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的本质如何?诠显则多样。常被称为“自性清净心”,以无相为相。如《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无准师范语录记云:“结夏小参。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拈拄杖,卓一下。云: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干屎橛、麻三斤、金圈栗蓬、蒸饼馎饦,一时撒向诸人面前,一任横咬竖咬。或有一个半个咬得破、透得过。乳峰鼻孔尽在诸人手里,且听诸人横拖倒拽。若咬不破,诸人鼻孔却在山僧手里。一夏九十日,要去不得去。要住不得住。正当恁么时,又作么生出气?”(6)关于无相,《坛经》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无准师范云:“宝公宝山之宝,非青黄赤白等色,亦非大小方圆等相。”(7)
2、晚明高僧雪峤圆信的题跋云:“这僧笔尖上具眼,流出威音那边,鸟鹊花卉,看者莫作眼见,亦不离眼,思之。径山千指庵圆信。”威音,即声音有大威势。《法华经》中说威音王佛为多数佛的佛名。《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说:“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据《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本载:“诸佛同名为威音王者,即显说法华之音声,如王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后来禅宗以此佛示遥远的古代,以“威音王佛已前”比喻人类本有的清净本性。所以,说法常的画“流出威音”,即是说他的画显示了禅的心,禅的本质。
3、在我结婚前,我爸妈从来没跟我提过彩礼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们对此是什么态度。
4、 总要好好活着,才能有机会去拼尽了一切,求去冥冥中的那么一丝可能。
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如此评价法常:“牧溪是中国早期的禅僧,在中国并未受到重视。似乎是由于他的画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几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却受到极大的尊重。中国画论并不怎么推崇牧溪,这种观点当然也随着牧溪的作品一同来到了日本。虽然这样的画论进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不同之一斑。”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法常圆寂,享寿八十五岁,遗像在杭州长相寺中。法常圆寂后,日本的禅画僧还纷纷慕名而来瞻仰的的法相,期以传承他的技艺,其中最有名的如默庵灵渊、可翁。(1)
6、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7、 看到生的欣欣向荣,便懂得枯叶掉落地下的价值所在。死的意义,自然是再一茬的生,是年轻一代的生,是又一轮春夏秋冬的转换,是又一个白天黑夜的告示,是河开了冰封了带给无数孩童的快乐。是老家那几座沉睡了近一个世纪无主坟的告示:终究,今天变成昨天,昨天不复存在,只有明天与新生同在。
8、可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多人对这些也无所顾忌,为什么呢?无法抵挡金钱与神通的诱惑。
9、 换句话也可以说,我们从不是因为希望和以后才活着的,而是因为你活着,所以,才拥有了希望和可能。
10、 只不过是从这个问题难点,转移到别一个问题难点上,罢了!
11、(玄净随笔)什么是出马堂口?出马弟子的使命是什么?
12、那玄净在这里给大家提出一个新的论点,仙家出马、出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来坑害众生的吗?你一定会摆手告诉玄净,那不是的,那不是的,那一定不是的,它们是来普度众生的。
13、法常的绘画有一些只是在描绘常见的景物,景物平常、简约,且素静,质朴,没有鲜艳、繁杂的设色,没有浮华不实、花里胡哨的笔墨。正如明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说:“法常号牧溪,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项元汴的题跋亦为法常翻案:“宋僧法常,别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假妆饰。余仅得墨戏花卉蔬果翎毛巨卷。其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不惟肖似形类并得其意。京爱不忍置,因述其本末,以备参考。墨林项元汴书于天籁阁。”虽然“意思简当”,以前批评他“意思简当,不费装饰。”之语,反而成为了赞颂他之语。“不惟肖似形类并得其意。”即“形神兼备”,这相应于中国画尚“意”的传统,如云:“意在笔先”、“意匠渗淡经营中”。
14、当然,在严苛的现实生活面前,我们会有适当的妥协,那是撇去一些理想的浮沫与虚妄的激情,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便有了自省,更明白当下的形体适合穿怎样的衣服,现在的自己愿意过怎样的生活 ,交怎样的朋友,不迎合,不违心,这是勇敢的断舍离,这是般若的戒定慧,这是自己找到了自己。
15、 死亡的最深刻处,在于告诉了生者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道理:人没什么了不起,人没那么强大也没有想象得那么脆弱。死于自负的人是可悲的,死于自卑的人是可怜的,死于清醒的人是痛苦的,死于无知的人是可叹的,死于做作的人是可恨的,死于苦难的人是怯弱的。
16、评论员: 啸竹 寒江孤鸿 晶莹 桑干河 星期八 杨子 春闺梦里人 念家的麻雀 秋实韵 文明俭朴 衢四海 之中 叶墨涵 情满鄱湖 山野和风 檐下听雨 海牛 独倚梅树 斯琴 茧庐主人 海韵波涛 明月清晖
17、(玄净随笔)灵性觉醒|一篇破迷开悟的高能量短文|迷与悟的心境
18、 别看,我们现在不用面朝泥土背朝天地去务农。
19、我常在想,世间万物,相依而生,相形而存,哪有什么绝对的高下之分优劣之别!如果一定要比大的话,相较于大象,蚂蚁何以存在?相较于大树,小草便应自惭形秽?相较于权势之家,寒门子弟何以自立?而我们恰恰看到,蚂蚁抱团分工忙碌不息,小草倔强向上争一缕阳光,后生努力不信那王侯将相先天有种。宿命之外,便是努力,这是自然予我的启示,也是人之精神与伟力。所以,纵有困顿,也当向上,纵有被欺,也禀善意,纵遇阴雨,永怀阳光。
20、①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硕儒俊士,未或指点,而吾生独评其短。"
21、 或者,也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同远古时期的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也没什么不同。
22、(1)为何法常的绘画能对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日本人心中的牧溪》一文中说:“禅宗的流行促成了水墨画的兴盛,同时也催化了空寂幽玄美意识的形成,而水墨画又以直观的画面表达了禅思,映现了空寂幽玄的美。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环环相套、交错互动的关系。牧溪的水墨画不着痕迹地集三者于一体,处处渗透着禅机,并且隐含着与空寂幽玄相通的艺术因素,因此便具有了一种内在的深度和神秘的魅力。应当说,牧溪的画作是在最为恰当的历史时期和最为适宜的文化环境中进入了日本,其日益受到尊崇并最终深入日本人心的过程,恰与日本民族空寂幽玄美学传统的形成过程相一致。因而他脱俗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深刻感知震慑了日本人心,使他们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中国的画家牧溪成功地用绘画艺术表现了大气与光影。描绘出中国雄浑大地的《潇湘八景图》,引导了日本的美。’”周阅:《日本人心中的牧溪》,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86
23、 哲学家认为,死生相依。死者生也(死是生的开始),生者死也(生又是死的开始),这是不可否认的存在。
24、 那在有的选择的情况之下,为什么不选择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呢?”
25、 人在大千世界中十分渺小,渺小到根本就是过眼烟云。无论高官显禄也罢,至尊至亲也好,死了跟其他人并没有两样,时间总会在或长或短间把逝者抛之脑后而不顾。只有像孔孟以及唐宗宋祖等把生命之火燃放在山巅上的人,才能万代传颂。
26、牧溪的画到了日本以后,对日本的画影响特别大。在中国,是青藤把牧溪开创的大写意的境界又传递了下来。……青藤以后又出现了八大,八大的那种鸟,其实笔法差不多,就是从牧溪的鸟过来的,但之前没有人这么画鸟,就是身子一团墨,头一团墨。明清两个最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家,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一个青藤、一个八大,全部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吸收、继续了牧溪的传统,所以牧溪真的是开山之祖。
27、赵佶的工笔花鸟能画得这么清高,这么灵透,是他借这种形在表达一种思想,表达一种境界。比如他画一只八哥在洗澡,这只他画出来的八哥,其实含量已经远远大于一只真的八哥,真的八哥也不过如此。但是他怎么画得就是比一只真的八哥还要丰富,还要细腻?
28、第当你家里有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你的亲朋好友都不愿意帮忙?那是因为你家不仅穷,还没有利用的价值,人家谁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29、 提笔的时候,想起了两段存在脑海中的闲聊记录。
30、(3)《宏智禅师广录》卷《大正藏》第48册,第63页上。
31、▎海慧,生于1982年,早年曾学习美术,获文学学士学位;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班毕业,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
32、 我的理解,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对于死者本身的意义,死是结束。至少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归零。人死如灯灭,灭就是沉寂,黑暗,化为尘埃。化为尘埃符合物质不灭定律,也符合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意思,分明是说怎么来的怎么回去吧。其对于与死者有关的人与物来说,见证由生而死的过程,看着活者死去、鲜活渐渐消亡,产生的各种反应。亲人悲伤、房屋空寂是一种,乡邻议论而后给一个盖棺论定“他是这样(那样)的”人则是另一种。即使草木禽兽的破灭亡故亦有同样昭告,在人仍然会“感极而悲者矣”。任何事物的死去湮灭对留存者来说都是某种警示或者预告,都能让其产生感同身受、兔死狐悲的情绪。
33、 但生活在工业化城市内的我们也拥有着诸多属于自己的忧愁和烦恼,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其实也依旧离不开那一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