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德斯鸠的作品)。
2、 简单说一下。首先,概念尽可能变成场景。我举个例子,比如你要说,我原来是个教师,但是我后来发现做律师更符合自己的性格,所以我现在在南京做律师。你看,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生转变,但是在演讲中说,这句话里只有几个概念,听众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说法,加入几个场景:“几年前,我的孩子向他的同学介绍起他爸爸的时候,都会骄傲地说,我爸爸是个教师。但是现在呢?我孩子只能不好意思地说,我爸是个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律师。你看,明知道可能让孩子不好意思,为什么我还要做这个选择呢?下面我说说我的道理。”你看,这是不是就是一个很好的演讲开场白?那在传达的信息上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只是找了一个观众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场景,把概念放进去了而已。在西塞罗的演讲词当中,你会发现大量这样的技巧。
3、为什么在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中心,所以在整个中世纪,欧洲最富裕的地区就是意大利。
4、
5、这是第二块,是很难评价的一个事情,从道德角度来讲不好。但是从结果来讲,有了一个现代世界体系。
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洛克,在1689年与1690年写成的「政府论」,就是旨在破解这一难题的。
7、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转变或者说对我们今天最具指导意义的,是从“人治”转向“法治”。柏拉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又没有好的方法把统治者变成哲学家,则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
8、喜欢哲学的朋友,小编推荐这六本经典哲学著作
9、第三个西方进步的脉络叫思想解放。近代西方人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一次叫Renaissance,中文翻译叫文艺复兴,地点是在意大利,时间是15世纪。
10、汗牛充栋的法学著作中,真正堪称经典、为一个学科指明方向或者开拓新的疆域的著作并不是太多,狄骥的「公法的变迁」当属其中的一部,我愿为从事法学研究的青年学子们推荐该书。
11、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觉得不可能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体系和敌对的作者之间实现和解,除非采取功能性的分类法,如可以根据任务、时代或思想进行划分。
12、吕忠梅教授(以下简称吕):我的成长经历特别简单。从7岁走进学校门一直到37岁走出学校门,是有三十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的。前十四年是自己学习的阶段,后十六年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阶段。三十年中,当然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应该说走到今天这一步有很多偶然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兴趣,自己愿意去思考一些问题、做一些研究。尽管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年代,做文学青年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我也不能例外,为此我参加过一些专业的文学的训练,主要还是自己对文学感兴趣。老师认为我的各种作品中,议论文和政论文写得比较出色,这可能是以后能够写论文一个重要基础。这可以算做我自己的因素。
13、我常说法律是一种“人学”,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更不是空洞的理论,是对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丰富的对象——人的研究。因此,学好法律的功夫全在法律之外,对于法律规则的深刻认识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
14、 10,1
15、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16、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们到底赋予伏尔泰何种角色?依据的是何种形象?对伏尔泰的回忆如何能有助于大革命的自我理解?
17、每一个法学家都有自己的法律观,特别是每一个法学流派都有自己一整套有一定体系性、自洽性的关于法律的理解和解说。本书即是庞德关于法律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解说。
18、当时的送葬队伍混杂着各色人等,其中可以看到戴红帽的巴士底的征服者,寡妇,甚至还有一个穿着制服、被称为胜利女神的妇女,但教士被排除在外。组织者倒是想过让教士参加,而且有一项要求200名白衣教士参与的命令。但最终这个计划被放弃,夏尔·维莱特的仪式虽然有“充分的宗教性”灵感,但它却成为大革命期间第一场没有教士参加的庆典。
19、法史研究上的经典,本书作者的功力深厚,语言平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当然,社会学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种,本书可能还属于“规范社会学”的进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视中国的社会,这一学术取向本身就让人尊敬。
20、但更为出人意料的是被用来论证平等:“人都是平等的,人之所以有差异不是因为出身,而仅仅是因为美德”,《穆罕默德》(Mahomet)中的这两句韵文成了大革命期间的引用经典。
21、奥斯卡·柯克西卡《阿尔玛·马勒像》,布面油画,1912年
22、附带讲在Enlightenment中,法国人为主的启蒙运动过程当中,中国起了一个很奇怪的作用。
23、更有意思的是政治上的划分。在路易·勃朗、比谢和奥古斯特·孔德眼里,伏尔泰的追随者属于“资产阶级”,是吉伦特派,有时候还加上埃贝尔派:这是消极的哲学派别,他们对罗伯斯庇尔的敌视本质而言是对卢梭的敌视。反过来,山岳派——但奥古斯特·孔德把丹东派排除在外,认为他们信奉的是狄德罗——则是始终不渝的卢梭的信徒。
24、
25、哲学就是帮助你调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学问,就是改变你自身、而不是改变你的环境的学问。
26、
27、陈兴良,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获“美国犯罪社会学会国际学术奖”,2007年;日本刑法学会名誉会员称号,2010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8、工业革命兴起,工业资产阶级与专制的冲突尖锐,资产阶级起义时机成熟;思想革命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准备。培根的实验主义,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产生着影响。一批史学家、科学家以及进步人士为资产阶级奔走,抨击封建主义腐朽序。资产阶级思想被接受。为《论法的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9、到现在,我做法官差两个月就有满四年了,这四年里使我获得了不少感悟。作为一个学者,可能你更需要的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刻苦勤奋的精神、不懈钻研的态度。但你要做好一个法官,除了法律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多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社会责任的把握,如何去通过每一个案件,能够真正把某种行为纳入到法律秩序当中,使得一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又重新恢复,从非常态恢复到常态。如何去运用你所拥有的知识、运用你的能力去修复已经失衡的关系,将其恢复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要我比较,我现在会说当法官更难,因为法官永远处在一种法律不够用的状态下,却又不能拒绝裁判案件。每天都在面对行为人的不“规范”行为,当事人在从事社会活动时并不是按照法律的“假定”进行的。法律条文里只有那么一个抽象的假定,但是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复杂多样的,如何把这种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通过司法或通过诉讼这种程序把它纳入法律秩序,这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需要具有法官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学者的为人、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会在学问上留下痕迹,但这毕竟是思想上的东西,可能对社会产生间接的、潜在的影响,但法官作出的判决是对法律的直接实施,对当事人更是利益的直接再分配,这些都要求法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30、从《马可·波罗游记》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是比意大利高的。在马可·波罗的眼里,咱们国家是不是属于发达国家,意大利属于发展中国家。说明中世纪其实我们挺先进的,整个生产力水平就是我们比他高。
31、这是很伟大的一个事情,理性起来了,非常伟大。
32、或者用来提升革命战争的士气,尽管这对一个如此缺少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家来说几乎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所有高贵的心灵而言祖国都是珍贵的”);
33、另外日俄战争之后,把库页岛(俄国人叫萨哈林岛,我们叫库页岛)占了3/所以日本有点例外,它是非西方国家,但是它学西方学得很好,自己变成列强。
34、其次,推荐该书是因为这是一部批判与创新并举的鸿篇巨著。狄骥是一位对现实具有独特观察力的学者。他所提出的公法变迁理论产生于他对变幻莫测社会现象独到的审视,以及对新的社会秩序萌芽的敏锐觉察。
35、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如何运用好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套马车”,并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政治社会的结构模式,是人类社会所一直关注并探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而对政府职能的强/弱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定位,则更是这一难题中的难题。
36、 最近两周每天早晨都在花两个小时读《简爱》。这本书都很适合青年男女们读。是一本助人心灵成长的励志书。该书侧重写女主人公追求独立自主,从幼女到少女到少妇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告诉人们:爱是什么,怎么去爱。
37、
38、课堂上的法律和法庭里的法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39、福歇认为,伏尔泰这个“普通的绅士,城堡主,有教养的人”的文字之下流露的始终是轻浮、无常、尖刻、无视平等的形象,一句话,他是个贵族(aristocrate),尽管这是所有标签中最不适合伏尔泰的。
40、特雷亚尔(Treilhard)还信誓旦旦地说,伏尔泰已经感到“革命不可能再拖延”。因此,革命者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发现的,就是革命已经迫在眉睫的传言,是新秩序正阔步到来的确证。“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酝酿中”,伏尔泰曾经说。为了看到这场“革命”(对于他的阿谀奉承者来说,这个词在1764年之后词义的显著转变以及伏尔泰对它极其灵活的使用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两三年”。这种胜利的口吻尤其贯穿于他关于宽容的文字中,而且从来没有消失过。人们可以从他的《哲学辞典》中摘录出一部文集,以《伏尔泰致三级会议的陈情书》为题出版。
41、马德琳·勒梅尔(1845-1928年4月8日)法国女画家、粉笔画家和插画家。擅长优雅的女性和美丽的花卉题材作品。著名画家罗伯特·德孟德斯鸠说她是玫瑰皇后。她把马塞尔·普鲁斯特和雷诺·哈恩介绍给巴黎贵族沙龙。她自己开了一家沙龙,在那里,她在蒙索街的hôtelSpecializer酒店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欢迎。 ——前言
42、这样的分期显然意味着,时段的划分也是一种思想的划分。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反革命观点,它是菲耶韦(Fiévée)提出来的:“德行败坏之人”的兴起应归咎于伏尔泰,而卢梭则招募疯子为追随者。
43、1778年3月30日,在戏剧《伊琳娜》(Irene)再度上演时,人们在剧场里为伏尔泰的胸像戴上了王冠,当时他还在世;可以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的起始日期,是一个不为国王加冕而为文人祝圣的时代的开端。
44、 早上读完萧伯纳的剧本《芭巴拉少校》。芭巴拉想用宗教拯救穷人的灵魂,专门成立了救世军,收留穷人。并担任救世军的少校。但苦于没有经费,救世军维系不下去了。这时,卖酒水的商人和造军火的父亲各捐了五千英镑。这让她很矛盾。她反对酗酒,反对战争,对二位老板原来不屑一顾。但在现实面前她不得不低头,接受了两位资本家的臭钱。父亲邀请她去兵工厂参观。由于军火卖的好,工人生活有保障。显然,她父亲才是救世主。三十多年前,邓小平说:言必为经济,行必为经济。经济是基础。离开经济,空谈道德,行不通。但像芭巴拉的军火商父亲那样,以为钱能左右一切也是要出问题的。父女两人都很左。女儿想建立一个道德乌托邦。父亲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信奉战争救赎灵魂,枪炮拯救世界,也是一个金钱狂魔。萧伯纳鼓吹社会主义,嘲笑讽刺资本家,也是偏激之至。生产要资本主义,分配要社会主义才是正道。他父亲安德谢夫的台词讽刺了资产阶级政府的“虚伪”,有些夸张了。他说:我才是你的国家的政府!我,还有拉扎鲁斯!你真以为你,还有五六个像你这样的玩票的政客,在你们那个乱哄哄的议会里排排坐下,胡说八道一通,就能统治安德谢夫和拉扎鲁斯?没那么回事,朋友,你得乖乖地干能让我们赚钱的事。我们需要战争,你就开战;我们需要和平,你就不打。我们决定了贸易方面需要新措施,你就赶紧发现确实应该制定新政策。每当我为了保证高利润提出个什么要求,你就要认定这个要求正是全国的需要。每当有人为了降低我的利润提出个什么要求,你就赶快出动警察和军队。为了报答你,我办的报纸就会支持你、赞扬你,让你心满意足,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萧伯纳为了宣扬资产阶级用金钱腐蚀人心的说教,塑造了芭巴拉的男友为继承未来岳父的兵工厂,不惜降志辱身,从救世军跳槽到兵工厂的情节。甚至嘲笑了那些政客“百无一能”,只会“明辨是非”。对只会明辨是非的政客,我们倒是要心存警惕。毕竟接受伦理的体系比接受真理的体系更容易。文革,就是鼓动人们讲大是大非,念念不忘突出政治的。
45、伏尔泰的凯旋曾经确定了自由革命的基调,但是在那之后,是否清理了场地,以迎接更契合平等革命的卢梭统治时期的到来呢?
46、应该说,在西方历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阐述法律的社会功能、法律的至高无上、法治的必要性以及法治的各项措施的思想家。
47、然而,与庞德的鸿篇巨制「法理学」相比,「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仅有寥寥几万字,薄薄一册,内含四章:文明和社会控制;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任务;价值问题。四部分标题都朴实到素面朝天,但又深入根本,直达法学人或法律人心际。
48、奥斯卡·柯克西卡《阿道夫·路斯像》,布面油画,91×74cm,1909年
49、 下面还有一条:“排列尽可能变成递进”。也就是说,尽量不要在听众面前,说一二三四这种并列的逻辑,而是要带着听众步步登高。不是说,我今天给你介绍三个胖子,崔胖、杨胖和孙胖。这种介绍大家听不进去。而是先给你介绍崔胖,哎,这才哪儿到哪儿,给你介绍更胖的,杨胖。杨胖算胖吗?不是,下面出场的,才是胖得惊世骇俗的孙胖。你看,横向排列的逻辑,是不是变成了步步登高的场景?
50、附带讲大家都知道有一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先生在咱们扬州当过官,当到现在差不多一个局级干部。然后回去了,在热那亚退休了。结果在那混得特别不好,所以天天回忆中国。于是就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
51、至于怎样读好书,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带着问题读书,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也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别人向你提出的,比如老师给你布置作业,学生向老师提问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自己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从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书,读书效率不仅很高,而且也很容易去吸收。二是为理解问题而去读书,我们学习的是法律,通常认为只要看法律的书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有害的,因为理解法律不是会“认字”,而是要理解法律的精神、价值与功能,而这些东西往往不是法律知识本身可以告诉我们的,法律的背后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如果我们缺乏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对于法律永远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永远只能停留在法律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我们读到的那些法律巨著,如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没有一部是就法律论法律的,这些大家们也不仅仅只会研究法律,涉猎的范围非常宽泛,而那些以法律解释法律或者就法律论法律的著作往往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其实,带着问题读书与理解问题读书有时也是难以区分的,我不过是从现实功利性方面作出简单的划分,似乎前者更多的追求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后者更多强调对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