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2、经过安史叛乱,救睢阳之围,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3、在盛唐边塞诗人中,岑参是留存作品是最多的,达七十多首,而且在艺术成就上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4、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5、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一首壮行诗,全诗意境雄壮,想象神奇,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6、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人,被誉为“边塞诗双子星”,但由于二人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就决定了二人的境遇也必然不同。
7、都是唐朝一个特殊群体,即所谓的边塞诗人,这个群体的特征是诗人均在边塞有过体验,有的甚至参加过战争,诗的特征是具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朗朗上口,流传至今。
8、来源于木斋著《唐宋诗文源流史》第k三章,未完待续。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录)
10、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11、今天接续连载初盛唐边塞诗的类型和演变,此文为我十八年之前的论文,当下繁忙,无暇重读修改,不知道发出之后会否令我赧颜惭愧?
12、心远语文教师考编工作室,圆您的语文教师梦想!
13、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14、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15、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相同之处:经历相同、创作风格都很广泛等。
16、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二)
17、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18、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终南山》、《鹿柴》、《鸟鸣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20、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21、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
22、总的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在大唐盛世雄风的浸染下带有浓郁的边地气息,是诗人立足情感对边地人、事、景的有意识加工出来的具有独特性和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和呼唤性本文,以悲壮苍凉为主色调,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由此看来,果不其然。
23、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24、万鼓雷殷地,千骑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25、他还创作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岑参生于湖北荆州,当时他的父亲岑植为仙州刺史。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
26、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27、其诗有题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从题序并结合全诗来看:此诗的写作,是由于开元二十六年(《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是“开元十六年”),有客作《燕歌行》,高适以后“和焉”,因此,不能认为就是“开元二十六年”或“开元十五年”写作此诗;此诗的创作,并非写于边地,而是在一些边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由于是这种概括性写作的性质,因此,其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主题、结构就比较飘忽,古今以来的笺释者也就意见纷纭。
28、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
29、高适之边塞诗,可以名篇《燕歌行》为代表。初唐四杰,或如骆宾王写贬谪的情怀,或如杨炯写想象的和渴望的边塞,王昌龄等盛唐早期的边塞诗,虽然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但却也没有写出细腻的边塞风物,而是以一种高度概括的大场景来表达初盛唐之际的边塞情结。高适的《燕歌行》,开始对边塞题材进行一种有意的创作。它既有开元时代创作型、概括型写作的特征,又是对多年边塞生活经验积累的升华与创造。
30、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31、高仙芝是唐朝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敢战。二十岁时就被授予将军,在很有开拓精神。进攻石国,智袭擒其国王和众军后,又出击大食军队使其大败而归,功得任右羽林大将军。
32、高适的诗歌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强烈铺陈,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33、高适在安史之乱时,先在哥舒翰军中守潼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唐朝,攻占洛阳。哥舒翰率兵二十万人马守潼关,当时哥舒翰患有风疾,得病后有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不能直接治军,部将王恩礼,李承光互相争长短,号令不军无斗志,却在一起守关。哥舒翰又为杨国忠所说,哥舒翰是突厥突骑施哥舒部落人。进谗玄宗促令他尽快出战,被迫使哥舒翰没有固守固若金汤的潼关,出关与叛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被中埋伏被俘。
34、高适也在队伍中,行至马嵬驿。同禁军将士一起忍无可忍。杀掉了杨国忠及其d羽。又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35、语言质朴,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前两句描绘送别环境,悲凉情调从描写中自然而生,后两句为临别宽慰之语,显得很豪气。语言浑朴自然悲壮之中自有一种厚实。
36、平沙万里,苦寒萧瑟,战火纷飞,艰苦恶劣的环境、残酷频繁的战争杂以悲壮之情,构成了意与境的和谐。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画面有镜头感的两组切换,则丰富了意境的自足性。
37、 王之涣的佳作中比较脍炙人口的有《登黄鹤楼》、《凉州词》等,尤其《凉州词》更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
38、从读者打赏所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应该会有读者喜爱。往往是过于颠覆性的研究,如读懂红楼和曹植传,可能反而不会有普遍性的赞赏——
39、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0、 另外,高适喜在诗歌里间用对偶句,如"校尉羽出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偶句在《燕歌行》中占了不少的比例,高适古诗中的对偶句又多用上下两幅景象相对照,相互烘托,从而渲染了气氛,深化了内容。
41、早年的高适就是一介布衣,一名普普通通的书生。
42、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43、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44、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45、当时唐军形势转变,出关坐船进到灵宝溢道陕处,头顶山上无数滚木巨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在成为关溢夹道中,没有周全余地,死伤籍败,遭到重创,叛军崔乾祐,又令精锐叛军骑兵,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一败塗地,掉进黄河中淹死有几万人。绝望的嗥叫声惊天动地。几百艘运粮远兵船都沉入河底。只有十分之二将士以枪当桨 撑船划出黄河上了岸,还在潼关外围中为防御敌人,又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军掉落其中,填满深沟。后面的人 踏着他们身体才跑回潼关。二十万大军仅有活下八干人。叛军又假装不敌,又引诱唐军出来进入埋伏圈中围困来,哥舒翰提拨得蕃将领火拔归仁,见大势已去。劫持了哥舒翰和不肯投降将领投降叛军田乾真,把他们送往洛阳。使哥舒翰过去一惯看不起安禄山,在生死关头也只好伏地投降。
46、质而言之,意象便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意境则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的本文”(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47、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48、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49、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
50、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51、围网上纲的作用是()。A.穿扎网衣,结扎浮子,承受水平方向外力作用,并使网具有固定的长度B.穿扎网衣,结扎浮子,承受垂直方向外力作用,并使网具有固定的长度C.穿扎网衣,结扎沉子,承受水平方向外力作用,并使网具有固定的长度答案:A--------------------------------
52、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53、值唐开元盛世,高适游走燕赵边塞,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54、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55、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彩色版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笔记,这份笔记结合袁行霈、游国恩等多个中国文学史版本,177页,精心编排,基本不需要二次整理,可以直接背诵。
56、初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交游中,深受启迪,又回西域做报国立功之梦。情更切,作诗更多,作品成于此时更多佳品。
57、高适到成都后,为谏议大夫,也高升机会来临,永王璘谋反,高适主动请缨,成淮南节度使,管辖扬楚滁和庐寿舒诸州,(相当江苏安徽省的长江以北)团练使的军政长官。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讨伐永王璘。通过一年战斗讨平永王,再又受命参与讨伐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58、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