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2、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守仁《传习录》
4、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7、以往人们定义和理解善恶,运用的办法往往是范畴和归类,也就是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事是善、什么事是恶,恰恰错了,因为违背天道。前面已说了佛道的根本教义,那说的正是天道,是一切相对、万法空性的至大至深之境。而划范畴、列类别,依凭和造成的却恰是僵化和局限,违于天道。儒家的仁义礼教后来成了伪善的面具和人性的牢笼,除了后人的理解运用不当,还因为其本身就有着这样的不良基因。
8、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9、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10、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
11、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守仁名言名句摘抄,希望喜欢!(王守仁心学四诀)。
12、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13、释义:我的心,我的良知已经光明了,没有杂念邪念了,那还求索什么呢?我已经满足了。
14、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5、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
16、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17、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18、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19、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20、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21、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22、“善恶”是这三句共同的根本概念,也正是一开始说到的、可能造成多数人不能明白的那个根本点。王阳明明确提出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和为善去恶,不能真正明白就可能产生两种理解:要么是阳明心学的境界不够彻底,要么是佛道都太虚无而王阳明恰恰将其落到了实处。
23、第三句,是心体对于世间的观照,心体生出来的智慧和能力,良知良能。
24、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25、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26、或许有人问,这只是道德志向,和事功不搭边。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你能存天理去欲望、良知光明,用这光明的良知去行走天下,何事不可成?
27、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
28、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29、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30、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31、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
32、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33、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34、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35、比起佛道,这正是阳明心学更前进和完备的地方——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兴趣,因而少有办法上的挖掘和发挥,而只遵守着随缘和顺自然的大原则。而阳明心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体也有用;其后便是境界,其前便是进取;其下便是无为,其上便是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36、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37、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38、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守仁
39、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40、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41、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42、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43、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44、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45、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46、稳,是一种态度。很多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差错。归根结底,是得过且过,态度不够认真。
47、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
48、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49、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50、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51、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52、真正的高手,从不寄希望于险中取胜。反而是那些中规中矩的招数,看似笨拙,却保证了整个棋局的安全
53、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54、最后他巧妙地来了句经典的结语: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和什么样的志向了。
55、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做出他自认为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明朝的知识分子们当然是以读朱熹理学通过考试进而做官为毕生理想。
56、学做圣贤,这就是王阳明在12岁那年立下的志向,从此,他的志向从未改变过。创建心学后,他对立志异常重视。《传习录》和《文录》中谈立志的地方不胜枚举。不过,正如你所知,阳明心学的立志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立志有很大不同。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5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58、在他看来,一生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只不过是磨炼心性的一个过程。
59、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60、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守仁
61、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62、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63、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4、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65、这位球星却说,那些时刻确实很美妙,但他最爱用的招数,是45度线的中距离跳投。这样的进球,看似普普通通,却是最稳定最有效的得分手段。
66、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6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68、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69、好,现在我们来看下王阳明的人生经历,1472年明宪宗成华八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王阳明出生后,到五岁的时候,他还不能开口说话。据说,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个赤子从天而降,所以他的祖父给他取名叫云,所以他出生后的名字叫王云。他出生后,家里人都非常奇怪,因为这个孩子到了五岁还不能开口说话,普通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都已经口齿伶俐,都能够开口说话。有一天,有一个高僧走过他们家门口,摸着王阳明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似乎突然间才能白,他把这个玄机给点破了,然后王阳明的祖父给他改了个名叫守仁,取名守仁,也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王守仁。然后,王阳明就非常神奇的开口说话了,王阳明的出生就如此不凡,从小有这样的一个小经历。
70、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71、万物皆在道中,皆由道主宰,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也是不断向道而行,这种性质是一定的。但在合乎道的程度和与大道趋势的契合度上,万物则有着大小深浅之别,譬如得道圣者与普通凡夫,便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之所以存在,也在于万物之道性的不同——若要一切相对而趋向于无极之大,便要不断开放;若要万般消解而趋向于虚空之深,便要不断放空。开放和放空的程度,正是道性。道性弱的依附于道性强的,为道性强的之组成与所用,如此环环相套而成天地万物。
7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
73、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7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5、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76、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7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守仁
78、吕端哭笑不得,当众言明真相后,那些士绅名豪们脸色突变,面面相觑,把刚才带来的礼品又都拿走了,甚至有人还出言讽刺。
7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守仁
80、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81、人生下半场,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不能丢。
8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守仁
83、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84、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