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2、(2)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3、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4、这说明我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禀报人员。再说,有人给大王献来不死的药,我吃了,大王就把我杀死,这药就成了死药。
5、(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8、“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出自本文,意思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9、许渊冲:是的。我希望他将唐诗译为韵文,但他不同意押韵,因此他最终没加入《唐诗三百首》的翻译队伍。我们最早的分歧是从瓦雷里的诗《风灵》该直译还是意译开始的。其中有一句诗的意思是“灵感来无影,去无踪,就像美人换内衣露出胸脯的那一刹那”。王佐良赞美的译文是“无影也无踪,换内衣露胸,两件一刹那”。我的译文是“无影也无踪,更衣一刹那,隐约见酥胸”。我认为王佐良用的“胸部”一词一点儿也不美,它既可指男也可指女。我用的“酥胸”具有朦胧美,但被王佐良说成是“鸳鸯蝴蝶派”。
10、古之君王:“死马且市之五百金,非常生气,说话算活从前,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三年不能得。他思虑了一会几,这消息传开,千里之马至者三?,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所求者生马。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
13、 Thesnowwillbefallinginclouds.(大雪纷飞如密云。)
14、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15、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6、这几句英译文还原成中文可以是:我离家去打仗的时候,杨柳都依依不舍地流下了泪水。为什么说杨柳流泪呢?因为英文的“垂柳”是weepingwillow,就是“哭泣流泪”的意思,正好形象化地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内容。而“雨雪霏霏”如果只说成“雪下得大”,怎么能和形象化的“杨柳依依”对比,怎能成为千古丽句呢?再看看这四个丽句的下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是说士兵战后回家,饥寒交迫,压得走不动了,这是景语。但是王国维说得好:诗中的景语都是情语。士兵给战争、给饥寒压得走不动了,这不是反映了士兵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吗?在饥寒交迫、给战争压弯了腰的士兵看来,雨雪霏霏不单是压弯了他们的腰,也压弯了他们离家时依依不舍的树枝,这样景语又成了情语,这四句诗就成为千古丽句了。但这四句都是中国人翻译的,宇文所安怎么能说中国人不能“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语”呢?
17、 Snowbendsthebough.(大雪压弯了树枝。)
18、 (1)(Legge)Atfirst,whenwesetout,(当我们出发时,)
19、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20、《中华读书报》(2月25日)第13版发表了一篇《看汉学家解诗》说:“宇文所安关于唐诗的研究中存在令人难以接受的‘读法’,包括对字句的误读,对诗意的曲解等。如杜甫《江汉》:‘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把一个熟典‘老马识途’的主角当成了‘年老的官员’。”这样的领军人物有资格说不能让中国译者把古典诗词译成英文吗?
21、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
22、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23、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24、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25、“‘伤去’之人之情,译文中更能见之。”英译文还原可以是:
26、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27、 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8、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29、人物一一船长的儿子、水手们、船长,外加一只猴子。
30、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31、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爬上桅杆,处于危险境地)→(船长机智救孩子)
32、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3、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34、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35、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
36、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他们)就向下挖地,果然找到了水源。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遇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更是大错特错了吗?
37、 反归取之 及反
38、文章选自战国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上》,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39、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40、乳臭未干 (rǔxiùwèigān)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完全退掉,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含讥讽意),有时用来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蔑或不信任。
41、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2、主要内容:风平浪静的一天,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乐,放肆的猴子摘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并把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果断用枪逼迫孩子跳水,水手们救起了孩子,使孩子转危为安。
43、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4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5、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6、许渊冲:王佐良是反对我的第一人。他比我大五岁、高三班,他是公费留英第一名,我是自费留法第四名。但这并不代表什么。与他发生争论时我刚毕业,但他已经毕业好几年了。
47、(4)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将枪瞄准孩子,逼追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48、(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49、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50、海教授的译文说:无论是去是留,总有人会伤心。形式上看,“伤去留”都译了,但“总有人”反倒冲淡了两人难舍难分之情,“不耐烦”更是误译。这就说明,海陶玮和宇文所安一样,用对等译法来进行中英翻译,结果很多地方都不能传情达意。因为中文和英文大约有一半不能对等。英文精确(precise),中文精炼(concise)。英文说一是说二是言等于意,是一种科学的语言;中文却可以说一指意在言外,意大于言,是一种艺术的文字。中英翻译时不能只应用对等原则,而要运用更好的译语表达方式,才能传情达意。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则。“不逾矩”是为了“达意”,“从心所欲”为了“传情”。下面再来举例说明。王之涣《登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美国译者Bynner译为:
5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2、 醒来后,发现我在现实世界中,原来那只是个梦啊!可这个梦,却成了我做探险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