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译文: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教诲学生从不倦怠。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4、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8、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9、以公为矛,锐不可当;以廉为盾,坚不可催。做人贵在品,为官重在廉。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1、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博学之,常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5、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6、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1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21、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2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4、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5、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26、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 明•格言
27、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8、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0、孔子建构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
31、这章经文所论述的是孔子审理诉讼的态度,但也说明孔子不希望有诉讼发生的思想。
32、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单位有朝气。
3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4、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35、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
36、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7、译文: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事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38、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3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