的人,而且同时选择全人类及其自身的立法者,那么他会无法逃避自己全面而深切的责任感。当然世间许多人是没有忧虑的,但是我们肯定他们是隐藏着他们的忧虑。他们是在逃避忧虑。当然有许多人相信,当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涉及的仅仅是他们自己。如果有人对他们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做,后果将如何?”他会耸耸肩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做。”确实,每一个人时刻都应自问道:“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看待事情,后果会怎样?”此时,除非自我欺骗,人无法逃避这令人苦恼的想法。那个以“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作为借口的自我开脱责任的撒谎者,他的良心必定不会安宁。因为撒谎的举动已表明了他所否定的事情的普遍价值。

55、1 存在先于本质 |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56、萨特强调,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世界给人只能是苦闷、失望、消极和悲观。

57、当我们想到上帝是造物主时,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把他想象为一个超凡的工匠。我们考虑哲学问题时,不管是笛卡儿那样的学说,或者莱布尼茨的学说,多少总含有这样的意思,就是意志跟在理性后面,至多是随理性一同出现,所以当上帝创造时,他完全明白自己在创造什么。由于这个缘故,人的概念在上帝的脑子里就和裁纸刀的概念在工匠的脑子里相似: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裁纸刀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是藏在神圣理性中的某种概念的体现。

58、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59、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60、如果大家想要通过更感性的方式去了解萨特的生平,推荐大家去看《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这部电影。“花神咖啡馆”是萨特和他的人生伴侣波伏娃经常碰面的地方,后来也成为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们朝圣的地方。知道萨特或波伏娃二者之一的人,都必然听说过两人之间的故事。关于萨特,波伏娃还有一本回忆他的著作叫《告别的仪式》,记述了萨特生前最后十年的事迹。

61、“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它的存在设定(posit)它的本质。与此相反,意识的对象的本质设定对象的存在……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定义应用于意识,即,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在它的存在中操心它的存在。不过,有必要这样来完善这个定义:意识是这样的存在,在它的存在涉及一种不同于它自身的存在的范围内,它操心自己的存在。”(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p21)

62、萨特有着名士风格,他过着不虞匮乏的物质生活,他有着多采多姿的感情经验,因此难免有人会怀疑他的哲学也是在困扰、痛苦中得来的。《存在与虚无》出版于1943年,正是“二战”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而加缪的《异乡人》出版于1942年,那时法国羞辱地向德国投降,开始了被德国占领的年代。

63、萨特不是不知道有这条道路、这种可能性的。他写过一部精彩的传记作品,比他写波特莱尔、福楼拜等诗人、文豪的传记都要更精彩,传主是让·热内(法国文学家)。热内是个流浪汉,是个惯窃,因为当小偷而被关在牢里。萨特为他写传,不只是因为热内后来在牢中读了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并获得相当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热内那段游离在体制边缘、乃至遭受体制惩罚的生活,最接近萨特概念中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生活。热内不需要了解存在主义,就能身体力行一个存在主义者的生活,让萨特感动,更让萨特羡慕吧!

64、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65、萨特是菁英中的菁英,他考的是法国最顶尖的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他是他们那届的榜首,意味着,他拥有最强悍又最敏锐的哲学思辨心灵。

66、随着这种变异的发行,就出现了一种有着奇妙的秩序的事物:尽管诗歌是由词语构成的,但它们却只是事物,而不是关涉着事物。诗人选择了诗的态度:“即把词看作物,而不是符号”。这样,诗人也是成了改革者和创造者。

67、但避免不安,把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这就意味着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抛弃自由把自己等同于物的存在。这同上述萨特的伦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即:

68、存在主义不是游戏,不是闹着玩的。不然就失去了它和对手之间平起平坐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它自称的建立理由。要批判过去的哲学不能处理存在的困扰与痛苦,那么存在主义当然就得证明:第这种困扰与痛苦之所在;第存在主义的确能对这种困扰与痛苦提出解决。

69、《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

70、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一本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哲学著作,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对于理解《第二性》中的重要哲学观点大有裨益。因此,慧新社特推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以让诸位读者更好地理解存在主义思想,理解《第二性》。

71、萨特及其同代的哲学菁英,从胡塞尔(德国哲学家)那里得来翻转哲学对象的自信,否定哲学应该探讨现象背后的通则,进而否定多变、不定现象背后必有不变、贯通本体规则的假设,直接以现象,在时间之中,具备个体差异性的现象做为思考的起点。他们还从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那里借来了一套悖论:

72、因此,尽管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却是普遍的。康德说,自由要求自身以及他人都自由,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形式性和普遍性足以构成一种道德规范。与之相反,我们认为,过于抽象的原理不能够用以决定行动。让我们再以那个学生为例。试想在什么名义下,在什么伟大道德教条名义下,能使得他心安理得地决定抛弃他的母亲或决定同她待在一起呢?这是无法决定的。内容是具体的,因而也是无法预料的。但是总有一些可以发现的因素。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弄清楚已经得到的发现是否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进行的。

73、简单来说,萨特所谓“自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自在存在”则是独立于意识或者说处于与意识的关系之外的存在。

74、01 什么是写作萨特在《什么是文学》的第一章里,以《什么是写作》为标题,首先论述了诗和散文的区别,并进而引出了作者的使命等问题。

75、我想,就若干针对存在主义的责难我们已经回答了。你会看出,

76、既然在爱情趋向于他人的自由,也就是我为了在他人的注视下收回我的自由而力图使自己同化于他人的自由,那么我实际上是在追求着一个绝对的存在,即:“作为他人的自我”和“作为自我的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与另一个人之间达到一种“一体性”、“合并”或“融合”的状态,萨特把这种追求称之为“爱情的理想”。在萨特看来,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爱情远不只纯粹肉体占有的情欲,“恋爱远不想像人们占有一个物件一样占有被爱者;他祈求一种特殊类型的化归己有。他想占有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即,“他想被一个自由所爱并祈求这个自由不再是自由的”(1)2由此看来,爱情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恋爱者既要对方爱他,又要自己不成为被爱者;既要实现爱情,又要消除它。爱的过程就是这个矛盾的产生和消解,不断地产生和不断地消解,“爱情总是归于失败的”。

77、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78、阅读、理解萨特的作品,把一件事放在心上,应该会有帮助。

79、 所谓“存在是其所是”是指,(自在)存在是完全的肯定性(positivity),不可能包含任何否定的因素,不可能使它自己成为它所不是的东西。“它不知有异(otherness),从不把自己设定为异于异的东西(other-than-another-being)。它不可能与异者(theother)有关系……因此,它不服从时间性(temporality)。”“转变和生成以及任何让我们表达‘存在尚不是它所将是东西’(beingisnotyetwhatitwillbe)和‘存在已经是其所不是的东西’(itisalreadywhatitisnot)的术语,原则上都不适合(自在)存在。”(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第26页,(英)第lxvi页)

80、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81、因此在自由本身所蕴涵的追求自由的意志之名下,我们可以对那些企图掩盖他们的存在的绝对任意性和绝对自由做出判断:对于那些假装正经或借决定论的措辞来向自己隐藏他的绝对自由的人,我将称之为懦夫;那些企图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必要的(其实这是人出现于地球上的偶然现象)人,我将称之为小人。但不论懦夫还是小人,都只能以严格的而无偏见的观点加以评判。

82、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下列两种情况。你将会看到在内容的哪些方面相同,而哪些方面又有些差异。以《弗洛斯河上的磨房》(TheMillontheFloss)为例。书中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马吉·塔利维尔,她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女子,而且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名叫斯蒂芬的青年,而斯蒂芬却与一位不出众的女子订了婚。这位马吉·塔利维尔并非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人类的团结而牺牲自己,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男子。而司汤达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CharterhouseofParma)中的人物桑瑟维利娜,她相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情感。她会说一种伟大的爱情是值得为之牺牲的;她也将会说那种将斯蒂芬与那位年轻的傻女子结合在一起的平凡的夫妇之爱是不合人意的。她将选择牺牲那女子以实现自己的幸福,也正如司汤达所表现的,她甚至准备为了情感而牺牲她自己,如果生活要求她这样做的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两种鲜明对立的道德。但我们认为二者是完全等同的事情。因为二者所设置的目标都是自由。

83、哲学非但不帮助人武装正视存在,还提供了各种方便的借口,让人远离存在。他们如是指控哲学。也因而他们追求一条脱离旧式哲学的道路。

84、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85、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这部著作中,萨特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主义,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the Christianexistentialism),代表人物是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德国哲学家)和马塞尔(GabrielMarcel,1889-19法国哲学家);另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Atheistic existentialism),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他本人。

86、《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序言里提到,这本小书是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后不久萨特应“当今俱乐部”的要求在巴黎所做的一次演讲的速记稿,他几乎没有做修改。次年,这本书就由纳杰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面对大众的演讲一般比较口语化,由此生成的速记稿也使得这本书相对通俗易懂。

87、作家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他的真正读者与潜在读者之间的对抗。当作家的潜在的读者不存在时,作家处于特权阶级内部,文学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作家只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内部向自由发出召唤。

88、这种想法仍然到处可见,在狄德罗,伏尔泰甚至康德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的存在。人具有人性,这种“人性”乃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这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普遍概念的一个个别的例子。在康德的思想中这种普遍性是如此的广泛,以致森林中的野人,即还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以及布尔乔亚阶级的人都包括到这同样的定义中去,而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又和上面一样,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

89、萨特更进一步指出,作家和所有其他艺术家一样,其作品成功的标志是使他的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创作者因为他的创作而喜悦,这种喜悦是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的。

90、“自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它的特点是,它是它所不是的东西,它不是它所是的东西。(beingwhatitisnotandnotbeingwhatitis)。

91、例如中世纪的欧洲,阅读和写作是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技巧,它们只是保存和传递基督教思想的手段。萨特认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如果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而屈服于世俗权力或某一意识形态时,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被异化的。他说:“行动中的文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里才能与自身的本质完全等同。”在这种社会里,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读者与题材都是一致的,文学的观念得到“最完整最纯粹的体现。”

92、由此你会看到第二条反对理由既是真的又是假的。人可以作任何选择,只要他是在自由承担责任的水平上进行的。

93、对于我们最基本的攻击,当然是说我们过份强调了人生的罪恶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她神经过敏地说了一句粗俗的话,就自我解嘲地叫道:“我想我要变成一个存在主义者了。”由此可以看出,丑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同义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我们是“自然主义的”,假使我们是的话,这倒奇怪了,因为今天我们却比名符其实的自然主义者更使他们感到震惊和畏惧。那些可以安然读完一本象左拉的《大地》那样的小说的人,却无法忍受存在主义者的小说。那些诉诸于大众智慧的人——那是一种悲哀的智慧——发现我们的更为悲哀。然而,又有什么话比说“仁爱始于家庭”或者“升擢歹徒,他会反咬;将他击倒,他则崇拜”更会使人感到嗒然若丧呢?我们都很熟习许多可以这样引用的老话,它们的意义大抵相同——你不可反抗现存努力,你不可违反权威,你不可逾越本份,干涉他人。或者说,任何不依从一些传统的行为都只是浪漫主义;或者说不根据过去经验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由于经验显示出人总是不变地倾向于罪恶,所以必须有严厉的规则来约束,否则我们就要陷入无政府状态了。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咀嚼着这些丧气的老话,每当他们听到一些讨厌的行为时,就会说:“多么象人性呀!”——就是这些重弹写实主义老调的人,在抱怨存在主义对事物的看法太过于阴郁。的确,他们那些过度的抗议倒使我怀疑触怒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悲观,而是我们的乐观。因为追根究底,在我正要向你们解释的学说之中有警告作用的是——人有选择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吗?为证实这点,我们必须在纯哲学的水准上,把它重新研究一番。那就是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

94、首先来看几个概念。第一是“自为”:萨特把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是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现实的东西,而自为的存在是属人的存在,自为总是逃离自在而又追求着自在,故自为是所有否定性和所有关系的基础;第二个概念是“注视”:我是一个自为的存在,而当一个人的目光落到我身上,注视我时,我被他人看到了,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成了“他为的存在”,成了诸如物一样的东西;第三个概念是“身体”:萨特反对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与心是统一的存在论的对象,他从三个方面来定义身体:“我使我的身体存在;我的身体被他人所认识和利用;他人对我表现为对其而言是对象的主体”(2)20

95、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96、但是,处于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作者经历了同样的事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萨特说:“读者位于完全无知与无所不知之间,他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随时都在变化,足以向他显示他的历史性。”作者们同样也有历史性。所以,作家能够借助于习俗和现成的价值,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整个世界,利用读者知道的事情把他还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向读者揭示这个世界中的异化、处境、历史、从而改变它或保存它。因此萨特认为:“写作和阅读是同一历史事实的两个方面。”萨特主张用人的处境来解释作品,把写作看成对人类整体处境的自由超越。

97、《哲学家与爱:从苏格拉底到波伏娃》(2021)

98、他说道:“诗歌使用文学的方式与散文不同。”在诗词里,词语本身是由艺术行为创造出来的客体。如果将那些自身存在着、没有隐蔽的指代的事物看作不透明的,那么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不透明的。诗歌里的词语并未失去其作为词语的意义,并不只是些音符,因为:“只有意义才能赋予词以语言一致性。”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最关心是的作为语言的词语,而不是像在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词语关涉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因为:“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结构。”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当他从事这一工作时,却将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放到了词语之中:词语成了经过变形的感情。因此,词语与它所表达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双重的相互关系:彼此既神奇地相似,又是“能指”与“所指”关系。(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能指”是语言的音象,即语言的表现形式。例如我们听到语音“雪”,就是“能指”。这一语音在我们头脑中唤起“雪”的诸如形状、颜色、温度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所指”。)具体阐释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99、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个人的主观性”,也就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真理。在萨特看来,这一真理是“意识本身找到的绝对真理”,任何从人出发的理论,脱离了这一真理,“就会垮得无影无踪”。“我思”的内容在存在主义这里是对未来生活内容的自觉设计。

上一篇:输赢付遥(短句25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萨特关于选择的名言(短句76句精选)
  • 有内涵的网名三个字【网名精选86个】
  • 鸡蛋里挑骨头歇后语三个字(短句25句精选)
  • 经典网名三个字男【网名精选137个】
  • 爱情情侣网名三个字【网名精选78个】
  • 繁体字霸气三个字男士网名【网名精选41个】
  • 甜蜜的情侣网名两三个字【网名精选92个】
  • 甜蜜情侣网名三个字【网名精选119个】
  • 甜美女孩网名两三个字【网名精选119个】
  • 最悲伤的网名大全三个字【网名精选69个】
  • 好的qq网名三个字的【网名精选126个】
  • 小清新女生网名三个字【网名精选128个】
  • 伤感的女生网名三个字【网名精选70个】
  • 差不多的网名三个人用【网名精选81个】
  • 三个差不多的网名【网名精选134个】
  • 个性群网名霸气高傲三个字【网名精选86个】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公认最好的歌词(短句13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形影不离造句二年级(短句32句精选)
  • 用像造句子比喻句(短句41句精选)
  • 汤姆索亚历险记人物介绍(短句94句精选)
  • 中学生个人自评50字(短句46句精选)
  • 风筝时而时而时而怎么造句(短句27句精选)
  • 关于爱与关爱的名言警句(短句98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短句100句精选)
  • 输赢付遥(短句25句精选)
  • 萨特关于选择的名言(短句76句精选)
  •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短句69句精选)
  • 输赢大结局(短句23句精选)
  • 老子名言大全摘抄短句(短句64句精选)
  • 输赢小说(短句43句精选)
  • 励志小品梦想剧本(短句32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