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2、要知道,那可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游戏攻略。那里面有很多极其繁复枯燥的理论与知识,普通人读半个小时,可能真的会直接睡着。
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王守仁
4、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
5、记得海明威就说过,“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这是真的,一个人说话多了很多时候,就会给自己带来是非。
6、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7、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8、如果良知是太阳,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阳是移动的,不可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而这妙用无非是掌握一个度罢了。按你所说的,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9、颜子箪瓢,人知其贫,谁知其富,此箪瓢中万事皆足。
10、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王阳明
11、(解释)所谓动静,是指所遇之时,心之本体本来无分于动静。
12、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3、一次,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因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阅后,便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责。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颜。
14、吾遇事求审其理,不敢遽以私见定去取,故少过谬。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乐人之凶,彼未必凶而已已先凶矣。
15、但王守仁非常清楚,形式是拿来为内容服务的,而王艮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喧宾夺主,对于真正的自律、做圣贤并不见得有所帮助。
16、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17、所以,在关于自律的最重要知识里,我认为,永远少不了身体这个关键词。
18、为了志向不顾一切的王阳明,后半生饱受疾病困扰,五十多岁时便在返乡的途中离世。
19、一个人能做到耳朵不去听是非,真的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对新鲜事好奇的心,特别是哪里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别人知道,在说这件事,自己耳朵就会情不自禁凑过去。
20、确实,王守仁在少年时就说过,“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这也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21、(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22、(以上图文来源网络。感谢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23、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24、我最喜欢读王阳明,因为他能教给我修心,能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出路,能让我学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于活了大半辈子什么都得不到!
25、道士可能也很欣赏眼前的年轻人,两人一来二去就说开了。道士讲起道教养生的学问。可能是道士太健谈,也可能是王守仁太好学,两人似乎都没有在意时间的流逝。
26、切勿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量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2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8、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29、很多人说到的自律知识,可能都属于这里的形式范畴。它也确实很重要。
30、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我儿生在世上,只想着怎样做一个人,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紧。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只消看看《大学》这本书即可。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错。自古以来聪明、通达、明智的人,还有那些圣贤豪杰,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做得早,所以他们名垂千古、永不磨灭。如果听到这些话还不信,那就是平庸、蠢笨的人,应该猛醒过来。
31、此人再问:“我听说有个县官清廉异常,退休后险些贫困而死,我就跑去给了他些食物,回来后感觉很舒服,自以为有所得,我觉得‘自以为有所得’,恐怕不太好,您认为呢?”
3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33、“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恶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恶,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恶棍。
34、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意思是,你虽然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坏。王旦听后,也不生气,笑着说:“按道理应当这样啊。我任宰相时间久,处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对您从不隐瞒,可见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35、这下可好。前半夜,书房里确实是一片漆黑,可等父亲一睡,王守仁就又点起灯来,照看不误。
36、至于立什么样的志,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没必要像王阳明一定立志做圣贤。但不管如何,立志,是自律人生的第一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