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我来说《狂人日记》是一声尖叫,而我需要让这刺耳的声音渗透灵魂深处,让人们颤栗于这疯狂,哪怕是短暂的,也能够更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残酷和传统思想的残虐。
2、我不是研究鲁迅的专家,谨以此文纪念“《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
3、但是,如果鲁迅只是看见了中国的历史问题,只是用局外人的观点指斥他人,而不是把自己带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血迹,那就与“五四”的一众反传统的批判家没有差别了。
4、(15)琼古代用兽骨做成的赌具,类似后来的骰子。
5、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6、鲁迅1918年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1835年的《狂人日记》是同名。鲁迅承认果戈里是他最喜欢的世界作家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他具有启发性。多年来,不乏一些学者比较这两个《狂人日记》。最主流的说法是: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官职卑微,因为对其上司的女儿的爱慕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忧郁症变成狂人,不过是一种在旧制度下逆来顺受的悲剧“小人物”。而鲁迅《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真正的狂人,因为他是一个旧制度的叛逆者。果戈理的是哀鸣,鲁迅引申出的是战斗的呐喊。
7、鲁迅在1920年代末期将欧洲的版画艺术引入中国,发起了“木刻运动”,因此作品多配有黑白的版画。
8、其精神分析法。《狂人日记》记载了主人公最为重要的精神世界变化和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发现异常、怀疑被吃”;“察觉阴谋、警惕被吃”;“反思吃人、劝告他人”;“忏悔自我、救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首先发现自己深处具有的原始欲望,“对吃人习以为常”的群体之中,他们延续和体现了“野蛮人”的“本我”。所以,主人公担心他人要吃了自己“并非紊乱的意识”,而是一种合理怀疑;进而主人公要保护自己以实现“自我”;再然后主人公反思吃人,劝告他人,自我忏悔,实现了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超我”。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可以看到强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9、Peoplewithsensitivitiesaheadoftheirtimeareconsideredsickbytheircontemporaries.LuXunhasrecognisedtheevilinthetraditionalmoralityofhispeople,whichleadtomutualhatredandpeopledevouringeachother,bothfigurativelyandliterally.Thisisapropheticvision.ItisnotonlypreachedbythecharacterLuXun–apossiblehumanisticvisionofhumandevelopment,butalsothefearofthehumankindthathaspopulatedourplanetsofar.Thus,developingindestroyingeachotherandruiningourEarth.Forme,theliterarypiece–AMadman’sDiary isacrythatIneedtoletintothedepthsofmysoulandsuccumbtothismadness,evenifonlyforamoment;inordertomoreclearlydiscernmyowncruelty,andthecrueltyofourtraditionsandculture…
10、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1、予窥道上,人多于蚁阵,而人人悉函惧意,惘然而行。手多有挟持,或徒其手,王翁语予,盖图逃难者耳。中多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王翁自云前经患难,止吾家勿仓皇。李媪亦至金氏问讯,云仆犹弗归,独见众如夫人,方检脂粉芗泽纨扇罗衣之属,纳行箧中。此富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废口红眉黛者。予不暇问长毛事,自扑青蝇诱蚁出,践杀之,又舀水灌其穴,以窘蚁禹。未几见日脚遽去木末,李媪呼予饭。予殊弗解今日何短,若在平日,则此时正苦思属对,看秃先生作倦面也。饭已,李媪挈予出。王翁亦已出而纳凉,弗改常度。惟环而立者极多,张其口如睹鬼怪,月光娟娟,照见众齿,历落如排朽琼(15),王翁吸烟,语甚缓。
12、鲁迅曾讲述过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的寓言,“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这寓言用来解释《狂人日记》,却是另一种形态:狂人大嚷起来,但没有惊醒熟睡的人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嚷的是一个疯子,而狂人最终也发现自己原来是疯子,所以也复归于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一切照常,“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更没有惊恐万状与死前的颤懔。毁灭将在无言中在沉默中进行而不再有狂人的呼喊。
13、这时候,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14、“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狂人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5、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16、“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17、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是小说《狂人日记》(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早两年,他的表弟阮久荪,大姨母的儿子,忽然精神病发作。鲁迅就近观察了他病中的表现,才促使他写这一篇的吧。这是一篇政论性很强的小说。作者没有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花费许多心思,他几乎是把自己的一些思想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口直接呼喊出来,对几千年来中国吃人的宗法制度和旧礼教作了愤怒的控诉:
18、在罗马神话中,唯一被母亲藏匿而幸存的孩子,长大后最终推翻了Saturn。其实,这也是鲁迅《狂人日记》背后隐藏的希望。
19、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20、耀宗既去,秃先生亦止书不讲,状颇愁苦,云将返其家,令子废读。予大喜,跃出桐树下,虽夏日炙吾头,亦弗恤,意桐下为我领地,独此一时矣。少顷,见秃先生急去,挟衣一大缚。先生往日,惟遇令节或年暮一归,归必持《八铭塾钞》(14)数卷;今则全帙俨然在案,但携破箧中衣履去耳。
21、蔡元培和鲁迅是绍兴同乡,比鲁迅大13岁,算是长辈,一生中对他多有提携。早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两人就因共同朋友陶成章以及光复会的事情有过接触,此后又多有交流。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后,听说鲁迅有求职的打算,便立即聘用,任命他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事务。那时民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蔡元培锐意革新,鲁迅也满怀热情。鲁迅后来回忆:“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2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日常意识与黑暗无意识的关系:《狂人日记》有双重结局——在无意识层面上,《狂人日记》指示着食人民族的最终毁灭;在日常意识层面上,《狂人日记》借常人之口指明狂人的康复,常人世界对吃人与毁灭的否认,根本没有吃人阴谋,也根本没有吃人民族毁灭的未来,而两者相叠加所意指的更可怕的无言的无目击者和呼喊者的毁灭却在《狂人日记》之后的历史中得到不断的证实:集体无意识中的吃人欲望又无数次地转化为历史事实。
23、鲁迅的诸多思想被钱理群潜移默化传承。在退休之后,钱理群退回书斋,继续靠写作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忧虑。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钱理群:读懂“他妈的”,才能读懂鲁迅》。
24、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过4700字而已,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震撼力,这与鲁迅的经历以及对他有影响的几个人物不可分割。
25、1917年3月的俄国革命推翻了专制的沙皇。在俄国着手建立民主政治。可是几个月之后,11月7日的革命又推翻了3月革命所产生的临时政府。列宁的布尔什维克d夺取了政权,在俄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试验。这对于热切希望中国有所变革的激进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表示希望:“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他还套用徐敬业讨武则天檄文的口气,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从这时候开始,《新青年》用越来越多的篇幅宣传十月革命,宣传苏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26、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可以参看。
27、按照目前的文学史建制,《狂人日记》当然是以现代白话文为语言的新文学起源性作品。就思想性来说,作品中的启蒙主题,国民性批判,还有救救孩子这样的呼救声,至今仍未过时,抑或更甚。
28、我真正读鲁迅,还是上了中学以后,鲁迅的文章收录于初一的语文课本。在“文革”可以疯狂自学的岁月,浏览过鲁迅的书,从小说到杂文。但是,深入回味和思考鲁迅,却是近二十年的事情。鲁迅无疑是深刻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对鲁迅会有不同的解读。从青少年开始,到晚年也不会结束。我还不知道,有哪样的文学家可以像鲁迅这样,有如此的魔力。
29、鲁迅和章士钊(右),都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但这两人却总互相看不顺眼,甚至还闹了一段著名的公案。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一场著名的民告官:文人鲁迅告赢教育部长章士钊》。
30、我说“老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31、编辑恽铁樵在文中有十来处圈点:“一句一转”,“接笔不测从庄子得来”,“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转弯处俱见笔力”,“写得活现真绘声绘影”,“不肯一笔平钝,故借雨作结,解得此法行文直游戏耳”,“状物入细”,“三字妙,若云睡去便是钝汉”,“余波照映前文,不可少”等等。总评是“实处可致力,空处不能致力,然初步不误,灵机人所固有,非难事也。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焦木附志。”
32、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33、据李宗刚先生研究,《新青年》从文化启蒙的理念出发,不再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自然来稿,而是组织约稿。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积极后果: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继承期刊的文化立场;编辑所编发出来的作品体现期刊的文化诉求;读者所阅读的作品渗透了期刊的文化期待。
34、《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35、戈雅是一个绘画天才,27岁就成为了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师,用色以和谐为主。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西班牙陷入最黑暗的时期。戈雅近距离观察了战争,刺激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法军屠杀场面的作品,画风改变,并创作了被现代人们誉为“黑色绘画”的系列作品,《农神吞噬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36、我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做些短评,……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
37、此时的鲁迅已经37岁,任职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居住于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绍兴会馆。鲁迅当时的收入应该属于中产知识阶层水平。平日除了上班点卯,大多时间都沉浸于“抄写古籍和古碑文”。
38、(8)长毛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为了对抗清政府剃发垂辫的法令,他们都留发而不结辫,因此被称为“长毛”。
39、*本文文字内容选自《鲁迅传》,作者朱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配图中的鲁迅照片均选自《鲁迅影集》,黄乔生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40、予初殊弗解先生何心,敬耀宗竟至是。耀宗金氏,居左邻,拥巨资;而敝衣破履,日日食菜,面黄肿如秋茄,即王翁亦弗之礼。尝曰:“彼自蓄多金耳!不以一文见赠,何礼为?”故翁爱予而对耀宗特傲,耀宗亦弗恤,且聪慧不如王翁,每听谈故事,多不解,唯唯而已。李媪亦谓,彼人自幼至长,但居父母膝下如囚人,不出而交际,故识语殊聊聊。如语及米,则竟曰米,不可别粳糯;语及鱼,则竟曰鱼,不可分鲂鲤。否则不解,须加注几百句,而注中又多不解语,须更用疏,疏又有难词,则终不解而止,因不好与谈。惟秃先生特优遇,王翁等甚讶之。予亦私揣其故,知耀宗曾以二十一岁无子,急蓄妾三人;而秃先生亦云以不孝有无后为大(6),故尝投三十一金,购如夫人(7)则优礼之故,自因耀宗纯孝。王翁虽贤,学终不及先生,不测高深,亦无足怪;盖即予亦经覃思多日,始得其故者。
41、“未也。……长毛遂毁门,赵五叔亦走出,见状大惊,而长毛……”
42、无论如何,以《狂人日记》作为开篇的《呐喊》,其实奠定了鲁迅文学的生态系统。而没有《呐喊》,岂有《彷徨》?
43、《狂人日记》约4700字。细一数来,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44、抱着这样希望与绝望的心情,鲁迅终于答应钱玄同“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份《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
45、胡赳赳,1979年生,作家,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以及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
46、“唉,蠢哉!……”李媪斗作怪叫,力斥先贤之非。
47、政治环境严酷,教育部其他同僚为避祸,纷纷公开表现自己沉溺于某一种嗜好,或嫖妓赌博,或古玩书画,以求自我保全。鲁迅不嫖也不赌,就靠抄古碑、读佛经、辑录古书消磨时光,周作人后来回忆鲁迅这段经历:“人人设法逃避耳目……鲁迅……只好假装玩玩古董。又买不起金石品,便限于纸片,收集些石刻拓片来看。”这样的状态,从1912年一直持续到1917年。
48、袁世凯一死,一些亡命国外的人纷纷回国。秋天,蔡元培回来了,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那一年(1898)办起来的京师大学堂,当时的学生都是进士、举人出身的各京曹,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带了一个听差到学校里来服侍。他们在逛窑子这一方面名气甚大,与参议院众议院齐名,有所谓“两院一堂”之称。蔡元培就是到这暮气沉沉的腐败的学校去当校长。经过他锐意整顿,很快北京大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他以“兼容并包”的原则聘请了许多新的教师。正好陈独秀因事来北京,蔡元培几次前往敦请,请他来校担任文科学长。先后聘来在文科任教的,有胡适、钱玄同、李大钊、黄侃(季刚)、沈兼士、沈尹默、朱希祖、刘半农、王星拱等人。甚至还有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有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学校里,学术自由的风气也日渐浓厚起来,学生中也成立了很多社团,像新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等等。
49、“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50、马上就得到了响应。在下一号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以为吾友之声援”。文章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51、人们心中有很多个鲁迅的形象: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然而,1917年的他还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52、作者在第一则里,写了“我”的那种“趋向光明,逃离黑暗的情绪表现”的指向,作为小说主题的张本,第三则日记,写“我”害怕被人吃,所以怀疑不决,恐惧不安,揭示出狂人“吃人”的社会观的形成。
53、“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所以,我们都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人!
54、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55、《狂人日记》绘图。图片来自《鲁迅三十八图》(作者:赵延年;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10年9月)。
56、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57、由于这篇小说的署名,鲁迅死后还曾经招致了一些误会。有人把署名会稽周逴的译作《红星佚史》(英国罗达哈葛德、安度阑原著)认为是鲁迅的翻译。
58、张楚,1974年生,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
59、1917年的鲁迅本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60、简言之,《狂人日记》在对吃人的历史加以考证并对现实观察之后,形成了对中国吃人模式的著名论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61、(10)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玻保薄场陡偌字肌*清代吴乘权等编纂,共一○七卷,是一部简明的中国编年史。
62、予出,复不敢戏桐下,初亦尝扳王翁膝,令道山家故事。而秃先生必继至,作厉色曰:“孺子勿恶作剧!食事既耶?盍归就尔夜课矣。”稍迕,次日便以界尺击吾首曰:“汝作剧何恶,读书何笨哉?”我秃先生盖以书斋为报仇地者,遂渐弗去。况明日复非清明端午中秋,予又何乐?设清晨能得小恙,映午(4)而愈者,可借此作半日休息亦佳;否则,秃先生病耳,死尤善。弗病弗死,吾明日又上学读《论语》(5)矣。
63、在这一年将尽的夜里,展望即将来临的一年,想到要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欲招缪撒”这一点,看来可以解释为打算进行文学创作。“蒲鞭”一栏,刘半农的注释说得太简单了,很难推知鲁迅他们当时的具体设想是什么。也许,后来把范围扩大了一点,不仅限于新出书刊的评介,而兼及于社会批评,也就是《新青年》从第四卷第四号(1918年4月)开始的《随感录》这个专栏吧。在杂志的第五卷第三号(1918年9月)上,鲁迅发表了《随感录二十五》,接着,他在这一栏里发表了好些篇短评,后来都收在他第一本杂感集《热风》里。几年之后,他在这书的《题记》中回忆说:
64、所谓王敬轩的那一封信,便是要把旧文人们的许多见解归纳在一起,而给以痛痛快快的致命的一击的。(《郑振铎全集》第三卷,第523-524页)
65、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部队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
66、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67、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新馆开馆纪念合影。二排左起第五人为鲁迅。
68、看看当时的稿酬标准:林琴南的翻译小说商务印书馆付给千字5元,后来增加到6元,属于稿酬偏高者;胡适也是千字6元;梁启超待遇最优厚,为千字20元;名中医陈存仁此时正在读书,给《申报》副刊“常识”投稿,每篇为1元。从清末到民国,上海图书市场已逐渐形成一个通用的稿费标准,为每千字2元至4元,5元、6元的很少,小书坊甚至收每千字5角至1元的书稿。再来看看当时的收入情况,一个绸缎铺的掌柜先生每月薪水8-10银元,普通职员4-6元,一个下等巡警的月收入是大洋8元,稍好一点工厂工人的月收入也有8元,吴趼人在江南制造局作抄写员,每月也是8元。这样一比较,五元大洋的稿酬,对于初出茅庐的鲁迅已经不低了。
69、《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70、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71、《狂人日记》发表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接着又写了《孔乙己》(1918年冬)、《药》(1919年4月)等等小说。
72、鲁迅所说的“铁屋子”,超越他个人生存空间,也超越以中国文化为边界的空间,那些参加世界大战的人其实都是在这样的“铁屋子”被闷死和杀戮的。鲁迅对人类是有终极关怀的。只是,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73、1917年的鲁迅本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74、而就在此之前,公务员周树人尚处在“十年沉默”之中。直到《狂人日记》发表,他才真正成为我们熟悉的那个鲁迅。这一转折的发生,和1917年中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及《新青年》编辑部成员在北大的会聚有直接的关系。
75、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76、鲁迅对北大的事本不热心,但旋即意识到这对弟弟周作人而言是重要的机会。鲁迅随即和蔡元培取得联系,就周作人到北大任教一事磋商。1917年3月7日,鲁迅在日记里记录:“上午寄二弟信,附旅费六十。”这是通知周作人,他已被北京大学聘请,即刻北上。
77、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78、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79、缪撒,拉丁文作Musa,希腊“九艺女神”之掌文学美术者也。
80、是否比果戈里的同名作品更忧愤深广我们暂且不论,这篇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自其之后,现代白话文小说兴起,文学渐渐进入新时代;就鲁迅个人而言,自此投心小说写作,《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以及后来的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魏连殳等,都成为中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81、1922年,鲁迅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取名《呐喊》,支撑这个小说集的最重要的就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正传》。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人格都不完整,充满悲剧色彩,但是,这三个人加起来却将人性的基本特点和心理活动的常态显现出来。就写作风格和手法而言,这三篇小说差异显著。《阿Q正传》是可以搬上荧幕的,《孔乙己》是可以画成小人书的,唯独《狂人日记》难以用形象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