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译本在中国出版的情况是:1977年出版长诗《列宁》单行本;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的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飞白译);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卢永编选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另外,不少诗歌选本选入他的作品,如王智量的《德俄四家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马雅可夫斯基简介)。
2、我将戏弄它,使它撞击我血淋淋的心脏的碎片,
3、但马雅可夫斯基毕竟是20世纪重要、甚或伟大的诗人,他并未真的消失、死亡,大抵是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显赫的地位不再复现,不再不可“侵犯”,对他提出异议也不再是“犯罪”。他的诗集在中国仍在出版,只不过已经不是那么频繁了{32};纪念活动、研讨会也召开,只不过不会再有很隆重的规模;不断有评论、研究文章发表,评价却显然大不如前。
4、在奥巴马于2008年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说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吗?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肯迪追溯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些思想的惊人力量。他以美国历史上的五位杰出人物作为向导,犀利地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不是由无知或仇恨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大脑设计出来的。
5、此外,还有女人,首先是——那个女人,他的女人;他把他的著作全献给了她,而她经常占据了他的精神,以至在他的情诗和别的诗中,充满了她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在他的绝命书中找到这个女人……{45}
6、内容简介:收录了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看华语百年名家讲述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在岁月的平仄中,体味时光的冷暖与厚重。
7、{12} 路易·阿拉贡:《从彼特拉克到马雅可夫斯基》,雷光译,《法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3页。
8、俞杨NiskyYU,第一号微交响: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第四乐章 Micro-SymphonyN˚1:ChapterI/II /III/IV,20中性笔,油漆笔,铅笔,丙烯,纸本Gelpen,paintpen,pencilandacryliconpaper,33x30cm/48x45cm(含框framed)
9、不同的马雅可夫斯基“图像”,都可以在这位诗人及其作品中找到依据。问题在于对它们的各种解释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能把不同因素置于整体中分辨彼此间的位置和关系。
10、作为徐浩项目的首次沪上展出,展览在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作品基础上融入全息影像技术,将系列中个别的物件转化成三维图像,期待与衡山·和集的观众碰撞出新的叙事和讨论。
11、1912年,布里克娶利利娅为妻。但是,布里克父母反对这门婚事,他们不喜欢利利娅,理由是利利娅早年和男友幽会怀了孕,让他们觉得丢人。利利娅被送到偏远的乡下避风,还被强制堕胎。此后,利利娅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布里克坚持娶利利娅为妻。
12、同时代人的茨维塔耶娃也讨论了这一性格、处境的冲突。她提出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人”和作为“诗人”之间的“分裂”和矛盾。她说:“作为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连续十二年一直在扼杀潜在于自身、作为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年头诗人站起来杀死了那个人。他的自杀连续了十二年,仿佛发生了两次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两次——都不是自杀,因为,头一次——是功勋,第二次——是节日。”因此,马雅可夫斯基“像人一样活着,像诗人一样死去”{49}。
13、内容简介:这本书中,伊恩•斯图尔特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回顾了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一次生物学变革中数学所扮演的角色,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数学在人类探索自然界奥妙的旅程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作用。
14、{38} 爱德华·J.布朗:《马雅可夫斯基与左翼文学阵线》,余凤高译,载《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5、实际上,从马雅可夫斯基成熟期的诗作来看,这位诗人已经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的革新派诗人了。1924年创作的长诗《列宁》中,马雅可夫斯基塑造了一位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d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d、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6、{49} 转引自谷羽《茨维塔耶娃心目中的马雅可夫斯基》。所引茨维塔耶娃的话来自《良心光照下的艺术》一文。
17、{29} 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重评的情况,参见张捷《“我希望为我的国家所理解……”——从马雅可夫斯基百岁诞辰纪念活动谈起》,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