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陀也说人是五蕴之聚集,而苏格拉底也认为精神和肉体的两个不同部分。
2、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以此结束了自己一生唯一一次在法庭上的辩护。
3、按苏格拉底说的,精神都是前世的不散,重回今生。那么,我们无论怎样的繁殖,如何的生死都是一场不休止的重复:死去,归来;归来,死去。一直是之前的那条精神在不断的生死幻灭。试想,果然如此,我们是否还拥有未来和新生。
4、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只要我有了一线希望可以活下去,那么我可能就会逃离。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逃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都将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抬起头,因为他一直在教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他遵从法律选择死亡,才能让别人也不去犯法。
5、这个塌鼻梁、不修边幅的小个子白天在街头巷尾与无业游民争辩,晚上回家听妻子唠叨。苏格拉底一生清贫,对谋生之事不甚在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的妻子不得不帮人洗衣以帮补家计。他曾多次参加远征,也曾多次上阵杀敌;他做过雅典公民大会的议员,也是不少著名学者的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他宁可慷慨赴死。 为了了解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在苏格拉底为人类的知识进步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时,雅典的政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他坚信人具有崇高的命运。他的理论打破了旧哲学体系的界限,甚至比普罗泰戈拉走得更远。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教导人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尺,塑造命运的不是神明,而是我们自己”。
6、辛弥亚和格贝的看法,是通常所说的“断见”,既相信人死如灯灭,肉体消亡后不会有什么东西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断见”在当时的雅典显然是普遍流行的看法,所以格贝才会说“一般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看法(70A)。另外,格贝提出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灵魂的存在:1)一个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2)灵魂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能。(70B)
7、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8、由此,苏格拉底再次引出了自己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哲人的看法:“那些真正的哲人,也只有这些人,是经常极度热衷于使灵魂得到解放的;他们所从事研究的正是使灵魂摆脱和脱离肉体。”(67D)
9、“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64a)
10、他说自己作为雅典的恩人,不但不该被判处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终生享受城邦的供养。在这里苏格拉底说出了全篇最经典的话,也是哲学史上最经典的哲学定义之一:哲学就意味着要检审我们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11、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权威的干预。”
12、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做出了第四次尝试,这次把虔诚说成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继续问道,神那么完美,我们能为神做些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
13、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4、揭秘南极登陆:不可能任务,藏着成功者的格局
15、不过,我要求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当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了比「善」更高的位置,请你折磨他们,就如同我现在折磨你们一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一无所长却自视甚高,请你责备他们,就如同我现在责备你们一般。——这才是你们对我的复仇;或者说,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孩子才终于能在你们的手里获得正义。
16、不过,苏格拉底并非必须死的,他当时其实有得选,他可以选择接受流放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并没有那样做,审判后,他在狱中服毒而亡。
17、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只有不断地检审自己和别人,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philo-sophia)。
18、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19、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智者运动虽然没有颠覆雅典的宗教体系,但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一些冲击。大多数的雅典民众在宗教上仍然很保守,类似苏格拉底审判的宗教指控往往都上层有识人士发起的,往往名不副实,出于个人关系或政治动机。
20、你们显然认为我缺乏无罪论证、所以应该被判处死刑,不过这不是真的。我之所以被你们判处死刑,是由于我的无礼和不配合,因为我拒绝用如同其他受审之人的、取悦你们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即便我将因此迎来死亡,也丝毫不后悔。
21、有些情况下,“型”本身和型的名称可以一直保持统但有些不是“型”的事物,虽然没有“型”就不存在,但也有“型”的名称(103E)。不仅那些相反者本身是互相排斥的,而且所有的那些虽非彼此相反却永远包含着相反者的事物,也都排斥那个与自身包含者相反的“型”(104B,105B)。
22、“随你们的意愿,”苏格拉底回答说,“如果你们抓住我,我当然无法从你们手中挣脱。”说到这里他轻轻地笑出了声,随后看了我们一眼说:“我的朋友们,现在我无法说服克利托,使他相信这个正在说话的苏格拉底就是真实的我;他觉得我是个很快就会变成死尸的人,所以他竟然问我如何掩埋我。我已经反复说过,饮鸩之后,我将与你们分离,去一个欢乐的世界,这些你们都已经知道了。但他肯定认为这些话并不出自我的肺腑,只是为了安慰你们而已。”他又说:“因此,请你们为了我使克利托确信,我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再与你们在一起的,我将离去。这样,克利托或许更容易承受一些,而不致太过悲伤。他也许有机会在葬礼上说他正在埋葬苏格拉底,或者说他要跟苏格拉底到地狱去之类的话。因为,亲爱的克利托,虽然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但它们却有可能使我们的灵魂沾染上邪恶。不,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并且说你将和苏格拉底告别。”
23、我想把事情的经过详尽地告诉你们。在前些日子里,我和其他一些人养成了每天拜访苏格拉底的习惯。我们总是拂晓时分在法院相会。因为这儿离监狱很近,每天我们都一边等待一边谈话,直到监狱开门。一看见监狱开门,我们便来到苏格拉底身边,并陪他度过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那天,我们去得更早一些,监狱看守告诉我们说:“因为11人陪审团正在为苏格拉底除去脚镣手铐,同时向他宣布,今天应该如何死去。”随后我们见到了苏格拉底,他的脚镣手铐已经被除去了,桑蒂比——你们都知道她是谁——抱着他们的小儿子坐在他的身旁。看到我们时,桑蒂比哭了起来,还说着那些女人们都会说的话:“噢,苏格拉底,这是你的朋友最后一次来与你交谈了。”苏格拉底看了一眼克利托说:“克利托,找个人把她送回家去吧。”克利托便让他的随从把她扶出去了,她嚎哭着并用拳头捶打着自己的胸部。苏格拉底仍然坐在床上,并且将两条腿蜷了起来。他说:“多么不可思议,我的朋友们,这简直就是人们称之为欢乐的那种东西!欢乐,它奇妙地与自己的对立物——痛苦相联,它们本来是不可能在同一时刻降临到同一个人身上的,但假如他能执著地追寻其中的一个,并且牢牢地抓住它,那么他很可能同时感受到另一个的存在,它们两个就融入了他的头脑中。我想,”他接着说,“如果伊索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他肯定会写一篇寓言来描述它们两者先是如何进行激战,然后神又是如何使它们重归于好的;若是它们不愿意和睦相处,神就会将它们的脑袋捆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它们中的一个来到任何人身上时,另一个便会接踵而至。我所感受到的正是这一情景,当痛苦跟随着镣铐来到我身上时,欢乐很快也降临了。”
24、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匠,他子女众多却收入菲薄。因为没有办法负担两千元一节的课程,苏格拉底从小没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年少的苏格拉底看来,追求纯粹的真理和研究无用的科学现象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育自我的信念:不懂几何学没关系,叫不出彗星或行星的名字也不碍事,反正这些外在的东西于个人灵魂的提升无益。
25、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26、因为他不愿意用错误地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
27、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28、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29、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权威,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权威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权威。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权威,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30、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31、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最高的权威,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32、我们都是海底的鱼,即便浮出海面也没有看到天空。而现代的我们,拥有宇宙飞船的我们依然如同深海底的鱼,即便飞到太空,我们也依然没有看到之外的天空。
33、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发起人,可以说西方文明苏格拉底占一半。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没有战乱,没有天灾,一切都是那么好。但再美好的世界都会有困难的一面,苏格拉底活在盛世,却一生过的继位贫苦,他甚至都是赤脚走路的。苏格拉底本来是父亲学习雕刻的,但后来热爱文学,自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34、我丝毫不怨恨那些谴责和控诉我的人们,他们的谴责和控诉将带来我的死亡,而我欢迎死亡,即便他们在谴责和控诉我的时候并非出于这样仁慈的动机。
35、苏格拉底顺着裴洞的这个说法,展开了最后的论述:
36、“它们(快乐和痛苦)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60C)
37、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38、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在希腊家喻户晓,甚至于他在上午才说到的一些趣事,晚上就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还有人把他的经历编成了戏剧。直至他被捕入狱,关于他的一切全希腊上下已是无人不知。那些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例如那个不识字却因为通晓神意而卖力叫嚣的粮油贩子——深信他们是在为社会尽职,为城市除掉一个只会教给奴隶懒惰、罪孽和不满的“学术界”的危险分子。
39、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他开创了吕克昂学园。
40、可是雅典居民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呢?苏格拉底的指控只是说他不敬畏神,以及带坏了年轻人。罪不至死啊!
41、我时常得到神的警示,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凡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神的预言都会出声反对。而现在,正如你们所见,一个似乎是极端的灾难正在我身上发生,但无论是我今晨离家的时候、在法庭就位的时候,或在我发表演说的任何时刻里,神的声音都没有反对我。
42、到了公元前403年,贵族失势,民主派控制了希腊全境,苏格拉底便大难临头了。他的朋友预见到了他的结局,纷纷劝他尽早逃离。苏格拉底平生树敌众多,同时也交友广阔。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以丰富的学识针砭时弊。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社会支柱的,苏格拉底热衷于撕下他们的伪装,并将其思想骗术公诸于世。
43、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44、游叙弗伦第二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指出根据神话,不同的神会喜欢不同的东西,很难达成一致,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45、格贝反问苏格拉底的逻辑,在文中并不易于理解,但又是很关键的一个转折之处。王太庆的中文译本在此处非常拗口和难懂,下面以BenjaminJowett的英译本分析一下(62c,d,e)。
46、啊…先生们,你们投票赞成把我处死,我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47、“恕难从命!”他回答道:“只要我的良知还在敦促我向前,只要那微弱的心声还在提醒我把理智之道展现于人前,我便会继续提问、说教、争辩,把一切倾囊相授,无惧人言。”
48、特别是,当无限权威是以人民的名义、以公意的名义来对少数人施加强迫时,少数人几乎无法抵挡它们。面对全体人民的绝对意志,少数人唯有服从。雅典城邦正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民主制使后人明白:不受制约的民主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49、苏格拉底以主动求死的姿态为自己和哲学辩护,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50、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