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做事,就需要具备知识和能力,阳明心学的另一个思想随之跟进——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和“心即理”,在认知逻辑上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方法论思维,即强调人与自然、事物的对等互动而产生正确的知识,这也是对佛教方法论的借鉴,在古代哲学的三大谱系中,是最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知行合阳明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这就有现代实践论学说的味道了,与中国古代坐而论道、崇尚清谈的学风相比,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从人们的亲身体验来讲,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一些文字表述,看起来也算知道了某些事理,但亲自去干又需要另外的操作知识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历史上说得好、干不好的人物经常出现,马谡、赵括、王衍之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修心做事,既要谈定心的能力,还要有做事的本领,而这本领就来自于“知行合一”。拥有本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做事的成功,如此才有实现“三立”的可能,修心才有扎实的目标。如果修心到家了,事情经常失败,迟早会受不了的。
2、 学习阳明心学,就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掌握自己的“心”,而不是被自己的“心”所控制。阳明心学真的就像一面镜子。看吧,那些在课上说话的、搞小动作的,他们的“心”暴露无遗。因为他们被自己的“心”所控制,被“心”里的私欲所控制,被“心”里的私欲所淹没。
3、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是涉猎大量的书,以为自己已经“知”,但是从来不去实践,最终很难发现自己其实是不“知”,或者说不是真正的“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总是在实践,以为自己是实践专家,但是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因和逻辑,并且对环境的变化完全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看似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最终也是不“知”道。
4、 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必须变思想,且心要定、心要向利他转移。李教授的激情、哲理、案例,无不在印证着,世界是精神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心来工作、来生活,这是唯无他。同时,人的心思不能紊乱,心乱则会无思,只有定而后能静,心静则致远。李教授还教会我们,人之初,性本私,必须向利他看齐。这也许看似利他,实则最终回归的本质仍然是利己的,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道法使然、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李教授从阴阳心学中带给我们的发明,折服了我们每一个的内心,心学就是心学。懂得了心学,财富不求自来,福报不求自到。感谢李教授!
5、“神”所在的位置在人体的中丹田,即心窝里,所有的情绪都与它有关。人体内部有一条中脉,是从百会到会阴之间的一条线。人长大之后,这条线就慢慢地闭合,甚至没有了痕迹。后天接触教育之后,重点是训练大脑,“神”就被调动到了大脑。人体如同探测器一样,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与世界发生往来,经过后天的训练,感觉器官被弱化,唯一强化训练的是大脑,所以我们的大脑变得很灵敏的同时,其他地方也都变得不敏感了。“神”大多时候在大脑被用得很好,只有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6、话说,最近我不是一直在每天坚持跑10公里吗,时间大约1个小时,最好的解闷方法就是听喜马拉雅app,之前听的杂。最近在听王阳明,发觉才找对了节目。
7、线下课程时间:5月6日下午17:00~5月8日下午16:00结束
8、 阴阳心学,精神的食粮。听了老师的授课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有了新的感悟,做为邮政人,要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将责任与感悟活学活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让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得到验证,让聊城邮政腾飞有了保证!
9、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受益匪浅,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管理的本质在于经营和管理人心!人心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行合止于至善,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首先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把心转化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人走在一起叫团伙,心走在一起才叫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用心干出一番事业。
10、“只说不做”的人即便是禅修,也只会是文字禅,仅仅停留在大脑上。实际上,文字只是我们表达意思的一种方式。当两个人心意相通时,无需文字表达,一个眼神就能够“一切都在不言中”,文字表达只是一种方便,同时也会存在瓶颈,会有语不达意和词穷的时候。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便以为是‘知’,真正的求知精神,一定要与“行”结合在一起。
11、 收录进来的心得体悟,虽谈不上妙笔生花,却也不乏真知灼见;见解虽然精粗不但篇篇质朴纯净;文笔虽稍显稚嫩,但来自心底“诚”意,让人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12、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3、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14、 感悟:良知伴我们一生,我们一生用良知相伴!人人传递正能量,人间就会处处溢着幸福!从我做起,不忘初心!
15、《传习录》中阳明先生多处强调“诚意”是“头脑”和“主意”。“‘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整个章节核心说的是,“格、致、诚、正”是儒家修身次第,从功夫次第来说,“格物”为实下手处;但从重要性排序来说,“诚意”排第一。
16、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7、“三立”里面最难完成的就数“立言”。立言看似只是著书立说,但没有天下第一的头脑、丰富多彩的阅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无法达到此等境界的。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最好是“三立”皆备,这一点与西方人颇为不同。西方人要求学术和从政完全分离,在美国已经变成固定的法律,从政的不能去大学当教授,大学教授不能去从政。因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亦官亦学,大学者多半出身于官僚队伍,终身研究学问而建立学说的人几乎为零。
18、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老师将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知行合一”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教会我们工作生活中要用心做事、把良知贯彻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达到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效果(即知行合一)。今后将把本次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工作中去,用思想指导行动,通过无私的奉献,冷静的思考,打破旧的观念束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19、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0、要想活在良知的状态需要做功夫。没有一定的觉察力,是做不到让自己“在状态”的,也就不能活在良知的状态。大部分人是活在本能的状态里、大脑逻辑控制的状态里,活在自己的判断和认知里,甚至是按照社会对你的期许、活成一个社会认为应该的样子,或者活成家人期望的样子,也就是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不停地压迫自己、压抑自己,然后用各种方法去调和自己的内外不一致。而真正的良知状态是自己内外一致,内外一致之后,状态才会越来越好。
21、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朱宸濠叛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22、 每个人都有私欲,学习阳明心学,并不是为了消除私欲,而是不被自己的私欲所控制。只有能控制自己“心”的人,才是一个强者。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隶。这是我对金老师所讲“心学”的理解。我不敢说阳明心学就是我所理解的这些,因为它太大、太深了!
23、 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24、 阳明心学能够很大限度地开发我们个体生命和心智的潜能,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日常工作、生活融为一体。阳明心学也是净化心灵之道,穿越时空,老师让我们聆听王阳明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心智。
25、生命由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组成的。我们把精神层面叫做“神”,物质层面叫做“身”。生命发生的时候,会由卵子和精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还有神的注入——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来源于父精母血,比如说身体好坏、是否有遗传病,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
26、从龙场顿悟的知行合听到现在心学归宿之致良知。从字面上来看,好像这个良知与人之初,性本善相关,但我觉得,王阳明是参悟佛学,道家,程朱理学后自创一派,应该不是简单的劝人从善吧,加上12岁时他作的那首让我印象深刻的《蔽月山房》:
2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8、边当官边做学问,实际上很难达到顶级水平,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中国历史上象这样去做的人不少,但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最多就是在一个方面比较突出。大家一致认为“三立”皆达止境者,只有一个半人:一人者明代的王阳明先生,半人者清代的曾国藩先生。为什么视曾国藩为半,就是因为他的功业第学问还是弱了一些。
29、虽然还是非常混沌的想法,但我得慢慢梳理出来。要不现在思想会很乱很乱。
30、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31、通常来讲,我们后天对于神的恢复主要靠睡眠,所以睡眠的关键是补神,而不是肉体的休息,物质层面的肉体则靠饮食来维持。修行就在于把身体越来越打通了之后,“神”在身体的通道变得畅通,有机会得到更大源头的补充,如果有电源来比喻的话,相当于有机会接通发电厂。物质层面的能量比较浊,“神”是更高级更空灵的能量,精神层面的能量转化物质层面的能量,要比反过来的力量高得多。
3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3、 做管理要以人为本,精通人性。承认天生自利心,承认一生无明状,承诺终生致良知。成就他人,帮助他人。
34、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35、阳明心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学术里程碑,后世评价其为“三教合流”,意思就是贯通了儒释道三家主流文化的内涵,创建了心学的新体系。心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以后,学习者甚众,势头超过了本土,尤以日本最为推崇。后来的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感叹道:“如果中国人人人懂得运用阳明心学,打败日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见心学之威力。
36、 这件事上的“诚意”,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先把内心的“诚”立起来,廓清心体上贪嗔好恶等私欲攀附,去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影响,使练书法这件事的心更为真切,实实落落去做练书法这件事,把书法这一“物”彻底给“格”了,练书法的“知”被致了,那么学书法这个“意”也就被诚了。
37、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38、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察力差?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都用在了外面。这也是为了生存的自然结果。所以,很多人其实对别人很敏感,但对自己却一点都不敏感。所谓的情商高,也是因为敏感才有情商。情商高说明觉察力是好的,但只是这个觉察力从未放在自己身上。同时对自己打的“心”也不敏感,心里有任何情绪、任何问题的时候,直接把它压制掉,或者认为它不应该存在,慢慢地,也就变得越来越不敏感。
39、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40、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良知越大,而不是权力越大,私欲越大,特权越大!世界因你而和谐,因人人而和平。我们要怀着利他的情怀,成就他人,成就企业,最终升华自己,良知促善行,知行一体!
41、 2019年12月19日晚20:25——21:25是宁晋二中孔子学堂的年终总结会。我简要回顾了一年的工作:这一年,我们共举办了36场专题讲座,共60多节课时。在全国2050家孔子学堂中,我们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孔子学堂”称号。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好、能成功!
42、 虽然,到今天为止,才接触,应该说是第一次接触阳明心学,但是,今天的心灵确实是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以上各位领导、同仁、同学的分享,可以得出一个真理:阳明心学就是阳明心学,不是她不存在,而是自己接触、感知的稍微有些晚而已,已经感知,就深深地被这门学科所打动,所折服。
43、真正能够做大事儿的人都是心力强的人,心力强是意味着“神”的力量比较强。工作当中,所谓的工匠精神来源于长期用心的工作、将心注入,实际上就是长期的心脑相通,此时的直觉就会非常好,会不断产生很多创意。
44、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45、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会有第一反应,这个第一反应就是“良知”,是自然的状态。但这个第一反应迅速被分别掩盖之后,我们就会陷在分别里处理问题。通常来讲,一个人没有经过练习之前,第一反应和分别之间几乎是没有间隔的。
46、但是,王阳明对佛学也不是全盘接受,他对佛教的静修、出家等方法,是有不同看法的。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强调既修心、又做事。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同时,本身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甚至连剿匪、平叛这样的事情,也要由他负责,可谓集军事、民政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直至去世,都没有脱离官职,这就给他提供了践行“三立”的充分条件。在王阳明的一生中,一边悟道、一边工作、一边讲学,一刻都没有终止,即使在平叛宁王朱宸濠的战争中,他都利用间隙给弟子讲学。王阳明的一生,既是探索知识的一生,也是建功立业的一生,他本人的行为,就为他的心学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47、“心即理”强调的是追求学问最终是内求和内明。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认识所有的字、词语、掌握了逻辑,串在一起便知道文章讲了什么。这些都是知识层面的知道,而真正的知道一定是内明。
48、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
49、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50、“良知”指的并不是慈善行为,而是活在本初真实的自己的状态。任何有了分别的状态,都不是第一反应,哪怕这种分别打着大义名分的旗号,哪怕这种分别是对于所谓正义价值观的追求,也都是执着。只有活在内外一致的状态里了,生命的层次才能借由功夫而不断升华,最后才有可能抵达究竟智慧。
51、而“神”是因为缘分而来的。同样的双胞胎,父精母血是一样的,几乎同时出生,但这两个孩子的内在差别可能非常大,性格差别大,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因为精神层面的“神“是不同的。
52、 我们日常所理解的“诚”和“诚意”,大多是真诚、诚恳等意,是在待人接物或处理人情事变时,由内而外所彰显的态度,或让对方感到尊重和友好的一种方式。
53、 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一定要摆脱烦恼与担忧所累,在分析量裁之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5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5、所谓的“心”,实际上要通过觉察力的训练,让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不要去消耗它,而是借由一些功夫去补充它。睡眠对“神”的补充是所有人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亚健康,很多人也会不同程度地丧失这种能力。还有人通过工作来补充“神”,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同接通电源,烦心事都可以暂时被放下,也是某种意义上补充“神”的方式,这也正是“工作即是修行”的意义所在。通过做功夫,心脑合减少消耗,过程中也在补充“神”,反过来转化成物质层面的能量,力量会很大。
56、中国人经常在讲的是整体论,或者叫系统论。事物很多时候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把每一块弄清楚就等于了解了整体。比如西医看病会分很多科室,但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中,精神因素占更大的部分。所以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组合。一方面从物质层面看,不能说所有的器官加一起就等于一个人。另外一方面,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仅仅把物质层面的组合就当成一个人,因为精神层面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是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最根本所在。
57、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58、阳明所讲的修心方法,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路径,经过学习锻炼,逐步达到离欲净心的境地。作为普通人,这一步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佛教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剥离外在的欲望,逐步察觉到自我的清净心地,然后守住本心,防止污染,保持明心见性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察觉并守住本心,就是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命,而身外所从事的具体事务和利益的得失,都是次一级的流动变化的东西,与生命本体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另外,如果真能保持清净心地,必然能够做到品德高洁,“立德”的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
59、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6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61、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