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姐(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罢。”一直到我在一九三一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2、 该视频由SMG纪实频道拍摄并制作,采用一镜到底式拍摄手法,主观视角模拟VR效果,巴金故居作为这一系列唯一一个名人故居拍摄点,带着巴金的《家》拜访巴金的家,感受巴金在家里的生活细节,表现巴金故居是上海的文学之家,在这里,巴金创作了《团圆》、《随想录》等众多作品,主人一家留下无数欢快的笑声,这里是巴金的家,也是上海的文学之家。
3、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巴金是现代的什么家)。
4、1951年3月,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出版;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7月,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出版。
5、新书︱唐大郎110周年诞辰纪念专辑——2018年第四期《点滴》出刊啦!(巴金是现代的什么家)。
6、看过我们展览的读者朋友们都说,这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文人欢聚,是一个系统又完善的巴金朋友圈大展示,挚友之间的手札往往能更直接地表达作家们的思想和情感。
7、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扩展资料人物经历:
8、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9、❂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省直院团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
10、《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老一辈人封建固执,年青一代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想要冲破封建礼教,寻求解放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家长制的罪行和弊端,歌颂了敢于冲破礼教束缚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11、然而希望的火花有时也微微照亮了我们家庭的暗夜。琴出现了。不,这只能说是琴的影子。这是我的一个堂姐。在我离家的前两三年中,她很有可能做一个像琴那样的女人,她热心地读了不少传播新思想的书刊,我的三哥每天晚上都要跟她在一起坐上两个钟头读书、谈话。可是后来她的母亲跟我的继母闹翻了,不久她又跟着她母亲搬出公馆去了。虽然同住在一条街上,可是我们始终没有机会相见。我的三哥还跟她通过好多封信。我们弟兄离开成都的那天早晨到她那里去过一次,总算见到了她一面。这就是我在小说的最后写的那个场面。可是环境薄待了这个可爱的少女。没有人帮助她像淑英那样地逃出囚笼。她被父母用感情做铁栏,关在古庙似的家里,连一个陌生的男人也没法看见。我在小说里借用了她后来写的两句诗,那是由梅讲出来的:“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她那一点点锋芒终于被“家庭牢狱生活”磨洗干净了。她后来成了一个性情乖僻的老处女,到死都没法走出家门,连一个同情她的人也没有。
12、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描写革命d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命运,该作品引起文坛的关注;1月,译著《断头台上》出版;5月,译著《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出版。
13、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14、❂2015年四川首届艺术节舞台剧目展演评比中,荣获“四川文华奖”最佳剧目奖。
15、❂他们在这里欢乐在这里痛苦,在这里生存也在这里死去。而当历史的洪流步步摧垮这个家,他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最后,在岁月和记忆中留下的,是那么多爱和恨,悲伤和希望,以及穿过历史尘埃的触动和来自心间的感慨……
16、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17、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18、1949年以后,巴金先生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又多了好多头衔,他的生活突然变得喧闹起来,开会,出国,体验生活,有时候一出门就是几个月不在家。他的家不久也变成一个大家庭:一双儿女,两个妹妹,还有继母,当然,南来北往的朋友也不少。里里外外操持家务的是萧珊,可以说是她给了巴金一个安定的“大后方”。
19、小说《家》,不仅是巴金写给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一封“情书”,更是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巴金作为“五四运动”的产儿(巴金自述),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而他的作品中,最真诚和最热切的表达正是他所看到的未来世界的大门,通过对旧社会“入骨扒皮”式的审视,为他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光明之路的闸门。
20、⑴ 分别见于《中国青年》1958-《读书》1959-
21、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22、① 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23、时光荏苒,我也已垂垂老矣!回忆起曾经哺育自己成长、带领走过青春岁月的这些精神上的导师,不能不满怀着感激的深情。而我又有幸,从一九六三年初次拜识巴金老人,断断续续有所交往,迄今已有整整四十年了。其间,又不断得到他的关爱、教诲,听到过他许多次率性随意的谈话,甚至还有两次长达半个月左右朝夕相处的日子,有意无意深深感受到他处世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的灵魂常常受到冲击,得到洗涤。我想把我的这些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对于人们认识理解这位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真性情、真心灵,可能多少会有一点参考作用。
24、就拿这部我在二十六年前写的《家》来说罢,今天还有读者来信要我介绍他们跟书中人通信,他们要知道书中人能够活到现在、看见新中国的光明才放心。二十六年来读者们常常来信指出书中的觉慧就是作者,我反复解释都没有用,昨天我还接到这样的来信。主要的原因是读者们希望这个人活在他们中间,跟他们同享今天的幸福。
25、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
26、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27、刘子凌,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省茅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论中国现代戏剧中写实主义的起源及其两个面向》、《20世纪20年代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成立过程的再考察》、《论沈从文早期作品的文体演变》、《上海艺术剧社“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口号再思考》等,另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多部。
28、巴金老人的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可以说,他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然而在他的人生之中,却有一大憾事,然他每每谈起都遗憾落泪,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未能有效地帮助他的两个哥哥,他曾提起两位哥哥都是因为钱而死,然而当他有钱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帮助两位挚爱的哥哥。
29、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30、在作者的笔下,家成了地狱般的存在,是婚姻的炼狱,人生的监狱。有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有高克定,高克明,高克安等以吃、喝、嫖、赌为代表的纨绔享乐派,有觉新那样的不抵抗主义者,作揖主义者。也有觉民,觉慧那样的奋起反抗者。
31、一九二三年我的第三个姐姐,还被人用花轿抬到一个陌生的人家,一年以后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她的结局跟《春》里面蕙的结局一样。《春》里面觉新报告蕙的死讯的长信,就是根据我大哥给我的信改写的。据说我那个最小的叔父当时还打算送一副对联去:“临死无言,在生可想。”灵柩停在古庙里无人过问,后来还是我的大哥花钱埋葬了她。
32、有些读者关心小说中的几个女主人公:瑞珏、梅、鸣凤、琴,希望多知道一点关于她们的事情。她们四个人代表四种不同的性格,也有两种不同的结局。瑞珏的性格跟我嫂嫂的不同,虽然我祖父死后我嫂嫂被逼着搬到城外茅舍里去生产,可是她并未像瑞珏那样悲惨地死在那里。我也有过一个像梅那样的表姐,她当初跟我大哥感情好。她常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这一辈人不论男女都喜欢她。我们都盼望她能够成为我们的嫂嫂,后来听说姑母不愿意“亲上加亲”(她自己已经受够亲上加亲的痛苦了),因此这一对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三四年后我的表姐做了富家的填房少奶奶,以后的十几年内她生了一大群儿女,而且胖得成了一个完全可笑的女人。我们有过一个叫做翠凤的丫头,关于她我什么记忆也没有了,我只记得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个远房的亲戚要讨她做姨太太,她却严辞拒绝了,虽然她并没有爱上哪一位少爷,她倒宁愿后来嫁一个贫家丈夫。她的性格跟鸣凤的不同,而且她是一个“寄饭”的丫头。所谓“寄饭”,就是用劳动换来她的饮食和居住,她仍然有权做自己的主人。她的叔父是我们家的老听差,他并不虐待她。所以她比鸣凤幸运,用不着在湖水里找归宿。
33、对于我来说,巴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了爱,懂得了爱人类,懂得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使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是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也许,巴金的作品对中学生更有吸引力些。因为热情洋溢,宣泄苦闷,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自由翱翔,正符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怀。巴金就像站在人生入口处的诗人,在呼唤引导着我们。也正如但丁说的那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人生的风暴吧!
34、答: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鸣凤: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35、③ 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36、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37、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38、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他和他们同时代人走过的岁月,巴金故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袂推出“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全国巡展。首展于2019年9月11日-10月12日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2019年10月18日-25日巡展至大连文博艺术馆,而11月25日-12月14日,在徐汇艺术馆进行为期三周的展出。12月底,展览将入驻深圳。
39、《家》描写了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下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震撼了无数青年人的心灵,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40、共建|点亮乡村的“精神灯塔”——巴金与书文献图片展乡伴计家墩展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