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情况下,平声较为“舒缓”,所抒发的情感也不是很浓烈,以“静”为主。
2、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毛主席的改词,其气势可以说纵横古今,无人能敌。该词写于什么时候还有争议,不过总体而言都认为写于1936年。当时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毛主席在此面对开阔的北国风光,写下了此词,后来于1945年发表于重庆的《新民报晚刊》。近代诗人柳亚子评价到:“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5、然而这样贤良淑德,温婉可人的妻,却抛下他和还不会走路的女儿走了。她怎么忍心?
6、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7、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8、像是我们都知道的大文人苏轼也是非常喜欢这种写法,但是他留下的文章里面很少有出名的回文诗,这也从侧面说明想要把这个写好是有多难。但是今天的这个诗人却是非常有才华,他写的这首两相思正读是写思念妻子,而反着读则是思念丈夫。
9、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0、这是元稹最伤感、最深情的一首诗,流传至今,却藏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至今世人未知。
11、这首诗的题目有点长,是因为这是一首和作,原是诗人的好友裴迪写了一首《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诗寄给杜甫,诗中表现了裴迪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杜甫看完后颇为感动,便写下了此诗作答,裴迪晚年入蜀做幕僚,和杜甫常有诗歌唱和,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12、1956年,毛主席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该词表达了毛主席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1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16、除此之外,关于律诗的首句到底入不入韵,也有区别。
1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8、苏轼最杰出的20首词欣赏:不愧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词人
1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喜欢一个人,心里是满的,怎么都不会空虚,都不觉寂寞。
21、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22、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23、美好的句子,从来不只是用来形容一种感情,且看张籍的《节妇吟》,用美妙的句子来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感。
24、因家境不好,每天只能以落叶古槐当柴,吃些豆叶和野蔬,她却不曾有一句怨。
25、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心底深深思念着韦丛,他想她,但又不敢全部承认。
26、在他的眼中,世界上只有韦丛最好。他哪怕流连花丛,也不过逢场作戏,心里真正想念的,却是他的妻,是他的韦丛。
27、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28、这些景象如何用舒缓的“平声韵”来接住,是非常考验作者创作功底的。
29、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30、最妙的却是,情感这种虚无缥缈的事物如果没有了现实依托,那么终将如浮萍散去,无所归依,所以才有了“两鬓霜白”和“新停浊酒”的感慨,将已经无限高邈的情致一瞬间拉入现实中来。
31、《浣溪沙》历来被奉为《人间词》中的上乘之作。全词意境开阔、风格高奇。登高望远,俯瞰茫茫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令词人认识到其实自己便是众生中的一员。词人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佛雏《王国维的诗学研究》:此词应属于作为词的最高格的“无我之境”。
32、就如梁启超所说:“这首诗是工部最有名的七律,小孩子都读过的。假令我们当作没有读过,掩住下半首,闭眼想一想情形,谁也该想得到是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交界地方秋天一个独客登高时候所见的景物。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两句,不过章法结构上顺手一点,其实不用下半首,已经能把全部情绪表出。”
33、贯休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他的水墨罗汉十分重视罗汉精神面貌的刻画,线描勾勒技法已然达到了传神写照的高度,在这点上贯休继承了阎立本。宋人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说:“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牙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能。或问之,答云:‘休自梦中所睹尔。’”
34、再后来经历离乱,李清照词风转变,愁成了其词离不开的一个意念,但她创作的潜力也充分爆发出来,《声声慢》中一连七对叠词,写愁之深重,可谓词坛绝唱。乱离之中,她对时事的关怀更为凸显,不忘对政治进行讽喻,家国情怀,不只是男子才有,女流之辈亦可为国奉献肝胆。除了在作品中表达对国事的关心,她还尽全力保护文物,在押运书籍文物过镇江时遇乱,她竟最终保存了这批珍宝,并押抵江宁府,其智勇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