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活动第一项:全体肃立,整肃衣冠,端身正意。(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3、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4、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5、(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7、译: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8、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9、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10、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11、(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13、(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4、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15、 儒学的精华、精义、精髓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16、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17、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18、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论语》
19、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20、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1、在春秋战国之际有两子思,一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一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都有可能是韩非所指的子思之儒。他也是大儒孟子的老师。通常认为,作为孟子的老师那个为孔子之孙的那个子思。
22、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
23、首先,儒家思想迎合了古代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儒家学说的礼乐制度,就是宣扬社会秩序、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这些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这就是儒家学说登上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是在汉代,当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他们打压其他思想流派,让儒家思想一直在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24、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25、 自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就开始走向了“变质”。魏晋时期的玄学,主张门阀制度,百姓无为;程朱理学,更是“无耻”,“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更是加固了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压迫剥削百姓;而后无论是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明清儒学的异端如李贽、顾炎武等人,要么是过分强调道德作用,要么就是过于偏激。
26、按语:为方便大家学习,本号将陆续推出“白云先生文摘”系列短文,旨在启发思考和正本清源,把当前思想文化等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说清楚。
27、宋儒的工作比汉儒做的更为出色些。但是,他们的路似乎走的有些偏。并且越走越远逐渐偏离了儒学经世致用的本旨。出现了体系化,本体论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宋儒的理学更像是柏拉图的那种类型的思想,而不太像老庄孔孟的那种思想。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出色,但是却似乎用力过猛拔断了源头的那颗根。以至于后世的几朝再也无法发起文化溯源运动。
28、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2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30、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31、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3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论语》
3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34、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35、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36、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37、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