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迁与史记: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结构分类,纪传体,互见法
2、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3、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4、 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衰退之后,诗歌创作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一时期,和元白诗派齐名而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
5、“建安风骨”表现出的名士风流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内里往往有着“忧国”、“报国”的理想或忧愤。这和两晋时期的名士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左思的诗歌,精华在于《咏史》左思作品比较多,但从流传下来的有限作品中看,其独具特色的《咏史》诗歌是其文风的代表。
6、但是,当陶渊明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7、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9、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自然,集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酒二十首》。这二十首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0、《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个组诗,凡五首,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躬耕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从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桃李罗前的物候看,本诗当作于归田的次年(406)。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12、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13、“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
14、 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无不写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
15、类比于作家的话,每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风”,“风骨”中的“风”抽象出来的话,大概就是那个时代优秀作品所共有的文学风格。
16、红楼梦:思想内容,主要典型,对传统写法的打破,时代精神,批评理论
17、其中,隐逸风气的盛行尤为一大关键——在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开、天盛世,既有视隐逸为“终南捷径”者,也有借隐逸以遁离现实者。
18、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历史意义
19、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是平淡自然的启示性语言。陶诗语言追求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都是直白如话的日常生活用语,是陶诗风格的独到之处。但陶诗的语言风格以一个“口语化”很难全部概括。前人常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对他语言最准确的概括。他的“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是信笔拈出,不烦绳削的佳句,真正做到了“铅华洗琢尽,出语天然”,陶诗的语言在平淡的外表下饱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了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艺术效果。陶诗里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结构的波澜,却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他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述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
20、随手拈来,便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阳关三叠之绝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举杯邀明月”;杜甫“性豪业嗜酒”;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自始至终逃之不过躲之不及一脉相承的诗人,当数陶渊明“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陶渊明爱酒、嗜酒,因为酒,自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因为酒,才给中国文化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
21、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崭新的内容和淳厚自然的风格,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出现在当时玄风弥漫、令人窒息的诗坛上,这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22、答: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23、檀道鸾《续晋阳秋》:“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许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24、简述《归园田居》(其一)是如何体现陶渊明归田守拙之乐的?
25、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26、综合以上引文,可见整个东晋时代是玄言诗的时代,它的内容专谈哲理,语言枯燥,“遒丽之辞,无闻焉耳”。直至东晋末年的谢混,风气始有改变,但只是一个开头,“得名未盛”。直至谢灵运出来,玄言诗在诗坛的长期统治地位才被打倒。所以《文心雕龙·明诗》篇又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陶渊明既然是谢灵运的前辈,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期,那时还是玄言诗的时代,那时玄言诗的基础虽然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没有失去统治力量,还没有让位于后出的山水诗。陶诗的语言风格,还是在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玄言诗既然并不崇尚骈俪辞藻(玄言诗的风格,看现存孙绰的诗和当时兰亭集会时诸人的诗作即可明白),因此上面所举的著作以为陶诗语言特色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对立之说,就无法成立了。
27、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28、首先,这篇文章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要拓宽文章结构安排的方式与思路。我现在写论文,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陈旧的套路中,即只要写一篇文章,就要找到三至四个密切相关的点,然后结合案例具体分析。苦恼之处在于,并非所有的话题都有逻辑严密的结构,也并非所有的专题都会找到三至四个有新意的点,有时候找到两个点之后,总是感觉文章结构不圆满。高老师这篇文章,给了我诸多的启发。本文所说的“阅读支架”,主要是以文献为基础的“骨架”,以及以批判性思维为主的“神架”。如果是我的话,这两个支架是不足以支撑一篇论文的,但本文的布局安排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写作难题。这篇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题教学中的常规方式与局限”,阐述常见的专题教学的方法及弊端,这是为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作铺垫;第三部分分别是:以文献资料为骨架,专题阅读扩展思维;文献类别精细选择,思辨论证有理有据。这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题目中的两个“阅读支架”。第四部分则是一篇浓缩的教学设计,即在前述支架的基础上,进行陶渊明诗文专题阅读的设计,其实也是一个课例。除此以外,我也感到,论文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前,最好能有一个小型的研究综述,阐述自己这篇文章的创新点,或者是阐述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即使是文本解读的论文,也要梳理一下前人的解读成果,进而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分析呈现给读者。
29、其次,它从一开始便同隐逸之风联系在一起,其成员多以五言的体式,借歌咏山水田园风光,表现隐逸意趣,抒发闲适情调,诗风清新淡雅。
30、唐传奇:兴起与发展,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文学史地位,后世影响
31、 到了晚唐,随着李唐王朝走向没落,诗歌气格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32、苏轼曾评论说:“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酒乎,而无材料耳。”
33、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色
34、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35、陶渊明在诗中说,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36、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对大自然的赞叹与欣赏,以及回归自然,融己身于天地的人生理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陶渊明这首诗就是“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37、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谈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色。
38、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景和情,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前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后两联,词的下篇是抒情部分。当然也有少数诗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39、可以说,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这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而《饮酒二十首》中最为经典的又当属今天我们分享给大家的《饮酒·其五》,诗中无一酒字,却句句让人醉,写出人的最舒服状态。
40、答: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雕琢的文风大相径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到了梁陈时期,钟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从唐以后,陶渊明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广的影响。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从两方面言之。
41、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把握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彻,表现得一览无余。
42、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
43、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44、山水田园诗派之王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45、陆游: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时代意义,后世影响
46、关于诗经:结构,分类及标准,流传时间及作者,诗的起源,孔子删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四始说,汉诗四家
47、“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48、于是,在长期的隐逸生活中,他们成为自然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表现者,并进而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49、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50、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后世批评
51、因为应璩诗歌流传比较少的原因,钟嵘的这个评历来也让人有所怀疑,但既然同时提到了建安七子和左思,当可知道两者之间有相似性。要理解“左思风力”,须知道何为“建安风骨”说起“建安风骨”,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三曹”、“七子”一类的文学名士,那到底什么才是“建安风骨”呢?
52、答: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53、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推向高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概念有特定的内涵:
54、《诗品》当中,钟嵘直接点评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钟嵘说左思的诗风有点类似于“公干”,也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刘桢。
55、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
56、其二就诗歌艺术而言,约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他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的局面。第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路。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第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隽永的风格,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作为一种范式加以模仿,出现了不少“拟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体涛》十六首。
57、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58、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自来说法不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思想上的原因恐怕是最为根本的。他的归隐不仕,主要还是“心为形役”四个字,即酷爱自然、任真率性之“心”与沉浮官场的“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前者战胜后者的结果。在他看来,弃官归田是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他弃官如此坚决,以至后来遇到天灾人祸的各种打击也决不回头,就因为他确信自己的理想和志趣是正确的。
59、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60、比如说,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语言非常干练,但其蕴含着真挚的伤痛、深刻的社会批判力,自然就让这首诗变得刚健有力,读起来有着一种“骨”感。
61、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比如通过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和意图;还可以看诗歌的题材类型。以地名为标题,一般是怀古诗。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多为咏物诗,以人物为标题,抒发的情感多是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同情,或者是对历史名人的景仰、同情或身世之感。
62、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63、《杂诗》: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些语句如果放在唐朝,除了李杜等大家才力雄厚之外,在其前面基本上都有一段铺陈。如此宏大的起句是很难续写的。
64、建安时期的诗歌多属于这种类别,当时的作家比如“七子”、“三曹”甚至诸葛亮等人,作品中赘余成分极少,所有文字往往都直接指向作品的主题,不讲求铺陈、修饰等等技巧。
65、比如其《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可以看到,其形式和风格与刘桢的《赠从弟》比较接近,开篇就用“讽喻”手法,引出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强烈不满,并且用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感,形式严密,情感充沛。
66、但其中最能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成就和卓异风貌的,当推王、孟二人。
67、王诗既有寄情山水田园之作,自抒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如《陇西行》、《从军行》等;也有揭露社会现实之作,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如《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等。
68、钟嵘在评价陶渊明诗歌的时候,用了一句评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是说陶渊明的作品风格主要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璩比较接近,除此之外,还能看到点左思风格的迹象。
69、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70、从西方汉学界近百年的陶渊明研究来看,陶渊明不但早已“走出去”,而且成为西方汉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中国学术要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发出更多声音,必须加强与海外汉学界的对话,充分借鉴海外汉学界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新成果。
71、但总体来看,“风”与“骨”大概指的是作品的内涵风格和表现形式。
72、(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第41页)
73、如果将“才短”的“才”理解为“题材”的“材”话,倒是深中肯綮。
74、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75、钟嵘还说,左思的诗歌典故用得精切恰当,内容多为“怨愤”,作诗的目的多是“讽喻”。
76、小说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
77、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78、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之中有醇美的风格形成,既源于诗人秉性贵真,出语自然,又源于诗人的心地纯净,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景与意会、物我合一的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79、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0、杜甫论诗诗 陈子昂风骨兴寄论
81、“骨”指的是作品表达形式给人带来的刚健感觉,也不是指形式本身。
82、诗歌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83、“骨”的形成和作品的语言、格式以及内涵有关。简洁、真挚、深刻是形成“骨”的条件。
84、明文:兼诗,前后七子,李贽童心说,公安派,唐宋派
85、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86、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87、“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88、雅颂:大致内容分类,周民族史诗的篇章,大致内容
89、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90、陶诗语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那是没有疑问的;但说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就须要商榷了。诚然,整个魏晋南北朝是骈俪文风盛行的时代,但这段时期很长,其中也有曲折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与陶渊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的确崇尚骈俪,堆砌词藻;但他们两人毕竟是陶渊明的后辈,创作活动主要在刘宋初年元嘉时期。陶渊明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年,入宋以后,他活得并不长久,其创作活动已是尾声了。显然,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谢相对立的。谭丕模先生引《诗品序》、《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的诗风,原书也是指颜、谢以后的现象,与东晋末期无关。
91、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92、而左思《咏史》诗歌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对所引“史事”的处理方式。
93、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遍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渊明的涛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在陶诗中比比皆是,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94、最后要补充一点,即玄言诗中也有一部分讲对仗的,如孙绰的《兰亭》和《秋日》;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其他诸家的《兰亭》诗就大多不讲对仗。而且这种对句也很质朴,缺少文采,情况正跟陶诗中的一部分对偶句相像,跟重视藻饰的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95、《文心雕龙·时序》篇:“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96、高老师提出的第一个支架,姑且称之为“文献支架”或“资料支架”,就是支撑整个专题学习的各种资料。对于这个专题而言,有关陶渊明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且学生要阅读的并不是陶渊明所有的诗文,更不是要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专题研究,而是要进行适合高中学生的语文专题教学。因此,资料的选择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在高老师看来,资料的选取要考虑到以下内容:“陶渊明的诗文清新质朴,适合高一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文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古体诗及骈赋文的特点(文章);诗文中传达的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能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文学);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符号,自有其复杂性,值得探究(文化)。”根据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师生要选择的文献自然是经典的古诗以及优美的散文,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山水田园诗风以及描写隐居生活的诗文。
97、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又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98、正如“抱朴含真”是他的思想性格的特质一样,质朴真率、平淡自然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基本风格。总之,“真”、“淳”、“拙”不但是他的人生理想的核心,也是他的美学理想的精髓。他的诗风“淡”而能“永”,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美学情趣的具体反映。
99、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