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2、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3、B(A.语序不当,应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C.句式杂糅,“大多是……”和“以……为主”两种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数量”和“票房”不可用“增强”搭配,另外,“和”改为“还是”。)
4、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5、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一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
6、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成边的汉家营”里的土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优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7、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8、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9、(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10、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1、 C.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参见六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12、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咏中秋的名篇,其中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流传。
13、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竟陵文学家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14、(6分)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15、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16、那时候,安史之乱平定不久,吐蕃、回纥乘虛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频频,社稷依旧动荡不安。所以,无论是打理庄园引发对于鸡的联想,还是书信会友激活狂写诗歌的兴头,杜甫都离不开对于时事的揭示。每首诗的背后,都是道不尽的思乡、离乱与困顿之苦,都是呼唤国泰民安的拳拳之情。
17、后来,杜甫感叹时事,写下两组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深刻描摹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他的每一声“啼鸣”,都一样发人深省。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9、鲲鹏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说鲲化为鹏,从北海迁到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0、(6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21、何执中,字伯通。进士考中高名次,调任台、亳二州判官。亳州数次变动知州,政务不能很好的治理。曾巩上任,很想加以整顿,观察各位官吏没有一位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一见到何执中就心中满意,事无巨细,全部交给他裁决。有一起怪异的案件很久解决不了,株连很多人。何执中审讯囚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追问原故,都不肯说,而且相视色变。何执中说:“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囚犯们立即叩头服罪。知海盐县,政务管理上区别缓急先后,县里人都流传他在治理上十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入朝担任太学博士,因遭母丧而离职,寓居苏州。端王就位,就是徽宗,破格拜任他为宝文阁侍制,迁任中书舍人、吏部尚书。科举过程中的法规档案,官吏大多把他们藏置在家中,进而拿这些条文向别人敲诈索取贿赂。何执中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官府都仿效这个做法。大观三年,就任代尚书左仆射,加任特进。诏诰下达,太学诸生陈朝老到皇宫上书道:“等到任何执中为宰相,朝廷内外默然失望。何执中碌碌无能,原本就没有过人才能,官位到了枢密院和中书省二府,已经是很幸运了,竟然让他辅佐治理国家,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疏奏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更加爱重他。起初,赐给信陵坊的住宅,觉得不宽敞,又迁到金顺坊的豪华宅第。建筑嘉会成功阁,皇帝亲笔书写大匾额以表示爱重。政和二年,皇帝为姑姑办丧事,取消了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不应当因为皇帝姑姑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皇帝特意下命令过一天举行观灯的活动,以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皇帝重视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五天期限。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多年,年龄已高。以后朝见,只让他每月参见六次表示问候,退居家中办公。第二年,安排给他太傅官职的宅第,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谒,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慎重改革常规,爱惜人才,宽减民众负担。虽然身居富贵,但是从未忘记贫贱的时候。取出一万缗钱建置义庄作为宗族公产,用来供给宗族内贫户。去世,享年74岁,皇帝亲临他的家,为没及时探望他的病情感到遗憾,停止临朝听政三天,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号叫正献。
22、 (1)李白在《蜀道难》中极言跋涉攀登之难,在听到悲鸟、杜鹃的哀鸣之后,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23、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24、元顺帝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朝廷老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为了巩固反动统治,他们一面派兵血腥镇压起义军,一面派家鞑子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25、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26、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27、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8、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29、凤咮堂: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音zhòu),鸟的啄。
30、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31、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32、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33、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
34、C.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35、八月十五夜,满眼都是亮光光的圆月亮,在圆月高照下,我思乡的情绪如刀折回环。我离家乡越来越远,像飘零的蓬草辗转四方;我想攀折月中的桂花,天空却是如此远长。你看啊,那水上的秋月光清净明亮;在朗月的照耀下,看得见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你若此时再看那月宫中的白兔儿,在明亮的月光下,你真的可以看见它一根一根地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36、 D.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