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对联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真正的生命,春天不艳,秋天不凋;真正的情谊,贵时不重,贫时不轻;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时不淡;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长!祝中秋快乐!
4、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5、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中秋节的名词佳句)。
6、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7、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8、觞咏难题万绪,何况天涯羁旅,是处影孤单。莫向苑中柳,拭泪抱愁眠。
9、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作者背景见《竹枝词》的作者背景。
10、送上香甜的月饼,连同一颗祝福的心。愿你过的每一天都象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11、宋代以后,中秋的节令物品仍依稀流露出唐代中秋节形成阶段的道教痕迹。北宋中秋,供月之饼如铜镜大小。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始有作为食品的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但同时还有祭月之饼。除此之外,明清时期一些的月饼仍与唐时月宫镜有异曲同工之妙。明代《北京岁华记》中记载:“中秋,人家各置月饼符像,陈供瓜果于庭……符上兔如人立。饼面咸绘月中蟾兔”,此中之“符”蕴含昔日道文化影响下千秋镜的符箓色彩。另有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日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反此种种皆似千秋节赠镜旧俗的变形。由是,月饼的成形与唐时月宫镜及唐代道教之间不可说毫无关系。
1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3、夜半无人私语时(打一文学名词)黑色幽默小说
14、最壮阔的中秋诗词——《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15、秉公不偏三尺律,凿壁可偷一线光(上下联各打一三国人名)答案:法正孔明
16、听到~想到~心到,说到~做到~得到,时间到~我的美好祝福已全部让你收到.中秋快乐!微笑甜甜!
17、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18、有人渴望平安,有人乞求自由,也有人追求爱情。变化了空间和时间,不变的是永远的追求,佛说:你不可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而使天下太平。
19、月白风清(yuèbáifēngqīng):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
20、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
2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4、有何可惧?神复活又怎么样?当那万军之战开始时,我将亲自迎战。
25、(其五)西风暗抚瘦腰知,百卉凌夷蓄怨时。寂寂梧桐题乱绪,悠悠日月谱凄词。
26、腿长胳膊短,眉毛遮住眼。没人不吭声,有人它乱窜。(打一动物名)蚂蚱
27、月辉堤畔下的柳荫浓浓,石阶台上,那如雕刻的一尊人像,深邃的眼脸,被风雨吹打的老气横秋,平扫着怨愁。亦斜倚在石壁的身旁,装做毅然,而那澎湃鲜活的心里,却独揽秋江,垂钩钓月。欲谢的月清,氛围着苦舍的美酒,我拎在手里,晕开疲倦,流苏在凄婉的夜秋。
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29、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构思奇拔,独辟蹊径,将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为佳句。
30、不要刨根问底别人的过去,那可能是永远不想触碰的回忆。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31、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2、释义: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33、(其三)桂花香径淡凝脂,幽苑疏红绕柳丝。垂暮浮云捎独白,中秋明月寄相思。
34、小的时候,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
35、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6、左手五个,右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37、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38、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3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0、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于苍茫的云海之间。那横跨数万里的长风,一直吹越玉门关。
41、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了“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季节时间,并无节日之意。到了唐代,古代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了。 在我国的传统历法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将每一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孟秋、仲秋、季秋等等,古代书法和国画的落款,都是用某年孟春、季秋等,而不写某日,就是这个原因。仲秋处于秋季三个月的正中间,所以,祭月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处于秋季的中间(仲秋)和八月的中间,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之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百姓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称为团圆节。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从2008年起,中秋节被国家定为法定的节假日。
42、好句:生活,如大浪淘沙,谁也逃不出它的冲刷和选择。
4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4、柳曳处、芳菲都歇。雁字回时君不见,任阊风、摇落窗前叶。
45、关于中秋的诗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46、爱上风光,逗留人间胜天上关于中秋或国庆的名家名篇中秋漫话咏月诗词
47、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48、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49、 傍晚,后羿回到家里,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来观望着丈夫。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在毛主席诗词中,也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的美丽诗句。 千古传说不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还有其他几种版本或说法。一种说法是仙药有两粒: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后羿拿回家给嫦娥保管,准备夫妻分食,然而却被意外打破了这个计划。 这意外是什么呢?一说是嫦娥因不知详情而全服下;一说是嫦娥是好奇而偷食;一说是嫦娥是故意盗之;一说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伤心而去。服下了仙药的嫦娥身子渐渐飘离地面,而广褒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终于决定向那轮圆月冉冉飞去。 传说中月亮里除了有玉免,还有蟾蜍,所以也称“蟾宫”。李白的《朗月行》说:“蟾蜍蚀圆镜,大明夜已残”。边元鼎在《八月十四日对酒》中说:“须臾蟾蜍弄清影,恍然不是人间景”。唐朝以后实行科举考试,都在秋天考,称为“秋闱”。明清以后的秀才参加乡试,正在中秋节前后,所以中了举人的人,就称为“蟾宫折桂”,在我国的很多砖雕木雕石雕里,都雕刻着这个典故。《红楼梦》第九回里,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50、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足智多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刘伯温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现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百姓。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苏式月饼中间的那张小纸片,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取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51、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52、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坊间市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特制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因朱元璋是南方人,明代宫廷在中秋之夜大摆宴席吃螃蟹,演出中秋题材的神话戏曲,还摆上一张八仙桌,中间放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今天有些人家也是将月饼切了分给一家人吃。 清代,月饼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经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京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动手起义杀“鞑子”(元兵),事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但近年的月饼已不见小纸片的踪影了。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了元朝的京城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
53、花辰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54、我觉得生活简直像一朵绚丽的牡丹,美得让人心醉。
55、一棵麻,多枝丫。雨一淋,就开花。(打一日常用品)雨伞
56、触目恸心: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57、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58、小小狗,手里走。走一走,咬一口。(打一日常用品)剪刀
59、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60、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答案:一节复一节
61、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针线包
6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63、月夜花朝: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64、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65、生在鸡家湾,嫁到竹家滩。向来爱干净,常逛灰家山。(打一日常用品)鸡毛掸子
66、1)月白风清(yuèbáifēngqīng):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