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作旅人,孟轲号迂儒。吾辈不饮酒,笑杀高阳徒。
2、孔子语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摘孔子)
3、 7)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4、对于尾声高的邻居家来“乞醯”这件事,孔子评价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正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7、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雕着三个大人物,分别是梭伦、摩西和孔子。(名人评价孔子的名言)。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诗句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用来赞美孔子。意思是孔子的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10、昔者穆公制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14、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15、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经典名句名言
16、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仇怨,殊不知“以德报怨”只是一句提问,并不是结论。
17、孟子评价孔子的名言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第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1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9、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经典名句名言年代:清朝
20、正是由于孔子在美国上流社会的名气,很多美国媒体甚至曾杜撰过孔子言论,有媒体刊登讽刺肯尼迪的漫画,配文写道:“请允许我引用《论语》中的话:统治者行善不应当浪费公共税征收。”70年代别克汽车还刊登过广告,说子曰:智者买别克。就像我们动不动就讲啥都是鲁迅说的一样。
21、故而,凡是反对孔子者,都有不臣之心的嫌疑。凡是反孔高潮之日,就是政局动荡之时。
22、1943年,宋美龄访美期间,多次引用华盛顿、林肯、耶稣和孔子的话,突出中国的抗战信念,希望获得美国的援助。孔子无疑增加了这位中国“第一夫人”的魅力。人们在街头聚集起来欢迎她,一位美国小女孩向《基督教箴言报》的记者说,她觉得,对宋美龄最好的欢迎方式,就是对她高喊“孔子”。
2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5、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2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7、孔子的时代,卫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夫,叫孔圉(yǔ),他去世之后,谥号是“文”。有一天,子贡问孔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啊,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28、孔子就利用人们关于“三”这个词的误解,说,想三遍干嘛,少想一遍、想两遍就可以了。其实孔老师真正想说的是:凡事要考虑,但每件事都要考虑那么多,太算计了,人就流于萎缩阴鸷,缺少了阳刚、担当和勇气,人也就不足观了。所谓的“考虑两次就够了”,体现了孔老师的幽默感。
2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30、”(《为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1、听到这样的话,其实是让人很难信的,毕竟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而“儒”本身就是文雅有礼风度翩翩的代名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儒雅君子”会在生活中骂人说:“你这个人就是脏到了极致,沾满了粪便的墙”。
32、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
3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经典名言很多,这里整理了60句具有代表性的名言供大家阅读。
34、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35、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36、“《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37、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38、孔子语录: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作者:摘孔子)
39、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篇》
4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41、孔子语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者:摘孔子)
42、“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主要含义是指年老心不老,身病心不病,人死名不殁。清代汉学家刘宝楠释曰:“‘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论语正义》卷八《述而》)所谓“身老心不老”,用三国曹操的话说,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孔子年虽耆朽而心灵不老,依然“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孜孜以求。
4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44、醯:醋。醋是一种重要调味品,有“五味之首”和“食总管”之誉。宋代更是有俗语:“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要得富,赶着行在(中央政府停驻的地点)卖酒醋。”
4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4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秦代著名的政治家秦朝丞相李斯名人名言大全摘抄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47、何为大盗?窃国者,为大盗耳。胜者王侯败者盗贼。
4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春秋,谥法逐渐制度化,即“子议父,臣议君”。孔子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后期的《逸周书·谥法解》就更加完备了。不仅君主有谥号,著名的大臣也有谥号,比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岳飞的谥号是“武穆”。
50、然而“朽木不可雕也”却将学生说成,是已经彻底腐坏朽烂的木头,根本就不具备有再雕琢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学生无论怎么老师怎么教,那都是已经没用了的,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烂木头,只能够去烧火做饭,哪怕是再高明的木匠也已经无力回天。
51、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作者:摘孔子)
5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53、 如果我们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孔子的话,我们当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孔子之于我们,在过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今日能够意味着什么?在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定论,争议肯定会不断地持续下去,然而,孔子的故事也将会因争议而一再地被人讲述。而且,在我看来,从一个不会结束的故事的角度上讲,把孔子看作是中国文化“活的传统”(而非死的偶像)的代表或象征也许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视角。讲述孔子的故事,也就是讲述我们自身活的文化传统的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5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