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在这张合影拍摄后的两个多月之后,谭嗣同即北上参与新政,后因不愿出走而遭清政府杀害于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的学生有谁)。
3、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仅凭康有为这种野狐禅氏的改革派,以及梁启超这样握有如椽大笔的辩论先锋,戊戌变法是很难和谭嗣同以热血唤醒民众来救亡图存的作法联系到一起的。
4、欧阳中鹄是大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字节吾,号瓣姜,浏阳普迹青龙头人。1849年出生,举人出身。他研究王船山学说,有非常高的造诣。他向嗣同讲解船山学说,不仅使嗣同大开眼界,而且也使嗣同接触了船山的政治和哲学观点,吸收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因此,嗣同很崇拜这位老师。称赞他的学问“刚健文明”,“实能出风入雅,振前贤未坠之绪”。在很长的时间内,师生之间鸿雁传书,书信往来,讨论国事。
5、可以说,整个维新派里面,谭嗣同是最激进的,同时也是相当拧巴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下,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绪帝宣告失败,此时距离谭嗣同被捕还有四天时间,足够他逃跑了,他为什么没逃呢?
6、谭嗣同死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75岁了,他虽然一生唯唯诺诺,但还是写下一副催人泪下的挽联。其中,老父亲对丧子之痛的悲愤和无奈溢于言表。从挽联可见,谭继洵内心深处对于儿子变法强国的想法是认同的,但作为久居官场的他来说,其深知激进式的改革必然触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7、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我愿将身化明月——谭嗣襄谭嗣同兄弟与台湾
8、虽然谭嗣同的革命事业是失败的,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后来的革命先驱,仁人志士相比,谭嗣同的人生是如此的短暂。但是谭嗣同培养的这两个学生,却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创建了和平统一的新中国。
9、谭嗣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并吸取了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以元气为本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天以其浑沌磅礴之气,充塞固结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这就是说,元气充满宇宙,无穷无尽,元气凝固便形成各种物质元素,然后形成万物和人,因此,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作据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寒暑、昼夜、日蚀、月蝕、陨石、潮夕、雷电等自然现象。
10、快听!100位美女的歌声,醉了春天、绿了茶园、润了心田……(谭嗣同的学生有谁)。
11、谭嗣同是林圭在时务学堂最早接触的老师之也是林圭走向反清革命道路的第一位引领人,谭嗣同肩负启蒙与救亡双重历史使命来传授维新变法的思想,以变化日新为宗旨,带有鲜明的近代气息,是时代使然,让年轻的林圭找到契合;谭嗣同为“开民智”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兴学会、办报纸,办矿山,为图国事,倾力而为,将全部精力献给亟待变革的社会和急需拯救的人民,对维新思潮中涌现的年轻志士奖掖扶持,热情引导,竭力保护,谭嗣同以《仁学》之精神,执著于无我,始终将无我与仁联系起来,宣称无我是仁的应有之义。“夫仁,通人我之谓也。”“惟平等然后无我,无我然后无所执而名为诚。”谭嗣同论述无我与仁、平等密切相关,极力推崇仁以及对平等的向往,其实质是提倡无我。言行若一的谭先生以其宝贵的生命践行了无我。谭嗣同出生仕宦之家,游历无数,体恤民情,一生经历多次坎坷。生活负他,他却报之以歌,真可谓:“凡心所向,素履可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林圭追随先生,蹈峰饮血。血的飞溅,分不清是义的演绎,还是情的崇高!
12、合影拍完后,孙宝瑄在相片后题写了一则偈语:“众影本非真,顾镜莫狂走。他年法界人,当日竹林友。”并且,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记述了当天的情形:“诣谭复生,与燕生、雁舟、穰卿、仲巽、卓如及复生七人同映一像。或趺坐,或倚坐,或偏袒左臂,右膝着地,或跽两足而坐,状类不一。”之后,谭嗣同又与吴嘉瑞、宋恕前往傅兰雅开设在上海的“格致书室”一同购书,宋恕在其日记中亦记载其事:“十九日,浏约照相光绘楼,共七人。复与浏、吴至格致书室买书。”
13、两人经常为遵循旧制还是变法图强爆发激烈的争吵,且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政见不合导致父子矛盾逐渐激化,两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从变法开始到失败结束,甚至谭嗣同被执行死刑他们父子都没再见过面。
14、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5、第一位学生是学堂年纪最小的学生,十六岁就入学了。他就是蔡锷,近代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蔡锷一生做了两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第一件事在云南领导新军起义,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帝国。第二件事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起了护国军起义,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而蔡锷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手下,后来更是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之一。
16、然而就在这时,梁启超却病来如山倒,不得不离湘治疗。在梁启超走后,谭嗣同与其他教习合拍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见上图)。照片中从左往右依次为: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这就是为何时务学堂教习合影中有唐才常而无梁启超的原因。
17、 其后,为求学业更大进展,林圭与长兄又转到长沙黎家坡族兄林世焘家附读,林世焘系贵州巡抚林宗伯之子,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侄女婿,光绪钦点翰林。林圭在这里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为日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维新思想的温床和摇篮”——湖南时务学堂打下了坚实基础。
18、根据朱汝珍所编《词林辑略》卷十一所记,谭延闿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殿试时,文章既出色,书法又增添光彩,慈禧两眼放光,差点就要圈点其名为状元。但瞟了一眼他的名字,不由自主地想起谭嗣同,大生恶念,再看他的籍贯是湖南,心中恼怒,信手将之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另点文章和书法俱佳、名字又寓有救时之意的刘春霖为该科状元。
19、 林圭誓言:“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随其后矣”
20、时务报馆亦位于福州路,由人脉极广的出版家汪康年负责经营,由满腹新知、文思敏捷的梁启超负责总撰稿。借助上海这片新天地所独有的信息资源、印刷技术和销售渠道,振聋发聩的维新思想得以进入广大士绅阶层的视野和心灵。《时务报》风靡一时,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回应和支持。
21、9月25日,在荣禄的嘴里得知,维新派竟然怂恿袁世凯要围园杀后,慈禧太后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一声令下,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先后被抓,甚至连审问都没审,三天后就拉到了菜市口砍了。
22、其次,谭继洵是官场老油子了,慈禧是什么样的人,他比谁都清楚,这种罪名,根本就救不了。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可是荣禄的心腹,连慈禧太后最倚重的荣禄都闭口不说话,他更不敢开口了。
23、他幼年的时候父母因为一场瘟疫失去了生命,只能跟随着父亲的妾室生活,亲眼见证着“后妈”是如何艰难地求生。妾室也是一个好人,即使生活艰苦也没有忘记教育谭嗣同,把他送入学堂读书。
24、讲到宋美龄,顺带提下,孙中山当年曾有意将撮合谭延闿与宋美龄的婚事,谭延闿却是以不能背叛已经死去的妻子,再娶第二个老婆为由头给拒绝了,后来谭延闿与蒋介石夫妇的关系倒是不错。
25、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26、其实,在慈禧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皇帝还给了他们6字密劝:“三日之内出逃”。
27、这几位雅集于此的士人学者,皆为谭嗣同交往甚深之师友。在他们中间,有政治家、思想家、出版家、史学家,有文学家、教育家、政论家、佛学家。他们与谭嗣同的交往,成为晚近江南地区维新士人群体交游的一种缩影。
28、中国古代有个罪名,叫株连九族,只有犯了“谋反”、“大逆”、“弑君”都属于这种罪行。而谭嗣同可是策划刺杀慈禧太后的人,以上三个罪名都占全了,这是大罪,株不株连九族全看慈禧太后的意思。
29、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明白了一个道理,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装备西方的机械和科技,是挽救不了一个危机的,只有发起一场根本性的变法才能救国。
30、祸因他而起,骨子里又有忠君思想的他,自然不能一走了之。当时担任他的保镖兼侍卫工作的人是大刀王杨角风老家沧州人,谭嗣同就策划过大刀王五去救光绪帝。
31、第一位学生是学堂年纪最小的学生,十六岁就入学了。他就是蔡锷,近代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蔡锷一生做了两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第一件事在云南领导新军起义,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帝国。第二件事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起了护国军起义,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而蔡锷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手下,后来更是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之一。
32、面对压迫和剥夺,引发社会大矛盾,最终导致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经过十多年的血火洗礼,太平天国被清朝镇压下去了。然而,国家经过洗礼,更加衰败。而清朝政策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危局,竟然还公然表示,发出这样的声音:“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33、拍照此年,正是谭嗣同刚至南京担任江苏候补知府一职之时。在任上,他数度拜访金陵名士,但却因“官路不正”而屡被拒之门外。甚至在上司召见时,刚能说上几句话,就已引得同僚猜忌和诟病。本来对仕途还抱有一丝希望的谭嗣同对此十分灰心,在给朋友的信里频频出现“困辱泥潭”“江南乞食”“孤寂无俚”等字句。
34、不出几日,邱惟毅如期而至。当时的谭嗣同住在南京东城墙之内的东关头街巷内,这里紧邻秦淮河桃叶渡码头,静谧秀美。秦淮河至此原有一座“利涉桥”,后被拆除,著名的二我轩照相馆就在此地。“二我轩”是一家老字号照相馆,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总部在杭州,在南京亦有分店,是杭州最早使用“电光照”技术的照相馆,专门从事黑白人像拍摄与人物写生绘画。
35、谭先生牺牲消息传来,林圭“不胜痛愤,而种族革命之志益坚。”从此以革命自任,并宣称:“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随其后矣。”莘莘学子忧国忧民之情加剧,更加醉心于国事。他在一八九九年三月二十八(改正范氏日记及批劄)写道:“孟子之道,仁义而已矣。仁义者何也?董子日:“仁者人也,义者我也。”则是不以私利利吾国,不以私利利吾家,不以私利吾身也。今之所言仁义之国,则泰西诸国是也。国势之强,人才之盛,以治国而论,则有八事,为天下之公理。”并发出了“自求富强,即为国为民之公理,所谓以美利利天下,而为仁义之起点也。若中国君臣,徒知拥高位,厚精禄,脧民之脂膏,坏国之基础,则是利一身、利一家之独夫民贼也,未有不败亡者也”的呼声,更加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反清复仇急剧。
36、合影拍完后,孙宝瑄在相片后题写了一则偈语:
37、通过发表文章和翻译西方著作,无情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维新主张。
38、1898年6月,在湖南保守势力的攻击下,时务学堂风波骤起。于形势所迫,湘抚陈宝箴7月2日免去熊希龄时务学堂总理职。随之,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迫于压力,请辞时务学堂分教习职,离开长沙。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惩办了湖南维新d人和支持维新变法的官员,早已是众矢之的时务学堂于10月中旬交守旧人士接管,原有的学生率皆离开。1899年春,时务学堂易名为湖南求实书院。
39、谭嗣同的妻子名叫李闰,她同样生长于诗书之家,而且还有着官僚背景,父亲名叫李篁仙,曾担任过清朝的户部尚书。李闰从小就得到了父亲的重点培养,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大家闺秀的风范。
40、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故又被人称为“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41、谭嗣同牺牲了,带着满腔热血慷慨就义,随着慈禧太后的屠刀落下,戊戌六君子们先后毙命。尽管看上去慈禧大获全胜,但戊戌六君子的爱国精神,换来了中华儿女的觉醒。
42、在这种于新政、新学不利的情况下,谭嗣同深夜造访时任《湘学报》主笔的好友唐才常,请他入时务学堂执教,以声援势单力孤的梁启超,唐才常欣然同意,并在不久后就被添聘为中文分教习。
43、笔者祖父林圭,字述唐,别号悟庵。1875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湘阴樟树港镇一个较殷实的商人家庭,家中有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林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镇上读私塾时,其父林松桂由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在长沙教书的黄先生,又经黄先生介绍,林圭与长兄林绍敏寄住在长沙东茅巷96号欧家,与欧阳植斋同受业于黄先生,食宿俱在欧家,欧阳植斋的祖父是长沙岳麓书院的山长、安仁人欧阳厚均老师,学风优良。欧阳植斋的母亲欧阳宝珍见林圭聪明懂事,特别喜爱,还将其收为义子。