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我们不能进入主流社会?因为我们人口少,我们精英高大上。
2、这不是我要谬赞美国。这是美国的特殊性决定的。她本身是个移民国家,除原住民外,所有的居民,曾经都是“外国人”,早来晚来而已。美国就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一个全新的地方,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国家。
3、有人说,18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特别出产讽刺作品的时代,讽刺文作为“文化评论手段”直到1750年是“主导的文学表达形式”(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9页)。产生讽刺的大背景,是“秩序更迭、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d争剧烈及对外殖民扩张”等共同构成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大景观。而讽刺性的政论,乃是英国人评论时事、揭露腐败、谋求改良的手段。当时,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1667—1745)紧紧抓住时代的特征,“四面出击,冷嘲热讽,痛下针砭。”(黄梅前引书,第104—105页)。1704年他写作讽刺散文《木桶的故事》,讽刺和抨击英国各教派的虚伪和无耻。1724—1725年写《布商信札》,抨击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货币政策,1729年又写《育婴刍议》,讽刺英国对爱尔兰人民利益的压榨和情感的欺侮。而在他的传世之作中。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喜爱的是1726年创作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7Ihvels)。该书虽说是通过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能感到它处处揭露英国政治和社会的丑陋,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4、于是。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英国的斯威夫特们敢于嘲骂自己的政府?卡莱尔们敢于痛斥自己的社会?这是不是与英国政府和英国社会对那些嘲骂和痛斥它的人们的态度息息相关呢?应该说,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法国、俄国,都不乏他们自己的斯威夫特和卡莱尔,上文提到的伏尔泰和赫尔岑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同样以批评或反对而表达自己情怀的国民,却因面对的政府不同。而在命运上有着天壤之别。君不见,法国的伏尔泰和俄国的赫尔岑都遭受过牢狱之灾,英国的斯威夫特和卡莱尔则因他们的政府和社会的宽容而安然无恙。
5、清代升平署绘制的戏曲脸谱孙悟空,但看起来很像是鼓上骚时迁
6、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但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他又认可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曾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7、第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1717年,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他还以史诗《同盟》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1778年,他写的悲剧《伊兰纳》,在巴黎剧院首演,公众和演员对他的礼遇超过帝王,抬出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他举行了加桂冠仪式。可见,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一点都不比的启蒙思想逊色。
8、伏尔泰被奉为崇英者或英国迷的始祖,这渊源于他曾经的一个发问。1756年,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词典》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不能都更像英国?因为发问的他是个法国人,所以在后人看来,这问题问得有点奇怪。当然,伏尔泰的问题是有所指的。他的意思是,为什么能够保障英国自由的那种法律不能被其他国家所采纳?(第23页)这个问题,在伏尔泰所生活的18世纪那个时代的很多国家,尤其是他自己的祖国,确实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他就曾因发表讽刺诗、惹怒权贵而入巴士底狱;在法国他又难以发表另一首论宗教迫害的诗。这与他走出牢狱、踏上英国国土之后受到英国国王接见的礼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情此境,怎能不让伏尔泰把英国当作自由和宽容的典范,并将黑暗、专制的法国与他心目中的这个自由之岛作一番比照呢。
9、时光荏苒,像很多移民一样,我读书,工作。毕业后做事没有几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项目团队里就有了一位五十多岁的美国白人为我工作,而他并没有对此表现出一点不快。美国完全没有歧视吗?我想也是有的。可的的确确,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崇尚个人奋斗,崇尚公平竞争的地方,因此我并没有觉得我遇到过美国人,因为我是中国新移民,就觉得我不配当他们的上级。
10、那么,我们的有逻辑,有激情,有智慧的领导者在哪里?
11、《西游记》诸多续作中,公认最好的一本是《后西游记》,《后西游记》里最好的一回,恐怕就是第三十三回“冷雪方能洗欲火,情丝系不住心猿”,这一回讲的是大剥山一位自名“长颜姐姐不老婆婆”的女妖,仗着手中有一把女娲补天炼五色石留下的玉火钳,专找使棍棒的英雄决一雌雄,而孙小圣的兵器正是一件“能大能小,可久可速”的如意金箍棒,所以被不老婆婆硬是下了战书,要与其大战三百回合。多数人读这个故事都是为了从其中的弦外之音里得到偷乐的机会,尤其其中描写孙小圣金箍棒迎战不老婆婆玉火钳的那一段更是让不少人窃笑不已:(伏尔泰像)。
12、还有,这次游行,除了为梁警官伸冤呼吁,我们还有更广泛的诉求不是吗?那就是诉求种族的平等和公平。
13、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眼中,这是个难以默杀的污点,整个20世纪,如何使中国“文明”起来,或者说是“启蒙”中国人乃是公共知识分子自封的一大使命,其中一种方法即是“革命”,在这里,猴子通过进化的方式演化成人的过程,也被视为革命的一种,中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鲁迅就以猴子为譬喻,告诉人们“‘革命’是并不稀奇的”:
14、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非常喜欢描绘中国酷刑的场景,将其作为文明世界眼中的非文明奇怪而加以欣赏
15、对华裔的那些有事实依据的偏见,电影“Haroldandkumar”系列里淋漓尽致的都给我们展现了。如果我们华裔扪心自问,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美国的华裔,已经如此聪明的把自己学习修炼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注重自己的事业,注重赚钱。和西班牙裔相比,我们不愿意生很多小孩,所以眼看别人渐成主流,而自己越来越边缘化。我们只消费流行文化,而不参与其生产制作。我们对选举缺乏兴趣。我们遇到不公正,如果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并不发声。我们胆小怕事,小心翼翼。我们或明或暗歧视非裔。
16、林语堂尽管语近戏谑,对打屁股的解释也太过简单,但他确实揭示出了在这个“以打屁股治世的国家”里,打屁股的更重要的一层作用,打屁股乃是一种权力,而这种权力更具其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等级高低而进行分配,高等级的人通过打低等级的人屁股来彰显权威,只要这种等级的权力分配体系可以运行下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平稳,但一旦打屁股的次序被颠倒过来,革命就会爆发。
17、当伏尔泰晚年重返巴黎时,他的影响已经遍及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受他启蒙教导,而普通群众视他为正义的化身,高官显贵也以和伏尔泰交友而自高身份。这就是为什么乌东接到叶卡捷琳娜的订单时,会以晚年伏尔泰的形象进行雕塑,此时伏尔泰的声望已经无以复加。为了更好的雕刻伏尔泰的形象,乌东首先雕塑了好几座伏尔泰的头像,作为样品,这些作品冬宫也有收藏。
18、伏尔泰在英国时深入了解了牛顿的科学发现,大家熟知的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就是牛顿的侄女告诉伏尔泰,再由伏尔泰传播开的。牛顿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下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当时欧洲上层阶级的通用语言是法语,而把牛顿原著由拉丁文翻译成法文,使科学广泛传播的,就是伏尔泰的密友——夏特莱夫人。
19、作为一种“国粹”的打屁股,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太陌生,并且恐怕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如同在下儿时一样,乃是感同身受,尽管长辈未必有和平镇派出所的警察们那样严格奉行古道,但下起手来起伏扬落,安拍合节,也不难让被打屁股的吾辈小儿,感受到中国传统之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20、可是,当华裔抱怨不能成为主流社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什么是主流社会?
21、敦煌莫高窟的猴子彩塑,因为一谈起敦煌满脑子都是高大上的精神境界,所以请读者自动忽视这只猴子正在做的事和它一脸坏笑的表情
22、就像伏尔泰所说的,“我永远尖锐的去批评巴黎,是因为我热爱巴黎。”
23、更久以前的我不清楚,但近如李文和案,华裔总在想,为什么我们屡屡受到伤害?为什么华裔总不能团结起来反抗?
24、这就是来华西方人眼中的由中国特色“打屁股”背后意义。除了那最有权势的第一人,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被打屁股的阴影下,他们不仅要习惯屁股上挨板子的苦痛,还要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诚挚的感激。第一位进入紫禁城觐见慈禧太后的西方女性,美国公使康格的妻子萨拉,在她的《北京信札》里更坦言自己无法理解为何中国的任何一个官吏都可以随意打人,而被打的人在挨打后,“都必须直起身来,说:‘谢谢父母官,您打得好,您教育了我’”——经过两千年的历史,打屁股的人与被打屁股的人在这个国家里已经取得了共识:打屁股的必要的,也是最佳的惩治手段,暴力已经化为习惯从臀部灌输进每一个中国人的体内,尽管这个结论令当代的中国人感到沮丧,但不得不承认康格夫人的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25、明代百科全书《三才图会》中的刑具图,传统中国的匠人精神将刑具也精细化以适应不同的刑讯要求
26、步骤二:对照进行轮廓塑造,注意局部与整体要协调,比例、透视准确。根据光影关系找出明暗交界线和投影范围。
27、关于这件事的背景,已经很清楚了:2014年11月纽约华裔警官梁彼得和同为菜鸟警察的一位白人同僚,一起巡查纽约一座治安极其危险的建筑时,觉得在黑暗中听到声响,于是在惊慌中扣动了扳机。子弹从墙壁弹回,正好射入经过的非裔受害人AkaiGurley,导致其后来死亡。2016年2月,梁警官被陪审团认定二级过失杀人罪成立。
28、4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4-1966珍藏-鲁特琴演奏者
29、可惜这幅肖像的作者已经无从得知,无论是这位无名的画家,还是名胜显赫的大雕塑家乌东,他们描绘的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他们的双手传播的不止是艺术,也是伟大的思想。
30、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没什么两样,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使猴子呢?这就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的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
31、如果你也想为一默“献声”,欢迎你将朗诵的录音发至我们后台或者邮箱: ilove1mo@1com 并留下联系方式。
32、 同时,伏尔泰又为卡拉斯太太提供全部费用,让她前来巴黎,向社会陈述真相。《论宽容》是伏尔泰在为卡拉斯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出的名著,描述了事件经过及作者为卡拉斯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书中写到了古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是否宽容,尤其是表扬了中国人的宽容精神。
33、关于伏尔泰的影响,首先伏尔泰把这些先进的思想带给了普通的法国民众使得他们有了反抗的意识,很快伏尔泰的思想传遍了整个法国,这对法国大革命起了直接性的作用。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推翻法国的封建势力,为民众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就是伏尔泰的影响之一。除此之外伏尔泰的影响还遍及整个欧洲以及世界,世界上其他国家受压迫的人民在接受到伏尔泰的思想后也敢于鼓起勇气同封建统治作斗争。伏尔泰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内心而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这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4、尽管“打屁股”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入于经典,为圣贤所歌颂,且在千百年后,仍能“打动”一批批的观众,但它的主要应用之处,仍然是像兰州派出所那样的司法机构。“笞刑”也就是古代的“打屁股”,或者用更广为人知的说法即是“打板子”。这种刑罚尽管产生相当之早,但在初期时并不像打屁股在教育领域那样运用得如此广泛。
35、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若弗兰夫人本人的肖像也是冬宫的收藏。
36、 法国画家勒莫尼耶的代表作《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里诵读伏尔泰悲剧〈中国孤儿〉》,是一幅宽度近2米的大画,画中的人物将近60位,再现了启蒙时代若弗兰夫人沙龙的热闹场面。画中的主角左侧身穿黄裙侧身的若弗兰夫人,沙龙的女主人。在她身前身穿红衣的是《百科全书》副主编、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达朗贝尔,他是弃婴出身,由达朗贝尔来朗读《中国孤儿》想必感情充沛。此间还有狄德罗、杜尔哥这样的大学者,以及亲王、公爵的各种政要。甚至连已经于半年前去世的孟德斯鸠也被画到这幅画里,聆听伏尔泰的作品。那么伏尔泰在哪呢?他本人还在瑞士费内,那尊摆在中央的伏尔泰雕像,像教父一样看着众人。
37、因为文化的暗流,其实可以如此汹涌。如果美国的公民们,不去时时刻刻去捍卫“美国”这种理想,那也许有一天,这些就突然丢了,美国也突然变了,变得她的公民都不认识了。
38、-我们华裔,是在为一个有瑕疵的人物辩护;而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似乎还是只有笨拙的方法和语言。甚至连220游行的标语,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优雅的方案。
39、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后西游记》改编的连环画《破“不老婆婆”》,绘画者与编者肯定没有想到这则故事竟然蕴含着“少儿不宜”的内容
40、如果说今天占领荧幕的古装剧里有哪一点比较符合史实的话,那就是公堂之上的“打板子”。尽管上位者为了广大观众脆弱的道德水准而大大稀释了影视剧中“打板子”的酷烈程度,并且允许那些受刑者都穿着裤子受刑,但实际上,“打板子”是要把裤子扒下来的,好让板子的大头和人的屁股来一个绝对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这种打法尤为凶狠,特别是有些喜欢看现实版满清十大酷刑的官员,更会预备下“铁板子”来加重刑罚,就像李伯元在《活地狱》中所写的那样:
41、-继续远离政治,公益,体育,艺术,和流行文化;
42、但周去非的续白猿故事也透露出一点,即宋代理学下的社会,那种异类精怪即使与人结合,非礼生下孩子,也得恪守一下人伦礼仪,顾念父子祖孙亲情,而唐代故事里被白猿精抓走的其她妇女,尽管很无辜,但是在周去非的版本里,因为受到妖精玷污,所以出路只能是当尼姑去了。在宋元版本的白猿传《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陈巡检的妻子张如春同样也被猿猴精绑架了——顺便提一句,这个故事里的猴精有名字,而且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是的,它就叫“齐天大圣”,但面对齐天大圣逼亲时,这位张太太是坚决地不同意,甚至以死相挟,并且做了一通大义凛然的宣言:
43、3 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品3-1966珍藏-银壶
44、“沉默的华裔”,220大游行。一切都很好。可是,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游行?
45、华裔们这次如此的被事件震惊,这个事实让我震憾。
46、这样,“为什么世界不能都更像英国?”的问题,就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为什么世界不能都更像英国而容许负责任的政治和社会批评?这样的批评,不啻是矫治不良政治和社会的良药。所以我们看到,18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和社会在这样的批评之中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变革之路。因为有了人身保护法,英国人就有了批评不良政治和针砭社会时弊的保障机制,他们也就有嘲骂、痛斥的自己的政府和社会的胆识和勇气。而在持续不断的嘲骂、痛斥及至公开不懈的斗争之中,英国的政治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和清廉。英国的社会逐渐变得更加公正和平静。
47、 更有名的一部作品,是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写的戏剧《中国孤儿》,可谓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48、所以,要看像人的猴的话,还是去翻翻《西游记》罢。
49、3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品3-1966珍藏-银壶
50、2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2-1966珍藏 金鹿
51、华裔的斗争,很久以来,不是与别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与自己懦弱的斗争。害怕惹事。让我常常想起二战期间“沉默的犹太人”,任人宰割。
52、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苏联讽刺作家左琴科的《猴子奇遇记》,恐怕很多人早已忘了这篇在70年前掀起一场大规模批判风波的小说。就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哲人被他的论敌骂成是魔鬼和猴子一样,左琴科因为这部作品被苏联官方组织集体批判,他的这篇小被说成是“把自己下流和卑劣的灵魂翻了出来,他这样做的时候是带着享乐和好玩的心情,想向大家表示:——瞧一瞧,我是怎样一个流氓呀!”联共中央甚至通过决议谴责左琴科是“文学无赖和渣滓”。
53、第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宣传启蒙思想。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的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人们同宗教狂热作斗争,主张宗教宽容,并指出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54、在这样的背景下,华裔的边缘化就很容易解释了:我们努力成为精英,并以此为豪;我们精英的如此精致,我们甚至都不屑于去伪装一下亲民。这样怎么可能成为主流呢?
55、为什么我们不抱团?应为我们宁愿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别的人就算是华裔跟我有什么关系?
56、而精英,又怎么可能成为”主流社会”呢?曾几何时,英国伊顿公学的学子们,都不敢去从政,因为太不“亲民”了。弄得伊顿背景的卡梅伦竞选时,只能处心积虑的自己找台阶下:“你看我们英国社会的进步多大呀!连我这样的伊顿学生,都没被你们看不起而接受我来参选,说明英国选民真的是成熟而伟大的公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