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流传至今,真是脍炙人口啊!(脍炙人口的成语)。
2、成语释义: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
3、鲁迅是我过著名的文学家,他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4、(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李涛篇咏甚著,如‘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5、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6、(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7、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臀”一联脍炙人口,传之千古,对佳丽的桂林山水作了最形象而又生动的描写。
8、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9、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10、成语释义: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11、(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自“上方谷”没能烧死司马懿父子,诸葛亮的感叹。原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意思是:有时候成事还有运气成分;人力强行改变不了。表明了他深深的遗憾。
12、成语释义: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13、(脍炙人口的近义词):交口称赞、喜闻乐见;
14、(成语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5、这些赫赫有名的经典古诗词流传至今,语言上优美精练,脍炙人口,感情真挚。
16、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17、(脍炙人口的意思):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形容味道鲜美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
18、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19、唇齿留香 色味俱佳 垂涎欲滴 八珍玉食 其味无穷
20、成语典故: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21、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现得意者数万篇,往往脍炙人口。”
22、“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23、春秋时期,有两父子他们同是孔子的徒弟,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曾皙死后,他知道父亲喜欢吃羊枣,自己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当时的儒家传颂为美谈。战国时候,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这件事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于是他向孟子不耻下问道:“老师,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难道你不爱吃吗?”公孙丑又问道:“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却不戒脍炙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羊枣虽然比不上脍炙好吃却是曾皙最喜欢的,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戒吃羊枣。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我们对待长辈一般叫他们的名字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姓却可以叫,因为姓是很多人都会相同的,而名字却是每个人独特的。”公孙丑听完以后恍然大悟。后来,人们从“脍炙,所同也”中重新引伸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
24、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哪一首不是脍炙人口,哪一首不是流传百世……唉,我看我只有佩服他的分了!
25、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还仍被人传诵。使读者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啊,有机会可要看哦!
26、我研究了半天的《三国演义》文言文版,才发现诸葛亮的故事脍炙人口,而与诸葛亮比起来,我只不过是个小毛孩。
27、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28、成语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29、这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篇小说是作者手写的,其笔迹笔走龙蛇,真是世间少有。
30、张旭写字笔走龙蛇,李白写诗豪放不羁,两人的作品都脍炙人口。
31、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现在是成语。
32、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33、成语释义: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34、(4)“此间乐,不思蜀”。亡国之主——蜀国后主刘禅作俘虏期间的答话。此同李煜词一样,充满酸楚。意思是:这里很快乐,不想我的家——蜀国。现今演化成成语“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