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有“贤君”之称的赵光义的登基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案。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宋太祖赵匡胤应当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实在出乎意料。
2、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机关大搬家。新办公楼换了茶色玻璃贴了壁纸,但没了放书的闲屋。孔夫子搬家,怎少得了书?我们在新办公楼设计了许多方案,只安置下了有限的几本。看来,我们曾引以为豪的资料室气数已尽,只好像阔起来的财主趁乔迁抛弃糟糠之妻了。大伙挑出了“毛选”、“邓选”和带密级的,剩下的半屋一字了之:“卖!”
4、“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5、林兰英怀着一团火跨进了莆田县砺青中学的大门。刚进校时,男同学都瞧不起她,还有人讥讽道:“单独的竹子扎不成排,毛丫头念书长不了!”
6、诸葛亮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名人读书成长的故事)。
7、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8、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9、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
10、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马克思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马克思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12、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6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13、高士其从小就用功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是一位科学家。六岁那年,要上学读书了。开学那天天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看新书包,上学去了。一路上,高士其乐得像只小鸟儿,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学校门一看,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呢。他不敢去敲门,只好站在门口等看,不知道等了多久,学校的大门开了。开门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声“老伯伯早!”老伯伯心里真高兴,笑眯眯地说:“多懂礼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级新学生吧!”高士其点点头。老伯伯把高士其领到一年级的教室里。过了好一会儿,小朋友们才一个个来到学校。
14、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15、可是有一天,这个小朋友嘟着嘴,冲着高士其说:“你到底认识我吗?”高士其觉得很奇怪,说:“咱俩是好朋友呀,怎么会不认识你呢?”这个小朋友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高士其一听,笑了起来。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这个小朋友拿出纸头,折成一只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阵子,玩着玩着。觉得一个人玩没有劲,就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们来玩斗青蜂吧!”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听老师讲课,这个小朋说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这个小朋发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坐得好好地在听课。这个小朋发心里挺不高兴,使劲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这一来,高士其回过头来了。那个小朋友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纸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对那个小朋发白了一眼,用心地听老师讲课了。高士其想到这里,笑起来了,他对那个小朋友说“下课的时候咱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高士其的话,说得这个小朋友也笑了。
16、大约是20多年前吧,报载钱钟书对开名人纪念会的事相当反感,有云:“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这个六“不”,当时固然作为美谈,但是否也反映钱氏的冷嘲风格,有如《围城》的冷峻甚或刻薄?一些学人心中恐怕也不是没有这个疑问的。
17、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18、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名人读书成长的故事)。
19、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20、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21、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2、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23、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24、第二天,我俩先作了“战前分析”:这两箱社科类书籍,只有到东郊的高教区,才能适销对路。然后,两人架上大墨镜,骑上自行车,迎着六七级东北风,来到某大学学生公寓前。
25、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26、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27、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然后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8、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29、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30、“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忽然,一个阴阴的男同学挤了进来。“请问你要买书吗?”“我想知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阴阴的声音很执拗。“你要不要书?”我也上了劲。“我不要书,我就问问你们是哪个单位的!”“那——无可奉告!”阴阴的年轻的面孔闪过一丝羞恼,转身撞了出去。人群里传出议论:“克格勃,又告密去了!”一个同学好心地劝我们离开这里。我说:“谢谢,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吧?”
31、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32、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33、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7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34、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35、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36、好不容易请来收书报的贩子,他横扫了一眼,把用绳子结成的大网兜往书堆上一丢:“两毛一斤!”随后刽子手般指挥大家往兜里填书。处里那位嗜书如命的“书虫子”,还在做着最后的“抢救”工作,嘴里咒骂着:“罪过哟罪过”,硬是从“虎口”里抢出了两啤酒箱子书。
37、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38、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39、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40、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41、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然后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42、在分享故事期间,还举行了“阅读百年史·奋进新征程”d史知识竞答活动,参与竞答的同学分别获得文创产品布袋、书签和文创产品象奇杯。“我太喜欢这个活动了!既学到了许多名人故事,又知道了很多d史的知识,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场的同学们激动分享自己的心情。
43、对于普通百姓,寒门学子要想成为人生的赢家,只有靠刻苦学习,努力读书来实现。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许多刻苦读书的事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悬梁刺骨”头悬梁的孙敬,通过苦读,后来成为东汉大儒、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锥刺股的苏秦,通过读书,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凿壁借光的匡衡,也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后来成为西汉著名丞相;还有囊萤映雪的车胤,牛角挂书的李蜜等等。
44、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45、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46、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47、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鲁迅一枚金质奖章。鲁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鲁迅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48、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49、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为何不借用雪光来看书呢?孙康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50、关于名人读书而成功的故事5: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51、然而,异国平静的学术生涯,在郎咸平看来又有一丝沉闷。在谈到那段日子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都快40岁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成就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对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看到播出中国,心里面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所以一有机会的话就会想到回国。”
52、第三次和第四次两次月考考下来,平均分竟达99分。郎咸平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笨,这是他这平生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熟能生巧,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难,郎咸平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也考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
53、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此时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此时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54、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55、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56、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57、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58、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联云: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59、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60、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61、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62、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63、那次考试之后,不服输的劲头鼓励他发奋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核,此时的郎咸平才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64、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65、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在他12岁就发出的远大抱负。周恩来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毛笔字。有一次,他和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睡。当他走到床前时,突然大叫起来:“呀,我的大字还没有写呢!”
66、紧跟着,一个男同学挑出两本科普书问我:‘这个多少钱?”“一视同仁,也5毛。”他不慌不忙地把书递给我:“你看看,这书定价才多少?”我接过一看,原来都是五十年代出版的,一本两毛一本三毛五。我说:“这种书吧,今天来看原价与价值是相背离的。你看,印刷质量多好,还都是毛边纸。”“那也不能高于原价呀?”“这有什么。8分钱的邮票都卖到几万块呢!”斗嘴归斗嘴,最后我还是让了步:“两本一共5毛吧,买一送一。”小伙子对这个“朝三暮四”式的价格挺满意,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5毛票子。我一挥手:“干脆,送给你了,不要钱!”小伙子不好意思了,硬把钱塞给我。
67、孙敬悬梁刺股。孙敬读书时,为避免疲劳瞌睡,就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悬在屋梁上,并用锥子刺大腿。
68、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69、上了大路,刚准备上车,背后传来喊声:“同志,请等一等!”有两位男同学追了上来,气喘嘘嘘地说:“我们刚才看好了两本书,能再卖给我们吗?”“对刚才发生的事情,我们表示遗憾。我代表同学们向你们表示歉意!”我和老Z都被这种真挚感动了,刚才的不愉快烟消云散。“这没什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很大!”我说。
70、小贩连秤都懒得用,拿眼估了估:“500斤!”丢下了脏乎乎的100元钱。
71、果然,不大一会儿,“嘎”地一声,一辆三轮摩托车停在旁边,跳下三个穿保安服的汉子,粗鲁地拨拉开男女同学,横在我们面前。为首的一位50多岁,矮墩墩的身子呈最大面积对着我:“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声音不高,但有一股逼人的气势——这是在好多稍大些的单位里都能见到的典型形象。我不亢不卑地反问:“请问你是?”“学校保卫处的。”声音里有几分躁了。“他是我们M处长。”旁边一位高大威猛的年轻保安不失时机地介绍道。M处长斜了随从一眼,又盯着我等待回答。于是,我报出了单位、书籍的来源和卖书的动机。M处长沉吟了一下,口气似乎平和了一些,拉起长音:“这是学校,不能随便设摊的,会影响教学秩序的。”“这里又不是教学区,同学们下午都没有课,不会有什么影响的。”“那也会影响交通和卫生的。”“这里不是马路,不会妨碍交通;再说这是书,又不是卖鱼卖虾,你看这不是挺干净的吗?”“那……你也得先到我们处报告一下。”
72、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