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
2、年岁相当的两人,习文弄武,朝夕相处,唐父教他们抚琴击剑,欧阳中鹄教他们圣贤之道。
3、诗文大意: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4、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5、至于这些说法哪一种为真,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断。
6、 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7、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8、众说纷纭中,他凝眉沉思,怀着重重心事,返回国内。
9、“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所以第一要去“骄”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11、翟南明确地认为:其“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12、1915年12月25日,他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战争。
13、谁料老佛爷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了就杀,并不走什么三堂会审的流程。
14、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15、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人,1865年3月10日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其父谭继洵(1823—1901),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是多年的实权京官,与左宗棠、刘锦棠、谭钟麟等湘系高官抱团,官运亨通,累有升迁。外调任职甘肃道台,数年之后,升至湖北巡抚(省长级别),成为封疆大吏。
16、作为乱党,他们遭遇虐杀,身首异处,清廷是管杀不管埋的,其家人、亲朋恐受株连,避之不及,哪敢当天收尸?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出自《狱中题壁》,作者是谭嗣同。
18、这是西太后特意的安排,唯如此,方解其心头之恨。
19、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饥完成维新变法的大业。
20、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21、张荫桓因长期从事清政府外交工作,一向对西方列强有所忌惮的慈禧太后,就特意免其死罪,将他撤职查办,充军新疆。
22、当然,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谭嗣同所留,史学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
23、8月9日,秦力山按期发起冲锋,清军合全省之兵扑杀,大通起义失败。
24、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25、同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26、一位叫夏馥的人说:“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灾祸,何必活下去!”
2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人倡办时务学堂,并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理论,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在湘省日益恢张。谭嗣同还将《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29、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3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31、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最为有名,除了他显赫的家庭出身外,还有他不畏生死的那种精神。
3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3、下午四时许,谭嗣同等六人被押至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观者万人。
34、1875年(光绪元年),因大姐、母亲、长兄在10日内先后死于北京的一场大瘟疫,姨娘当家,小复生难以适应家庭的变故,遂回老家浏阳生活,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众多的同学中,他与唐才常交情甚厚。
35、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36、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37、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38、黄彰健还认为,此番改动,就是为了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维新派曾秘密发动了武装夺权的阴谋。因为康、梁根本没有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大义,且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了退避,所以梁启超才会对这首诗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显然,黄彰健的这种说法,已认定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谭嗣同的诗,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所以梁启超才会遮遮掩掩。
39、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40、杜根: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41、孙中山说,须以革命之行动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搞暗杀,潜特务,拉拢高官,联结外邦,是事半功倍见效神速的好办法。
42、蔡锷再次东渡,他不再就读横滨东亚商业学校,改入陆军士官学校,修习统兵打仗之道。从此,他成了军人。
43、兄弟聚首,常是彻夜长谈,列强虎视眈眈,强取豪夺,国家危如累卵,满目疮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热血男儿,岂能袖手旁观?立大志、树大节、行大改革、做大破坏,只要国家向好,就该奋不顾身。
44、杜根道:“躲藏在民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销声匿迹。一旦被人发现,就会摊上灭族的大祸。我就是真的死了,也不会连累他人。”
45、2 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梁启超和大刀王句意同上。此说多基于民间传说,传奇色彩太浓,可信度不是很大。(据传大侠大刀王五曾只身潜入狱中救谭,但谭拒绝逃走,临别时谭将此诗交予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