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了宋朝,人们依然在望月,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秋赏月的习俗。第三句很好理解了。
3、 赏析:全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白”、“鸦”、“冷”、“湿”等字眼,表现出一种凄凉、冷清的环境,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后两句写望月,不知道这思念会落入谁家,表现出作者对于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读到这里,启发学生思考:大家会想些什么呢?
5、白话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6、——“冷露无声湿桂花”,露是冷的,桂花是湿的,一直在强调冷。
7、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8、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9、 翻译:庭院的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雀,秋天的露水无声的打湿了桂花。今天夜晚明月当空,大家都会望月。不知道这满满的秋日思念会落到谁家?
10、 配乐诵读古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与节奏,将自己融入诗文之中。
11、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12、读诗句,说说月亮代表着什么?(大屏幕出示)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
14、关于这样一种印象,苏东坡有篇小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写过这样一种感觉。说他有一天晚上睡不着也没人陪她他玩,就去找一个好朋友,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正好朋友也没睡着,两个人就在庭院中散步,这时候看到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像极了一滩安静的水一样。在月光下水非常的清澈透亮。“水中藻荇交横。有水藻、有荇菜,有很多水草在这个水里漂。那我们就得问了,你明明就不是水啊,你怎么说这个月光下的庭院里边有这个水草呢?紧接着他给了一句解释,“盖竹柏影也。”就是院子旁边的这个竹子、柏树的影子倒映在庭院中的月色下,就像是这些树倒映在水面一样。这个联想非常的有趣。先把这个庭院比作一滩积水、一个池塘。然后庭院地面上倒映着影子。就像池塘里有水草好这都是写月色下的地面那种空灵透亮雪白皎洁这样一种感觉。
15、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16、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7、 ——《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18、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
19、中华文化从未断流,中华经典永远流传!课下请继续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进一步感受祖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20、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21、温儒敏特别指出,“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是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语文课堂,只要教师善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生态——对话场,就能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完美结合。这节古诗诵读课,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那轮最圆最亮的明月,在孩子们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
22、请举起你的那轮明月,让她缓缓升上童年的星空,让我们再次对月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3、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24、zhōngtíngdìbáishùqīyā
25、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6、而且,我们木头马的这本书还配有免费的有声伴读,一文一码,专业配音员深情朗读,给你身临其境般的听觉盛宴!
27、师生合作读一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诗题和作者一起读;
28、通过视频了解王建以及古诗创作背景,有助于古诗的理解。
29、今夜月明人尽望,意思是:今夜人们都仰望着当空的明月。
30、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32、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说
33、导课环节,突出诗情美,贵在激趣。因为六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统编教材,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积累的较少,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诵读《元日》《清明》《元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经典诗句,知道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在节日里借助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4、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35、通过借助注释、对比同类古诗等方法有助于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6、《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王建一生贫寒潦倒,直到46岁才入仕,担任过县丞、太常寺丞等职责。王建在乐府诗上与张齐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
37、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8、题目告诉大家信息非常明确,中秋十五夜。我干嘛呢?望月、看月亮。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写中秋的诗歌。中秋我们最容易看到的诗歌,那就是描写望月怀远。看到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者亲人团聚了,大家一起看月亮。总之中秋节这天的月亮带有更多的象征的意义。
39、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40、“树栖鸦”这也是侧面描写乌鸦很安静。说明月色也很安静,夜晚也很安静。第一句没有月亮但其实处处都有月亮。
4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42、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43、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44、这三首诗还有第二个共同点,它们海写到了什么?
45、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46、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