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谭嗣同名言名句)。
2、一日为师,终身如父。忘恩负义,禽兽之徒。——《增广贤文》
3、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4、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
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朝·朱柏庐《朱子家训》
7、2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古今小说》
8、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9、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里耶
10、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11、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
14、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15、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16、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7、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18、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1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20、至此,有人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人改过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具体原版如下示:
21、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2、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4、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赠张丞相》
26、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27、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28、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29、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
30、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关于尊师的名言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3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32、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清·陈天华)
33、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34、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35、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
36、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
37、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38、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9、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4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41、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寒蝉凄切》
42、只有不合格的干部,没有不合格的群众。(毛泽东)
43、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44、勇敢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英国剧作家菲利普.M.
4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47、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48、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4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50、加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51、我无论做什么,始终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52、这和“中国”这称呼得来出处很相近,中国强盛的时候,丝绸瓷器远销欧洲,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都被中国制作精美的产品所吸引,唐朝时日本也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中心之国”这个称呼虽是自称,但也有国家强盛的基础作保障。由次在清朝时期也有“中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