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陆海《题龙门寺》
2、这也就是《易经》讲的上天下地、神奇而可恐惧的“龙”。“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或跃于渊”,水陆空全部占有。也如《说文》所讲,“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到处都在,可又变化莫测,难以捉摸,“神龙见首不见尾”。正是在这隐藏着的神秘和恐怖中,显出它的巨大的全面统治功能和神圣威力。这种神秘的巨大威力又都与原始巫术活动有关。“《山海经》多处讲到乘龙升天之事,在《山海经》里,雨龙是神与巫交接升天的标准配备。骑龙何以能升天?在巫术中,龙由巫师法力之所驱使。”由于“巫君合一”,“龙”的权威和恐怖实际是象征和代表着巫君的权威和恐怖。
3、(9)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第2版上册,第131页,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龙精虎猛:用来形容人很精神,很有干劲,广东人喜欢舞龙舞狮来庆祝节日,而舞这些吉祥物的讲究就是要精神抖擞。
5、我其实一点也不喜欢龙。从小我就不爱看龙灯表演和龙舟竞赛,长大后对各种著名的九龙壁艺术形象也毫无兴趣。我讨厌它那怪异狰狞的面目,张牙舞爪的姿态,像蛇似的弯曲身躯;是恶魔、邪力的象征,因为这个虚构物的形象特征是狰狞和威吓。在中国,原始的“龙”还较朴实,后世则分外狰狞。
6、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搅起四海云水,威力无边。它还能帮助人类。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是福是祸,全凭它的旨意,所以我喜欢它。
7、有多种多样的回答。这里只从远古到今天始终延续着的几个文化符号来做些探讨。
8、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9、虎踞龙蟠:〖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10、伏虎降龙 风虎云龙 风从虎,云从龙 二龙戏珠
11、在大传统和精英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十分重视现实生存。从孔老夫子的“庶矣”、“富之"、“教之"(《论语•子路》),到王夫之说的“一姓之兴废不如百姓之存亡”(《读通鉴论》),念兹在兹的就是这个关系着亿万人众的“生存”。道家(庄子)从个体出发讲“保身”、“全生”(《庄子•养生主》);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鸡犬飞升;即使在天国也能享受人间的快乐。《礼记•哀公问》说,“大昏(婚)”为礼之道。《周易•系辞》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与亚当、夏娃被逐出天堂乐园受罪相反,儒家经典肯定肉体交配、物质生存,并以之为出发点来讲述人间秩序(夫妇、父子、君臣等等)的来由。所有这些,仍然是“鱼”这个文化源头文化符号的不同演绎。
12、(1) 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育学教程》,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4、西方语言因有连系词being,于是总有“有"点什么、“是”点什么的问题。到底有点什么、是点什么?或者最根本的“是”或“有”(Being)究竟是什么?物质?精神?上帝?理式?律令?规则?单子?个体?于是无限地追求认识、理解和信仰。汉字语文中没有这个问题,可以是一切空无,也可是万殊俱有。没有现象之后的本质,没有变动之外的实在。现象就是本质,即用即体;变动就是实在,虽有又无。因之,汉语文化很难有本体论(ontology,是论、存在论),也不可能有关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的“基础本体论”。
15、《说文解字•序》说:“神农氏结绳为治”,可见这个“结绳事件”与整个社会的“治理”大有关系。它与对人群社会树立规范、颁布律令有关。也因为此,结绳和文字都具有非常崇高甚至神圣的地位,其中便有沟通天地换神的巫术功能。考古学家说:“……甲骨文的初创……远在商代以前1000多年前,距今5000年前后,也证明这些文字的发明者原本就是掌握神权的巫者一类人物。”(13)例如,“丙"字字形可能与创造鬲形陶器的发明有关“鬲”这一发明当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需要一个字来记忆、保存和承续。由“鬲”还生发出一系列以“鬲”为偏旁的字汇。但在当时这些都披上了浓重的巫术衣妆:即重大事件和发现发明,通过汉字记录才可以保存神的旨意或命令。今日小传统中道士以汉字式的符箓请神驱鬼仍是这种巫术痕迹。所以上古传说仓颉造字使“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文字刻画即“书契”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对自然外界的控制主宰力度的分外加强和人类生存处境的极大提升。汉字的“指事”,如上所述,不仅记录着群体的记忆、经验的传承,成为历史的载体;而且更是代表神灵告诫和统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上述古人所谓“始作书契,纪纲万事”(晋•卫恒《四体书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彩陶刻画、骨卜刻画到甲文金文,到石刻铭功,贮存了大量历史经验的汉字,正好指示着鱼龙时代的纪纲秩序的“人文化”和“成文化”。它以标准的符号系统成为这个生命、生活和权威/秩序的体现者。一代又一代的人群,主要是统治一领导集团和阶层拥有着、享用着这貌似僵固却实际永生的历史经验的权威凝结物,作为符号工具,不断指导、规范、巩固、统治人群的生存和延续。《易•系辞》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易•序卦》:“夬者,决也。”《易•杂卦》也说:“夬者,决也。”《易•系辞》:“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也就是以书契发号施令,决断万事。汉字书契以此神秘的视觉形象形式,成为治理“百官”、监察“万民”的重大的实用工具,来“鼓天下之动”。所以汉字着重的是它作用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特质,而并不在复写、记录口头语言的认识功能。直到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民间还随处可见“敬惜字纸"的告谕招贴,显示了汉字在人们心理上的神圣律令性能,它绝不只是人人都能说的口头语言的记录、复写而已。这大概就是“太初有字”与“太初有言”的差异所在吧!声音在场但瞬刻消逝,文字不在场却持续永存。这长存仍行进的便是作为历史经验的“道”,“太初有字"也就是“太初有道”(李泽厚《论语今读》,2004)。
16、“鱼”的第二重含义是交往(communication)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主体性的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汉《饮马长城窟行》)人的经验性的历史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具有属人的语义:它保存了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17、释义:希望儿子能成为出人头地或有作为的人。
18、神龙见首不见尾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人中之龙 群龙无首
19、(解释):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20、“巫史传统”是李泽厚晚年最重要的思想之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巫史传统”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由巫到礼”,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释礼归仁”,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个“内圣外王”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21、第一个含义是生殖、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育,与此紧相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交欢。从《诗经》到后世的诗歌和民歌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从上层汉镜的“长宜子孙”、“君宜子孙”到今天民间剪纸的“娃娃抱鱼”,“鱼”代表着性爱、生存、生殖、繁衍。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群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由客观社会性以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性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22、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韩翃《送僧归日本》
23、笔底龙蛇扳龙附凤笔走龙蛇白龙鱼服鳌愤龙愁带龙字的成语摘抄3(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24、汉字文言中虚词的众多和并非口语特点的音乐形式,如由平仄音调到字义的对偶反复、抑扬顿挫、合辙押韵,使汉字文言的表情功能非常显著而重要,对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和影响甚为巨大。也许,中华儿女流连往返于作为心理积淀的汉字(书法)和文学中,或可去寻找或寄托那失去的历史家园和邈远的故园乡愁?!
25、—— 唐 · 李白《登梅冈望金陵赠族姪高座寺僧中孚》
26、(画龙点眼)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27、横撇竖弯钩撇点,2012龙露脸;撇横横竖横竖年,龙凤呈好梦圆;一横一撇一捺大,龙马精神传天下;横竖横竖横折横,龙年大吉万事成。
28、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29、贯休 (江边祠) 松森森,江浑浑,江边古祠空闭门。精灵应醉社日酒,白龟咬断菖蒲根。花残泠红宿雨滴,土龙甲湿鬼眼赤。天符早晚下空碧,昨夜前村行霹雳。
30、与代表性爱、生存、繁殖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有余、余粮、富余、富裕)。《诗经·鱼丽》:“鱼丽于罶”,“物其多矣”。《诗经·无羊》:“牧人乃梦,众维鱼矣……众维鱼矣,实为丰年。”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本来,在远古文献和今日民俗中,男女性爱与物质生产也是连在一起的。傩舞的交媾姿态宣示的不只是性爱和繁殖,而且也是物质粮食的生产;随着这交媾舞蹈姿态的是“一籽落地,万籽归仓”的歌唱。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而且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含义“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鱼”)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所以“鱼”的第一重含义不仅是性爱、生殖和生存,而且是生活的自由和幸福。它标志着由“动物”而“人”。
31、贯休 (送越将归会稽) 面如玉盘身八尺,燕语清狞战袍窄。古岳龙腥一匣霜,江上相逢双眼碧。冉冉春光方婉娩,黯然别我归稽巘。他年必帅邯郸儿,与我杀轻班定远。
32、(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徵兆,多用於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33、—— 唐 · 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34、(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35、凤子龙孙 风从虎,云从龙 封龙门 凤翥龙骧
36、于是,“龙”飞舞着,历史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二律背反的悲剧中继续前行。
37、生龙脑 蛇龙 神龙见首不见尾 上山捉虎,下海擒龙
38、画龙刻鹄:〖解释〗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
39、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40、掷杖成龙: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也很好。费于是向老翁学道,后来骑着老翁所给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变成一条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掷杖成龙”为典,借指还乡。带龙字的成语摘抄2凤表龙姿放龙入海恶龙不斗地头蛇
41、应物 (龙潭)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42、阎朝隐 (奉和登骊山应制)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43、“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而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44、“鱼”、“龙”都与原始巫术活动有关,如前述仰韶人面含鱼和“黄帝乘龙”都是如此。“鱼、龙均为水生,都能行天降雨,同为祈雨的对象和引导人、魂升迁腾达的神物。……同为大禹治水的重要帮手。”汉字也如此。它是由结绳变来的用以“治理天下”的“书契”,它使“天雨粟,鬼夜哭”,显出了原始巫术的巨大威力。
45、汉语不重音而重义,它忽视、省略、删除了任何没有意义的声音。汉语之所以成为这种单音节语言,正是汉字从一开头便支配、统率、规范着语言,而不是记录语言的缘故。今天汉语译名仍多弃音译而用“意译”。如电脑、民主、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非典等,便也是其他语言少有或没有的。
46、龙飞凤舞 ( lóng fēi fèng wǔ )
47、“鱼”、“龙”都与原始巫术活动有关,如前述仰韶人面含鱼和“黄帝乘龙”都如此。“鱼、龙均为水生,都能行天降雨,同为祈雨的对象和引导人、魂升迁腾达的神物……同为大禹治水的重要帮手”汉字也如此。它是由结绳变来的用以“治理天下”的“书契",它使“天雨粟,鬼夜哭",显出原始巫术的巨大威力。
48、这个说法似乎已是被普遍认同并广泛流行的“定论”。我不是语言学家或文字学家,没有能力和资格来讨论这个问题。因此,下面的看法只是一种个人的意见(opinion),不能算作认知或科学。我的看法与这个“定论”恰好相反,我以为这些“类似结绳记事”的符号刻画正是汉字——书面语言的起源。而汉字并不“是记录语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