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2、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3、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4、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5、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经典语录原文)。
6、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7、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8、也许我们应该将远志封存起来,用闲逸的山水蓄养,于杯盏中自在把玩。看一场烟雨,从开始下到结束;看一只蝴蝶,从蚕蛹到破茧;看一树的蓓蕾,从绽放到落英缤纷。不为诗意,不为风雅,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佛家佛偈经典语录篇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
9、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10、漫漫长路无声无息,或许我们一生也在追寻,那又怎样,打破的宁静换回一生的威名,哪怕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千山暮雪天涯远,万古流长的亘古情怀,学智者接纳红尘纷扰,却置身事外,博得一份淡然。尽避曲终影自单,冷月残照孤星夜,沧海连天堑,南辕北辙的沦陷,不自觉反省饼往。(佛教经典语录原文)。
11、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12、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3、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14、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15、过堂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6、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8、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9、四季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20、9)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21、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2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23、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4、19)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因为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2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6、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7、生活,是一本渐渐打开的书。纵然有诸多无奈,只要能晨观日出,暮赏霞落,就是一种简单的幸福;纵然有诸多风云,只要能望月守心,清明思绪,就是一种悟了的心境;人生就是一种平衡,你在这方面得到的多,其他方面就会少一些,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全。把握分寸,适可而止,活得简单才会活得快乐。
28、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29、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0、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31、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2、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33、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34、3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3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36、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3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8、名望就意味着孤独。名望仿佛商店橱窗里陈列的水晶,你被安置在那里展览,供人欣赏,马路上所有的过客都瞅着你,可是任何人都不能接触你,你同样也无法接触任何人。
39、22)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40、(12):(人生禅语)垫起脚尖的人是站不久的,跨大步的人是走不远的。老老实实,是展现自我的最好方式。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形成习惯,尤其周围的人都那么做时,更是如此。人人都在追求富贵,但只要大家能看清自己因而失去的许多东西,他们应该就会把用于获取财富的精力,用来挣脱财富的束缚。
41、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42、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
4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44、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45、你真正从内心发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变命运,冤亲债主不会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会找麻烦,会喜欢你、保护你、帮助你,成为你的护法,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4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47、14)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48、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
49、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50、4)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众生之心声。
51、人生之间,有些偶遇,因为行色匆匆,我们擦肩而过;有些机缘,因为缺少珍惜,我们失之交臂。有时由于任性,我们错失了一段光华;有时太过冲动,我们错过了一生的相守。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漠视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52、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53、10)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54、3)譬如狮子,百兽之主。为小虫吼,则为众所笑。若在虎狼猛兽中奋迅大吼,则为智人所可。——金埴《不下带编》
55、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56、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57、从未有一刻心情如此温柔,就连望见的每一粒尘埃都仿佛熠熠生辉,我笑着走过这世间,所有的苦难都融化成幸福,流连在弯起的嘴角。
58、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9、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60、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1、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62、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63、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矣。万物之灵的人,更知道懂佛敬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64、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65、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