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爱国的诗人)。
2、在他的诗歌当中,“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随处可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也是经常看到,在他后期的作品之中,更多的则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爱国的诗人)。
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2)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4、《怀成都诗卷》《怀成都十韵诗卷》《致仲躬侍郎尺牍》
5、如南北宋更迭时期的爱国诗人,岳飞只能算是业余,最著名的莫过于陆游和辛弃疾了。陆游以爱国诗而闻名,《示儿》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满满的都是对国家的至死不渝。“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情到深处的报国热忱与赤胆忠心;《诉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背后”,是壮志未酬的心酸;而“位卑未敢忘忧国”更是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他希望朝廷能够收复失地,北上重回故土,可穷其一生,这也只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至死未成!
6、1937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汉,“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国民d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在这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人们一方面在寻求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则不免面对严峻的现实而陷入深沉的思考。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深切关怀的诗人,艾育在感情上有他独特的表达方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正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一个满怀正义和激愤的诗人所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
7、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8、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9、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其诗文语言平易流畅、章法严谨,既有李白的雄奇奔放,又有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11、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12、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有广大的读者。
1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4、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15、郭沫若,1915年,为抗拒北洋军阀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他愤然回国抗争,并写下悲愤慷慨的诗篇,抒发了报国壮志。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五四”前夜,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生滋长,爱国激情正蓄势待发。伟大的十月革命风暴、“五四”运动的春雷振聋发聩地唤醒了郭沫若积聚已久的爱国激情,如火山熔浆的奔突,他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民族的郁积、时代的郁积、个人的郁积都通过《女神》这个喷火口爆发了出来。
16、 没有重来,只此一生的陆游,按照自己内心的追求而活,活出了一个积极亮丽的人生,来时携风带雨,去时悲壮从容。
17、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犹在眼前。1172年,陆游来到南郑,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麾下。他亲自到前线参加对金兵的战斗。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看见,而梦醒不知身何处,旧时貂裘戎装已尘封色暗。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历历在目,时时入到陆游的梦中来。
18、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9、 此时的陆游,眼见祖国遭受侵略,南朝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颇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感,心急似火,却又无能为力。这首七言绝句,浸透了他一生的血泪,但是他并不自哀,仍奢望有朝一日,还能策马提枪,上阵杀敌。
20、李清照经历几番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山河破碎。
21、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2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3、岳飞自幼就习文练武,一心报效国家。金兵入侵,母亲鼓励岳飞从军,并在其背刺“精忠报国”四字训诫。
24、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25、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26、1206年,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但是,北伐最终失败。陆游得知悲痛万分。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病情日重,卧床不起。终于没能熬过那个冬天,与世长辞。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7、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d特务暗杀。
28、这首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繁花似锦的无限春光,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天无绝人之路,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每时每刻都可能风云变换,千万不要灰心。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绝处逢生,迎来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世界。非常富于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2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0、北宋灭亡(靖康之耻)时,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他的人生也有很大影响。
31、辛弃疾文能写诗赋文,武能上阵杀敌,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32、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回想当年,满腹怆然。陆游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其《卜算子·咏梅》,上阕写景、下阕表志,显示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钗头凤·红酥手》一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凄婉动人。
33、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34、 六十八岁,卧病在床的老诗人,因一场风雨惊梦,又将他拽入痛苦的回忆中。
35、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36、在经历了时代的动荡与人生的坎坷之后,陆游比辛弃疾终于见面了——那年陆游78岁,辛弃疾63岁。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坚守的信条。
38、杨慎说:“陆游的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39、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40、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伶仃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
4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42、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43、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44、《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烟艇记》《书巢记》《论学二王书》
45、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通过大量的诗歌,反映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彰显了李白伟岸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